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杭州亞運的和平機遇

(圖/中華奧會提供)

杭州亞運──一場史上耗資最多、規模最大的亞運會,如含基建在內的投入高達兩千億元人民幣,足以表達大陸官方對興辦賽事的重視程度。卻因新冠疫情之不速延宕比賽,如今終能如期舉行可謂好事多磨。

放眼進入新的世紀,2008年用北京奧運向世人宣告中國「和平崛起」,2010年首次舉辦亞運在廣州,以及2022年的北京冬奧,接連舉辦國際重大賽事的能力充分顯示中國國力之盛,尤其反映出中國在文化「軟實力」的建構與運用上,已經成爲國家形象展現的戰略性武器,而不再侷限於僅是證明有辦理賽事能力的初階思維。

相對於美國濫用霸權地位一味採取「硬實力」的圍堵手段對付中國,去年更藉香港問題與新疆議題大膽挑起拒絕參與北京冬奧的外交鬥爭,讓單純的體育賽事淪爲美國政治挑釁的工具,中國有更好的理由重溫2008年舉辦北京奧運的成功經驗,讓體育文化的軟實力再次得到發揚。

進一步,透過杭州亞運的成功舉辦,一步步激起人民的體育自信、文化自信、民族自信、治理自信、歷史自信,讓人民從杭州亞運得到強化國家認同,此爲舉辦亞運的深遠意義。

反觀臺灣,興辦亞運一事在民選直轄市長後,淪爲政治人物的政治提款機,往往在選舉時提出作爲博眼球一用,再加以吹噓爲政治人物對體育的重視或國際觀的展現。但在執行層面的可行性上,卻難以成爲持續可行的城市治理政策,往往是罔顧政治現實、地方財政、建設需求下的選舉芭樂票,以至於仍未興辦亞運成功,並不意外。

更甚者,綠營外圍團體基於意識形態的一己之私,伺機鼓吹「東奧正名」,嚴重違反國際奧會對臺灣方面以中華臺北名義參賽的決議共識,直接導致臺中舉辦2019年東亞青年運動會被迫停辦,造成運動員參賽權益的重大損失。相關團體所推動的東奧正名公投,更在2018年底遭到不同意遠遠大於同意的選票否決,顯示民意向背之所在,更挽救了一場政治鬧劇恐讓往後中華健兒體育職業生涯斷送的可能。

所幸即便如此,陸方仍以大局爲重,早在多年前就表達杭州亞運舉辦時可提供臺灣運動員享受「主場待遇」的善意。乃至於賽前仍不忘提及會讓中華隊有「家的主場」氛圍的特別關照,同時讓臺灣強項的棒球重回舉辦項目行列,顯見陸方以杭州亞運爲契機推動兩岸體育交流恢復正常化的誠意不虛。

臺灣民衆若能對陸方善意報以正面看待,則民進黨執政鑄成的兩岸敵意冰山將從杭州亞運開始得到消融,和平的到來成爲可能,何愁不能在臺灣土地上興辦亞運,讓世界看見杭州後也看得見臺灣。(作者爲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