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個案多 專家斥防疫放太快

新冠肺炎本土疫情急遽升溫,確診人數攀升,爲有效分流醫療量能,臺北市政府與臺北榮民總醫院合作在自由廣場設置防疫急門診,提供車來速PCR篩檢、看診、給藥「三合一」服務,19日一位民衆拄着柺杖前往排隊篩檢。(陳俊吉攝)

國內昨新增136例中症、55例重症、59例死亡個案,今年中、重症個案正式突破2000人,其中382人死亡。專家指出,臺灣中、重症個案多的原因在於防疫措施「放太快」,確診病例增加太多所致。由於死亡黑數已遠比帳面上的數字嚴重太多,政府也應公佈「超額死亡」的數據。

陽交大公衛研究所兼任教授、前國健署長邱淑媞表示,臺灣中重症個案多,原因在防疫措施「放太快」。共存策略應是把流行曲線壓平,而不是採「躺平」做法。紐西蘭雖鬆綁防疫策略,但仍有在擋疫情,在特定場所仍要求檢附快篩結果。臺灣在藥物、試劑不足之下放太快,病例數增加太多,而孕婦、幼兒又無法使用抗病毒藥物,才釀成中重症、死亡憾事。

臺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近期指,依致死率估算,截至6月底,全球會產生逾116萬例死亡,但世界衛生組織(WHO)發表的直接、間接的死亡數估計達1490萬,有超額死亡現象。而臺灣4月28日~5月15日間,70歲以上通報死亡爲萬分之52,已高於萬分之23.9的背景值,出現超額死亡,其一原因在於醫療能量的緊縮。不過,指揮官陳時中昨迴應,長者死亡率比背景值要高是一定的,不然這個疾病就沒威脅性了。

邱淑媞說,死亡個案會有3種黑數,1是感染者不一定被認定爲新冠致死,屬認定黑數;2是真正的黑數,即感染但排不到檢驗,未確診就死亡;3是醫療排擠效應造成的「陪葬者」,例如醫院空出牀位後無法收治的對象、因其他疾病等半天未及時被治療的病人等,這3類死亡數遠比帳面上的數字嚴重太多。

以南韓爲例,今年3月多的死亡較2015~2019年超額3成,邱淑媞認爲,指揮中心有必要公佈國內相關數據。當前第一要緊是減災,疫情升溫、資源不及北部的中南部,該停課就停課、該限制大型活動就限制。另地方要儘可能快篩試劑發給高風險對象,及時檢出、投藥。爲避免過度消耗資源,快篩陽視同確診的對象,也應擴及所有民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