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官修清史20年沒等到出版 大陸清史泰斗戴逸逝世
生於1926年的清史學家戴逸,20餘年來主持大陸官修清史,但直至他近日逝世,都尚未出版。(圖/取自中紀委國家監委官網)
大陸清史泰斗戴逸,已經於1月24日上午在北京逝世,享耆壽98歲。戴逸是大陸官方「清史編纂委員會」主任,不過他未及等到自己主持的官修清史出版,就已經逝世。
根據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消息,戴逸生於1926年,生前爲中國人民大學一級教授、清史研究所名譽所長,享受大陸政府特殊津貼。曾任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所長,大陸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屆歷史學科評議組召集人,中國史學會第四、五屆會長,第七屆大陸全國人大代表。
戴逸自1978年起,用7年時間主持編寫70餘萬字的《簡明清史》;在《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條約》中,利用中俄雙方大量的官方檔案和私人文獻,再現條約談判的全過程,爲大陸政府處理中蘇邊境問題提供參考和備要。
戴逸一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修清史。2002年8月中共中央批准啓動清史編纂工程,由他出任大陸「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主任。戴逸的學生輩、也是清史大家的清史纂修委員會副主任馬大正曾盛讚戴逸「做學問的同時保持着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包含2016年南海仲裁案後,戴逸要求在「邊政志」裡要設海洋篇,把南海諸島的清代情況都講清楚,「而且還得跟國家的口徑一致」;2017年洞朗爭議時,也重看1890年光緒年間的一份條約。
大陸官修清史,於2003年正式開工,歷經多年都未付梓,期間曾在2013年傳出2016年將編成、後傳出2018年將出版,儘管這還是當時官媒「中國之聲」專訪戴逸時的透露內容,惟皆未成真。
馬大正2019年在常熟識圖書館演講時,指出2018年9月已把「清史送審稿」上報中共中央,「下面到底還要延續多長時間還不好預測」。他指出,2019年9月「中央」把審讀工作交給了當年1月成立的中國歷史研究院,審讀工作領導小組已於2018年10月24日正式成立,「根據審讀的意見,我們還會繼續修改。現在出版社已介入,出版社還有三審三校,到正式印刷出版,估計時間不會短,大家要有充分的耐心」。
清朝滅亡後,1914年中華民國政府設立了「清史館」,由趙爾巽主持,1928年以《清史稿》之名刊行十餘年來的修史成果,共計536卷,此後一直到兩岸分治,都未有新的官修清史。故宮前院長馮明珠曾撰文指,1978年起國史館與故宮合作進行《清史稿》校注工作,1985年報總統府核備,隔年出版《清史稿校注》。1991年,國史館原計劃在上述基礎下,聘請專家重修「清史」,但2000年後政府主導纂修清史的思維與時空條件改變,國史館新修清史計劃在完成部分後被擱置。
大陸2002年在官方批准後啓動清史工程,至2023年6月1日,中共總書記習近平赴中國歷史研究院視察時,官媒央視新聞聯播鏡頭有帶到「清史審讀工作順利實施」的看板,央視新聞隨後指出,《清史》106冊共計3,200萬字書稿的審讀工作歷經近兩年,已初步完成。在同年4月,中國歷史研究院已率先出版大部頭的《清代國家統一史》作爲首批「重大項目」的研究成果。
但2023年11月,美國耶魯大學法學院教授張泰蘇在社交媒體「X」引述「可靠消息來源」稱,「清史項目產出的完整稿子沒過政審,原因與『受國外新清史影響過大』有關。
這一消息讓大陸輿論掀起討論,不少網友認爲,直接增訂或者校注《清史稿》即可,也有人批判「新清史」觀點是「極其惡毒的東西」。不過,據本報記者向接近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的大陸史學界人士求證,官方並未發佈相關消息,史學界也不清楚「政審」這一情況,若真如張泰蘇所言,後續肯定有所動作。目前關於「政審」一事,仍未有進一步消息傳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