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資金融機構在歐發展四策:以“中國式創新”助推歐盟綠色產業升級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師琰 盧森堡、倫敦報道

中國太平保險正緊密籌備,有望在今年內啓動歐盟境內首家中資保險機構的運營,位置選定盧森堡。

隨着保險行業加入,中資金融機構在歐洲市場的佈局已覆蓋銀行、保險、證券、投資管理等多個領域。

在歐盟各成員國中,盧森堡雖是國土面積第二小的國家,卻在中國對歐盟市場的投資中地位舉足輕重。1979年,中國銀行在盧森堡開設分行,這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家在海外設立的中資金融機構。盧森堡也是最早一批加入亞投行並與中國簽署“一帶一路”合作諒解備忘錄的歐洲國家。

中行、工行、建行、農行、交行、招行、光大銀行七家中資銀行早已在盧森堡紮根,將這裡作爲其歐洲總部。目前,包括分行和子行在內,盧森堡共有11家中資銀行機構,在盧森堡全部141家信貸機構中位居第三,僅次於德國的24家和法國的16家。盧森堡已成爲歐元區最重要的人民幣跨境業務樞紐之一,也是中國在境外發行債券,特別是綠色債券的主要國家。

英國脫歐使得總部位於英國的金融機構不再享受在其它歐盟國家設立分支機構的“歐洲護照”便利,因此近年來新設金融機構更多轉而選擇盧森堡、法蘭克福、都柏林等地。

中資金融的歐盟市場發展策略

2月23日,歐盟中國商會(CCCEU)金融工作組在盧森堡正式成立,九家創始成員包括前述七家銀行、太平保險和跨境支付平臺XTransfer。歐盟中國商會會長、中銀歐洲董事長徐辰對中國金融機構持續積極探索歐洲市場的未來前景充滿信心,他預計數字貨幣和區塊鏈技術等金融科技有望成爲中歐金融合作新領域。

談到在歐盟市場的發展策略,徐辰認爲,首先,中國金融企業善於利用歐洲成熟的金融市場和相對穩定的監管環境進行國際化經營。通過在歐洲的業務經營,中國金融企業也能夠更好地理解國際金融市場的規則和服務方式。

其次是圍繞服務共建“一帶一路”。許多中國金融企業的海外擴張與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緊密相關,爲參與共建的基礎設施項目和跨國經營的中國企業提供金融支持的同時,也幫助了歐盟綠色產業升級。

早在2017年,中國工商銀行就牽頭成立“一帶一路”銀行間常態化合作機制(BRBR),歐盟及其成員國機構積極參與其中,共同發佈“一帶一路”綠色金融指數等量化工具。截至 2023年10月,工行共成功發行了7筆BRBR綠色債券,募集資金超過140億美元。

第三是技術和創新驅動。徐辰提到,一些中國金融企業已在利用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金融科技,在歐洲市場提供創新的、更加安全高效的個性化金融產品和服務。這些技術的應用,不僅有利於中國金融企業在歐洲擴張,也推動了中國式的創新和發展,爲歐洲消費者和企業帶來更多選擇和便利。

四是深化綠色金融合作。歐洲是綠色金融的全球引領者,中資金融機構也在這一背景下不斷開發綠色金融工具應用,在綠色跨境投融資、綠色金融產品創新等領域積極探索。

2022年10月16日,中國銀行通過巴黎分行成功發行規模4億美元的歐洲首支生物多樣性主題綠色債券,募集資金用於生物多樣性保護。

聯想控股收購了盧森堡國際銀行(BIL)90%股權後,BIL持續推出包括太陽能電池板貸款、氣候貸款、環保汽車融資等綠色金融產品。自2022年5月首次推出綠色貸款框架以來,已向投資者發行總計2.47億歐元綠色債券。

面臨挑戰:監管、市場競爭、文化差異

徐辰指出,中國企業積極融入歐洲金融市場的同時,也面臨着監管、市場競爭、文化差異等挑戰。

由於歐洲金融監管體系更加複雜,各國監管政策和法律法規存在差異,中國金融企業在適應和遵守這些規則上面臨挑戰。

作爲一個成熟的發達金融市場,歐洲市場擁有衆多具有強大實力和品牌影響力的本土和國際金融機構,中國金融企業在市場份額和品牌認知度上都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才能應對競爭。

在文化和經營理念上,中國金融企業也需要在尊重歐洲當地文化的基礎上調整和優化經營策略。

徐辰相信,隨着中國金融市場進一步開放和國際化步伐加快,預計也會有更多中國金融企業進入歐洲市場。未來中國金融企業在歐洲的發展將更加註重合規、創新,通過提高服務質量、加強風險管理、科技創新以及深化與歐洲本地金融機構的合作,提升自身競爭力,助推中歐金融市場的互聯互通。

他希望藉助金融工作組,不僅爲中歐金融機構和企業之間提供一個溝通交流、協同合作的平臺,成爲中歐政策制定者和監管機構溝通協商的平臺,改善投資環境、促進投資增長,也能幫助中歐金融機構在金融科技、綠色金融、跨境支付等領域合作與創新,共享先進的金融技術和管理經驗,探索符合雙方市場需求的新型金融服務產品。通過持續創新,進一步簡化跨境交易,提高普惠金融水平,建立更加穩固的中歐經濟夥伴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