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美代表處更名意見分歧 專家:對美毫無好處 負面影響太大

不少持反對意見的美國專家認爲,臺灣駐美代表處的更名是象徵性舉措,對美臺關係沒有好處反而有更多負面影響。不如花更多時間專注於更實質的議題。圖爲駐華盛頓的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圖/本報檔案照)

自從美國政府考慮爲臺灣派駐美國的代表處更名的消息傳出後,引發了美中臺之間的極大震撼,中國大陸對此嚴辭反對,美國學界意見也相當分歧。雖然將「駐美國臺北經濟文化代表處」更名在白宮國安會得到支持,但有不少持反對意見專家認爲,臺灣駐美代表處的更名是一個象徵性舉措,對美臺關係沒有好處反而有更多負面影響。

《美國之音》指出,臺灣駐美代表處傳出可能更名消息後,中國政府立即表示強烈反對並提出嚴正交涉。臺灣提出駐美代表處更名已經一年多,從去年12月有78位美國會議員致函時任國務卿的蓬佩奧,呼籲他同意駐美代表處更名,但事涉敏感,拜登總統上任後,美方態度相當謹慎。

在上週一場美臺關係研討會上,前美國國務院亞太助卿史達偉(David Stilwell)表示,北京常要別人不要干涉其內政,美國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稱呼臺灣」,「如果你要發出威脅,最好有準備這些威脅會被挑戰,而且你的可信度可能受到質疑」。

馬歇爾基金會亞洲項目主任的專家葛來儀(Bonnie Glaser)說,讓臺灣駐美代表處更名「不會得到什麼好處」,很可能引發非常負面的影響。立陶宛這麼做了,中國立刻召回大使,如果美國也這麼做,北京很可能也會召回新任駐美大使秦剛。

布魯金斯研究所東亞政策資深研究員何瑞恩(Ryan Hass)認爲,更名是非常敏感的問題,在美國政府做出決定前將政府內部的討論公開,這是紀律問題,也造成美臺關係的傷害。

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研究員薩克斯(David Sacks)日前在一篇部落格文章《爲何讓臺灣在美國的辦公室改名是一個錯誤》指出,更名有非常重要的影響,而且應該要避免這麼做,因爲這個決定將同時破壞美國與臺北非官方關係的邏輯,也無法推進美國的利益或有意義地強化美臺關係。

他說,1979年美中建交時,美國依據《臺灣關係法》成立美國在臺協會(AIT)來執行美國與臺灣的非官方關係,同時允許臺灣在美國設立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後來臺灣提出更名要求,1994年克林頓政府對美臺關係進行全面審視後同意讓臺灣更名爲「駐美國臺北經濟文化代表處」,這個名字表明這個機構專注於經濟與文化事務,符合《臺灣關係法》里美國將「維持與臺灣人民的文化、商務及其他非正式關係」的立場。如果更名爲「臺灣代表處」(Taiwan Representative Office),將破壞美臺關係非官方性質的邏輯。

他表示,去除「經濟」和「文化」的關聯再加上「臺灣」的字眼也會暗示這個機構更像是一個大使館,「這種決定將增加臺北一些人的籌碼,這些人主張美國應採取更多舉措讓雙方關係更具官方性質,例如允許臺灣總統訪問華盛頓。」

薩克斯說,雖然北京不應該在美國的對臺政策上擁有否決權,但如果不把中國可能的反應考量進去,那將是外交上的失職,中國將把臺灣駐美代表處的更名解讀爲是「又一個數據點」,證明「只是時間,而不是會不會,美國會承認臺灣是一個獨立國家」。如果北京的結論認爲時間不在它那一邊,而且統一的機會之窗正在關閉,那麼它就更有可能決定對臺灣使用武力。

因此,薩克斯認爲,更名一事是純象徵性的動作,美臺與其將精力用於這種象徵性的問題,不如花更多時間專注於更實質的議題,例如雙邊貿易協定、供應鏈安全,或是如何強化臺海威懾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