專訪張興贏委員:對氣候與健康的認知仍處於起步階段,需加大研究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 )第六次評估報告表明,氣候變化正在對人類健康造成嚴重影響,預計到 2100 年,全球每年因氣候變化導致的死亡人數將增加 250 萬。

“去年全球第一次145個國家共同簽署了《氣候與健康宣言》,大家剛形成共識,所以就能看出來我們的認識還差多少。”

說這話的是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氣象局科技與氣候變化司副司長張興贏。2024年全國兩會期間,他向大會提交了一份《關於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引發健康風險的提案》。他指出,我們對氣候與健康的認知仍處於起步階段,希望用這份前瞻性的提案,呼籲國家層面關注氣候變化對健康的影響,建立氣候變化健康風險部際聯繫制度,加強氣候變化與人羣健康的適應性研究,並開展多渠道、多層次的氣候健康領域科普宣傳與國際合作,提前部署相關的工作。

氣候變化對人羣健康的適應性研究存在嚴重不足

健康議題長期以來只是氣候討論的腳註,而去年在迪拜召開的氣候大會(COP28),主席國首次設立“健康日”,舉辦了高級別的氣候和衛生部長會議,把健康議題納入了議程,以氣候與健康爲主題的活動數量也達到歷屆之最。

張興贏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專訪時說,去年12月,包括中國在內的143個國家在聯合國氣候變化迪拜大會上簽署《氣候與健康宣言》,部分發達國家成立專門的氣候變化與健康部門。美國去年在氣候變化與健康議題上的研究投入達2.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8倍。

當前氣候變化引發的健康風險正愈發凸顯。研究表明,全球氣溫每升高1℃,登革熱的潛在傳染危險將增加31‰—47‰。氣候變化對我國人羣健康影響的絕對量和增速均位居全球前列,通過對我國272個城市的研究顯示,熱浪導致死亡風險增加7%。天氣驟變導致的心血管疾病、冠心病、中風、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呼吸系統疾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死亡風險分別增加14%、13%、12%、18%、4%、13%和10%。

然而,在我國氣候變化對健康的影響還是一個新命題,起步較晚。2022年發佈的《國家氣候變化適應戰略2035》中設立“健康與公共衛生”章節,2023年籌建了國家氣候變化與健康專家委員會,2024年1月設立環境健康二級學科,並在部分城市建立了氣候敏感疾病的早期預警。

張興贏指出,當前仍存在一些亟需解決的問題,一方面應對氣候變化健康風險的部級工作機制亟待完善。氣候變化對人羣的健康影響受到多重因素的複合影響,開展風險防控離不開氣象、環境、生態、健康、醫療等的交叉融合。但目前部門間協調機制尚未完全理順,數據共享仍有壁壘,信息整合格局有待深化,未形成服務“健康中國”戰略的強大合力。

另一方面,氣候變化對人羣健康的適應性研究存在嚴重不足。我國幅員遼闊,各地氣候條件、人口結構、社會經濟發展和醫療資源分佈差異巨大,氣候風險因子和應對策略都有所不同,目前氣候—健康研究多爲關聯性分析,仍處於起步階段,難以支撐多種氣候健康風險的早期識別和預警。

此外,相關科學知識的宣傳科普和國際合作亟需加強。張興贏說,當前,我國將科研成果轉化爲通俗易懂、喜聞樂見的公衆健康防護指南還不夠,尤其是針對老年人、戶外從業人員等脆弱性羣體的科普知識供給力度還很缺乏,科學防範和應對能力還需提高。國際合作亟需拓展。

建議研究設立氣候變化與人羣健康重大科技專項

張興贏告訴澎湃新聞,在今年全國兩會上,他在向大會提交的提案中建議,一是建立氣候變化健康風險部際聯繫制度。建立由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等部門構成的氣候變化健康風險應對部際協調工作機制,加強頂層設計與統籌謀劃,形成工作合力。編制應對氣候變化健康風險國家行動方案,統籌部署氣候變化健康風險的監測預警,搭建氣候變化與健康數據共享平臺,建立多氣象要素的健康風險早期預警系統,提出因地制宜的氣候健康適應策略,實現信息共享、數據共通、資源共融,爲我國科學精準地應對氣候變化人羣健康風險提供科學支撐。

二是加強氣候變化與人羣健康的適應性研究。研究設立氣候變化與人羣健康重大科技專項,支持氣候變化健康風險應對的基礎研究、適應技術發展與試點示範等。釐清熱浪、洪水和颱風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對人羣健康的複合級聯式影響,加強分區域、分氣候災害、分人羣、分健康結局和疾病類型的精細化研究。制定面向不同主體的健康適應指南,加強各主體的適應能力,構建面向生命健康的氣候變化風險防控體系。

三是開展多渠道、多層次的氣候健康領域科普宣傳與國際合作。加大氣候變化與健康科普知識宣傳力度,組織並實施氣候變化與健康全國性科普宣傳活動,提高公衆氣候變化健康風險防範意識和應對能力。立足我國優勢,提出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健康威脅的國際倡議,深度參與國際治理和國際規則制定,主動引領和參與氣候變化健康議題話語體系建設,增強國際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