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氏烏梅膏
烏梅,夏季良藥
說起夏季傳統飲品,酸梅湯肯定有一席之地,它是歷史悠久的飲料。而酸梅湯的主要材料就是烏梅。但爲何在夏季要用烏梅這一味藥材,可能大家並不瞭解,這其實與烏梅的藥性有關。
烏梅能除熱:烏梅最早記載於《神農本草經》,書中曰:“烏梅:下氣,除熱煩滿,安心”,烏梅有清解暑熱的療效。
烏梅能生津止渴:望梅止渴是婦孺皆知的歷史典故,話說當年曹操行軍一直沒有找到水源,軍隊口渴得發慌,此時曹操大喊:“前面有一片梅林,可以解渴。”聽聞此言軍隊士兵都口中分泌出了唾液,靠着這個方法軍隊趕到前方找到了水源。因此烏梅能解渴自古有之。夏季最易口渴,因此烏梅的生津作用適合夏季養生。
烏梅能收斂肺氣,固腸止瀉:烏梅味酸澀,酸澀能止咳、止瀉,因此如果肺虛經常乾咳的人,以及到了夏天一吃生冷就容易腹瀉的人,烏梅是一味非常對症的藥材。
朱氏烏梅膏
烏梅可以做成酸梅湯,這個大家都知道,烏梅、陳皮、山楂、甘草,加冰糖即可。不過酸梅湯不能長久保存,而且也容易變質,如果需要較長時間飲用就顯得不那麼方便。所以朱氏內科就製作烏梅膏來代替酸梅湯解暑的傳統。
膏劑本身便於保存,而且不容易變質,再者經過傳統工藝製作的膏劑對於藥性的保存和增強有優勢。當然膏劑也有缺點,那就是費時費力,製作工藝複雜而且相當花時間。
不過朱氏既然有烏梅膏的配方和製法,我就簡單介紹一下,也讓大家能瞭解一下。
烏梅膏的配方和製法
不同於酸梅湯的藥物組成,酸梅膏在原有基礎上對藥味有增加,除了烏梅、陳皮、山楂、甘草外,還要增加茯苓、薄荷、桂花等藥材。
首先將所有藥材清水洗淨,用水充分浸泡4個小時,水量需要較多因爲做膏的話煎煮時間較長。
先用大火煎煮30分鐘,後改小火煎煮30分鐘,然後將藥汁濾出,此爲第一煎,放在邊上備用。
然後再放水加入藥中,先用大火煎煮30分鐘,後改小火煎煮30分鐘,然後將藥汁濾出,此爲第二煎,放在邊上備用。
最後再放水加入藥中,先用大火煎煮30分鐘,後改小火煎煮30分鐘,然後將藥汁濾出,此爲第三煎,放在邊上備用。
將三煎藥合併在一起,放到煤氣上中火慢煮,並且不斷攪拌,攪拌的目的是防止藥汁沾底煮糊。當藥汁變得比較稠厚的時候將煤氣改爲最小火。此時就是到了收膏的時候,非專業的人在這一步是很難掌握的,收膏非常有講究,需要將藥汁濃縮到最稠厚,但又不能煮糊,這其實只有1分鐘左右的時間差。有一個比較直觀的判斷標準,就是收膏成功的藥汁是能掛在勺子上懸掛落下呈旗狀,中醫稱“掛旗”。
所謂的“掛旗”即膏從勺子上流出在半空形成一個倒放的三角形,就好像一面小旗子掛在勺子上。
收膏成功的烏梅膏兌入適量蜂蜜等裝入容器中放置至冷卻,隨後放入冰箱冷藏。
待到喝時用乾淨的小勺取出適量烏梅膏用水兌開即可,這樣一個夏天就方便食用,一勞永逸了。
朱氏內科傳人又來總結啦!
烏梅膏的製作最關鍵的是最後收膏,這是中醫傳統的製作工藝,普通人可能需要嘗試幾次才能領會到“掛旗”。
烏梅膏除了可以解暑之外其實還有治療息肉的,比如腸息肉,有抗過敏的作用,比如過敏性鼻炎。當然如果需要兼顧這類情況那烏梅膏的配方還需要針對性地調整一下。
養生需要順應天時,而方法最爲重要,一人一方是中醫的最大特色,傳統工藝雖然費時費力,但效果確是非常好的。趁着夏季還未結束,有興趣的可以嘗試自己做一下體會一下傳統中醫的樂趣。
朱氏內科起源於1907的上海,首代名醫朱少坡、第二代首屆上海市名中醫朱瑞羣,第三代朱爲康現任上海市中醫醫院腫瘤五科主任,第四代朱笛忻、徐悠暢等正在跟師抄方傳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