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宮繡第一人”王小瀟:傳統文化的守望者

“有幸,能成爲傳統文化的守望者。”

王小瀟的出生地河北易縣,早在明清時就因御繡而聞名。從小的耳濡目染,使得他從很早就開始接觸繪畫和刺繡。改革開放初期,針對宮繡進行的復刻改良作品銷量不錯,在價格不變的情況下,工價攀升和訂單量增大使得投入變大,宮繡創作出現了“圖快走量”的現象,“這對長遠發展無益。”

與臺灣收藏家李俊良的一次交流,對王小瀟影響甚大。他說,“宮繡要成爲一種傳承的文化”,而不只是一項謀生的手段。受此影響,王小瀟於1995年北上闖京,刺繡世家黨紅民收藏的各種宮繡服飾,讓他對繡品的癡迷程度進一步加深。

爲了留下學習,他免費給客戶修復收藏品。在這一過程中,王小瀟在宮繡最難的技法包括色彩運用和針法上都有所突破,“把宮繡當做一輩子的事業幹下去”的想法也開始根深蒂固。至今,他仍在閒暇之餘幫忙修復古董藏品,“他們比較認可我的技術。”

2016年,在“一帶一路”倡議實施的背景下,王小瀟花費一年多的時間,創作了清宮傳統刺繡禮服——《萬國來朝》,用“88條代表世界各地的龍與中國這條巨龍聚攏”的創意,來寓意現代中國的滄桑鉅變。該作品也在中俄文化大集展覽中榮獲優秀展品獎。

就像王小瀟說的,做好一件衣服,就需要了解時代背景,也必須儘量延續它的生命力,不然這件作品就沒有任何意義。

刺繡是一門綜合技藝,設計、製圖、上繃、配線、刺繡、成品等複雜的製作工藝需要極大的悟性和常年的實踐才能掌握。因此,目前從事宮繡行業的人還是從前那撥老人。“如果能讓更多的年輕人加入進來,對於宮繡來說,會是一個很好的延續。”

年輕人花樣多,也有創意。隨着學研基地和文創產品的推進,年輕人也會經常找王小瀟諮詢一些宮繡的情況。但是真正能沉下心拿出時間鑽研的的人卻不多,擇一事愛一生的情懷少有。

任重道遠。王小瀟的侄子,已跟隨其學習20多年,對於工藝和色彩圖案都有了全面瞭解,“要繼續把宮繡發揚光大,也得靠下一代一起努力。”

王小瀟的夢想是在家鄉建一個集刺繡文化展示、技藝傳承、生產製作、參觀體驗、產品銷售於一體的“宮坊”。提及項目進度,王小瀟說“我們已經有了大量的收藏品和復刻的宮廷服裝,也有很好的技藝,就是還缺一個場地空間”。

“希望三年之內能做起來。”

《中國匠人》

本站上流X非遺匠人內容共創欄目

讓我們一起保護·傳承·發揚非遺文化

有什麼想對我們說的,歡迎留言哦~

實習生尚佩佩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