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兔躍迎春系列兩岸篇:放手民間交流 讓兩岸春暖花開

中國時報社論

新年之初的兩岸關係,既有好消息也有壞消息。好消息包括小三通逐步恢復、大陸高層重新釋出和平善意、民進黨內「和平保臺」漸成主流。壞消息包括中共軍演規模不降反增、美國智庫兵推兩岸開戰後慘狀、巴布亞紐幾內亞駐臺商務代表處關閉等。這些相互矛盾的訊號,恰是微妙而敏感的臺海情勢寫照,對兔年的兩岸關係,我們不必悲觀。

保留與大陸溝通的空間

如何追回疫情失去的3年,應該是兩岸在新的一年必須面對的首要問題。這是因爲自2020年初至今,兩岸因疫情造成交流中斷、敵意螺旋、協商停擺,取而代之的是針鋒相對的軍事對抗,幾乎令兩岸關係倒退回冷戰時代。解放軍自1999年之後,在2019年首次越過海峽中線,到2020年常態化進入我西南空域,再到去年圍臺軍演直逼我領海領空,折射出北京逐漸以軍事優先思維處理兩岸關係的事實。

軍事永遠都不是解決問題的最佳選項,兩岸更不容許重蹈兵戎相見、骨肉相殘的悲劇。但在北京看來,「拳頭」確實是唯一能讓對手聽得懂的方法。果然,美國拜登政府接受了「五不四無意」的政治承諾,公開申明不支持臺獨,並以行政力量阻擋國會系統更加激進的挺臺法案。與之相對應的是,北京以「鬥爭」處理美中關係的戰狼姿態也開始有所收斂。當美中迴歸務實對話、管控分歧、爭取合作的主基調時,兩岸關係也就好辦了。

固然,蔡政府面臨許多來自美方備戰的壓力,如延長役期、佈雷計劃等,但也能看到,臺灣一些動作變成形式上的應付。例如在民防訓練上,無論是政府還是軍方,都深知臺灣在民主政治下,打造全民皆兵體系絕無可能;再如在義務役延役上,政府透過化整爲零、提高補助的變通和配套措施來降低年輕族羣不滿,實質上對國軍整體戰力並不會帶來顯著提升。最重要的是,蔡政府仍然留有與大陸溝通的「一絲」空間,也就有可能爲疫後兩岸關係復甦帶來「一絲」希望。

以小三通復航爲例。去年下半年時,外界普遍不看好大陸放棄清零政策、打開邊界,但陸委會很早就放出風聲,小三通將爭取今年春節作爲復航目標,說明蔡政府對大陸放開防疫、恢復兩岸民間交流的訊息及時間點已經有所掌握。果然在去年底,大陸迅速調整防疫政策,但接踵而至的疫情海嘯,卻令臺灣民衆特別是綠營對小三通高度疑慮。蔡政府雖限制了小三通規模,但還是頂住內部壓力,並未藉機暫停或推延,也算與陸方保持了默契。

美中關係和緩利於迴旋

在民進黨執政下,兩岸公部門協商尚難恢復,但從小三通復航案例可看出,兩岸仍可以保持間接溝通,達到共同期待的目標。在小三通議題上,金門在地政治人物、民意代表積極穿梭兩岸,既能與陸方對口單位協調,溝通結果也能得到蔡政府的尊重、接納,同時大陸也透過這樣的管道與蔡政府達成某種默契。這顯然與馬政府時期的兩岸熱線不能比,但勉強可視爲政治現實下的替代辦法,也可以推展至其他需要溝通、協調的兩岸事務之中。

因此,新的一年,蔡政府對兩岸交流應拿出寬容、尊重、務實的基本態度,秉持四個原則:其一,待大陸疫情度過峰值、確認安全無虞後,全面恢復兩岸客運航點與航線,不再限制臺灣民衆赴大陸觀光、求學、就業。其二,歡迎陸客團體旅遊、自由行來臺,用碩果僅存的「小兩會」機制,向大陸社會行銷臺灣之美,消弭積累數年的兩岸民間仇恨氛圍。其三,尊重地方縣市與陸方政府、各省市的交流,讓地方政府和民間自己到對岸找出路、找生意。其四,珍惜媒體、學者、政黨和民間團體在兩岸間良善溝通的角色,不再動輒以紅帽子進行監控和打壓。

蔡政府任期只剩最後1年多,卻可決定把臺灣帶向和平還是戰爭的十字路口。如果能從善如流,放手讓民間交流,舒緩兩岸緊張,兩岸就有可能在美中關係短期走向和緩的背景下,找到更多回旋與緩衝的空間,春暖花開的日子終將會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