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供電惡兆降臨 立即暫停核二除役

中時社論

中國大陸、印度先後爆發限電危機,煤、天然氣等能源國際價格大漲,歐美更傳出今年冬天「取暖費用」將大漲,國際專業媒體名之爲「全球能源危機」。國際能源價格高漲,蔡政府激進能源政策的惡兆已經出現,如不及早修正,很快就要面對電價大漲與供電不足兩大惡果。

國際天然氣價格翻倍

大陸與印度出現限電危機,從需求面看是全球經濟快速復甦,導致廠商全力生產,電力需求因此增加;供給面方面,主要是煤電供應出問題,大陸許多煤電廠的燃料供應不足,印度情況相同,近8成燃煤發電廠的煤炭庫存量少於5天。

煤供應出問題的原因非常複雜,全球爲了因應氣候變遷,紛紛倡議「去煤化」,當然影響了新的供給,大陸政策就嚴控煤的進口與用量。而需求大增讓國際煤價飆漲,今年以來上漲逾倍,大陸的動力煤價格就已創下歷史新高,電廠在發電1度就要賠1度的情況之下,當然對增加供電是「意興闌珊」,逼得大陸官方本週終於放寬對電價的限制,非民生用電電價可能上漲2成。

與此同時,全球天然氣價格同步飆漲,在全球電廠「去煤化」的風潮下,加上經濟復甦對電力需求上揚,天然氣的需求節節上升。以美國來說,天然氣價格過去1年就大漲180%,創下7年來新高價;歐洲市場的天然氣價格更從去年5月的歷史低點一路飆漲超過5倍,攀升到歷史新高。雖然根據NASA的預測,今年冬天氣溫料比去年低1%,但能源機構已預測今年美國家庭要爲使用天然氣取暖增加3成的費用。

如果對蔡政府的能源政策有所瞭解,就知道這些變化所代表的意義。蔡政府要全面廢核,以綠電替代核電,佔比2成;火力發電至少要佔8成,由於火電會帶來更高的碳排放與空污,爲了說服國人接受廢核,蔡政府大幅提升碳排放稍低的天然氣發電比重,準備從過去3成左右增加到5成,煤電從4成多降到3成,去年臺電的發購電比重中,天然氣已拉高到4成。

這個政策風險非常高,以經濟觀點看,電力結構中燃料佔比最高,其中又以天然氣佔比最高,在臺電的燃料支出中佔6成左右,未來還要進一步增加氣電比到5成,等於高度集中在氣電,不利成本的風險分散。再者國際天然氣價格波動較其他燃料更大,且在全球「去煤化」、「以氣代煤」風潮中,長線價格必然上漲。而以國家安全觀點看,供電高度集中在安全存量低、全靠LNG船運的天然氣,萬一兩岸緊張,甚至風浪過大即有斷炊之風險。

臺電吃緊 停電成常態

蔡政府上臺5年來,正逢國際天然氣價格走低,因此問題並不顯現,但好運氣快用完了。經濟部評估,即使在國際燃料價格不變的情況下,2025年非核家園實現時,發電成本平均每度3.39元,較2017年增加0.84元,增加幅度超過3成。大家可想像與推估一下:當氣電佔比5成、國際天然氣價格飆漲1倍時,臺灣電價到底要漲到多少?

臺灣未來要承受的不僅是電價大幅調漲,供電吃緊問題亦將更嚴重。看臺電的供電燈號,每天的備轉容量率似乎還有10%上下,還不算是緊俏,但實際上,太陽能佔比約8%到10%,入夜後就歸零,備轉容量率實際上是膨風了。不僅專家質疑,媒體也以「日落就缺電」報導其風險;能源專家中央大學管理講座教授樑啓源說:「未來停電機率最高的時間不是中午,而是下午,尤其是傍晚太陽下山後。」。

缺電風險早已出現「預警」,上月底大臺北地區深夜出現大停電,影響20多萬用戶;6月臺南凌晨大停電影響6萬多戶;5月桃園大停電影響6萬多戶,臺電的說法各有不同的理由,業界卻認爲是因長期供電吃緊,迫使臺電不時「減壓供電」,因而造成設備損害,纔會更容易發生事故。

蔡政府應立即暫停核二除役、重新檢討能源政策,如果不是爲了廢核,核電可佔比2成左右,增加的綠電用來取代火電,則可讓臺灣供電同時滿足風險分散、較低的成本和電價,及供電充裕穩定等多項條件。這次全球能源危機是一個示警,政府如不及早務實調整能源政策,及時改過,電力供應將陷入危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