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衝突/觀點:中印對峙後的可能發展

中印之間55年的恩怨不僅震撼亞洲,更對全球局勢造成不容小覷的影響。(圖/路透社

國際中心 /綜合報導

中國印度邊境爭議是30年來出現的最嚴重危機,雙方洞朗地區持續對峙,更於7月15日在拉達克(Ladakh)地區班公湖(Pangong Lake)附近互擲石頭,局面一觸即發。中印邊境線長達3500公里,兩國軍隊最早於1962年發生衝突。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共產國家和最大的民主國家之間55年的恩怨不僅震撼亞洲,更對全球局勢造成不容小覷的影響。

印度外交部8月28日宣佈,印度與中國雙方達成決議撤軍洞朗,中國外交部也證實這項消息,長達2個多月的軍事對峙終於告一段落。英國廣播公司(BBC)之前對中印對峙後的未來發展做出5種分析,如今看來,兩國決定以外交途徑解決衝突。

▼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印度總理莫迪。(圖/路透社)

一、以外交途徑解決

雖然中印針鋒相對、動作頻頻,但多數評論家認爲兩國實際開戰的機率甚小,可能透過外交途徑慢慢溝通、解決衝突。不過,雙方目前沒有讓步的傾向,中方不願意單方面停止在洞朗修路印方也不願單方面從爭議地區撤退。若要以外交途徑解決爭端,雙方都需要退讓,只不過中印兩國外交官舉行的會談至今未能成功解決問題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林民旺在《鳳凰網》着文說,即使印度此次撤軍,發生對峙的可能性依然存在,撤軍與爭議同步解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就目前看來,雙方最可能的選擇也許是「擱置爭議,凍結現狀」。

二、長期僵持

若上述狀況沒有幫助溝通進而舒緩對峙情緒,雙方就可能在當地長期僵持、凍結現狀。印度領導人莫迪(Narendra Modi)已獲得多數人民的支持,不需要發動戰爭來獲得民意,因此可能選擇僵持。中國若容許印軍長期駐守爭議地區,則很難向國民交待,因此可能採取多種方式向印度施壓。

英國皇家聯合軍種研究院(RUSI)高級研究員喬希(Shashank Joshi)認爲,中國可能在邊界實際控制線的沿線多處採取行動,如越界或修建工事。

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傅泰林(M. Taylor Fravel)則表示,中國或許會在洞朗對峙前線的後方修建永久性建築物,此地依然屬於爭議領土的位置。

▼中印邊境乃堆拉山口。(圖/CFP)

三、小規模衝突

兩國的野心和民族主義不斷膨脹,若其中一方不願長期僵持下去,可能發生小規模衝突。中國軍媒解放軍報》以「老祖宗留下的國土,一寸也不能丟」爲題,在文章中指出中國始終保持高度剋制,但「剋制不是沒有底線,守土有責的人民軍隊會用忠誠和勝利作出回答」,以強硬態度顯示以武力解決問題是他們的選項之一。

另一方面,喬希對中國動武的可能性表示懷疑,因爲印軍最近沒有發現駐紮在西藏的中國軍隊有任何異動。他認爲,印軍在印度東北部的軍力反而大幅度提升,因此解放軍不一定能夠快速取勝。若不能迅速取得勝利,就得擴大戰爭。

紐約時報》的評論指出,中印兩國可能趁着美國從全球領導者位置上移步之際,以武力確立自己國家在世界舞臺上的地位

四、局部戰爭

雖然多數評論家認爲幾乎不可能,但「第二次中印戰爭」發生的機率並非全無。美國喬治亞理工大學國際關係學教授高龍江(John Garver)認爲,兩國都有可能挑起戰火。中國可能會以「教訓」印度的態度開戰;印度亦然。《彭博社》指出,印度是個「既年輕又不安份」的國家。

許多評論家開始提出「印度是否準備好成爲亞洲戰略角色之一?」的疑問。研究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的權威戰史專家馬克斯維爾(Neville Maxwell)認爲,印度對中國抱持着敵對情緒和「扭曲的羣體受害者心態」,不過萬一真的擴大戰爭,雙方都得付出很大的代價,而中國「和平崛起」的國際形象預計會受損,身爲最大的民主國家的印度形象也會受到影響。

▼ 中印兩國是否趁着美國從全球領導者位置上移步之際,以武力確立自己國家在世界舞臺上的地位?(圖/新華網)

五、大規模戰爭

若中印發生局部戰爭,就不能肯定雙方是否能保持理智。一旦衝突擴大,甚或引發核戰,後果不堪設想。因此爲了避免大規模戰爭,有評論家認爲中印兩國會盡量不使用武力,也會盡量避免小衝突事件和局部戰爭。《商業內幕》指出,印度的武力可能不及中國,最多隻能派出1萬4000支軍隊。印度原海軍總司令辛格(Arun Kumar Singh)則說,中國軍隊自去年2月1日開始軍事改革,最少要於2018至2020年纔可準備作戰。

上述5種分析都有其道理和可能性,如今中印關係終於有新突破,時間點剛好在9月3日的福建廈門金磚五國峰會」前夕。印度外交部表示,「中印雙方已同意結束從6月開始的洞朗對峙。在這一基礎上,洞朗對峙地區軍事人員正在迅速撤離」。中國外交部則表示,印方已經將越界人員和設備全部撤回邊界的印方一側,「中方將繼續按照歷史界約規定行使主權權利,維護領土主權。」

▼ 多數評論家認爲「第二次中印戰爭」幾乎不可能發生。(圖/路透社)

★圖片爲版權照片,由路透社供《ETNEWS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未經路透社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