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拜習會登場 賴清德還在抗中保臺
中國時報社論
從俄烏戰爭到最近的以哈衝突,暴露出美國的威懾策略已經鈍化,學者專家也普遍認爲,憑藉軍事力量不足以有效嚇阻中共對臺灣使用武力,堅持一中政策、不支持臺灣獨立,及鼓勵兩岸進行對話溝通是必要的政治保證。反觀民進黨無視兩岸軍力失衡,繼續操作仇中、反中意識,若民進黨繼續執政,今天的兵兇戰危可能惡化爲災難性的戰爭。
美國威懾策略鈍化
全球政治舞臺聚焦15日在舊金山舉行的第二次「拜習會」,預期美中雙方不會針對臺灣問題簽署新的文件,但大陸領導人習近平極可能要求美方對不支持臺灣獨立提出更多保證,有「臺獨金孫」背景的總統參選人賴清德依然關起門吹噓說,如果他當選總統,「兩岸發生戰爭的機率是最低的」,這只是凸顯民進黨自我孤立,與國際趨勢完全背道而馳的井蛙見識。
拜習會的具體結果尚待觀察,但已有脈絡可循,在世局動盪不安之際,雙方認知到兩大強權如螺旋般下墜的關係必須「止跌回穩」,維持溝通管道暢通,甚至恢復兩軍溝通,負責任處理戰略競爭關係,避免誤解與誤判才符合雙方共同利益,有助於重建世界秩序,國際社會更寄予殷切期望。有人形容拜習會是穩定雙方關係的「最後機會」,其重要性不難想像。
而在臺灣內部,大家熱衷討論如何加強建軍備戰,國防部不顧在地民衆的安全顧慮,規畫在全臺擴建飛彈基地,深耕全民「責任一體、安危一體、禍福一體」的共識。BBC引述拜登政府8月分宣佈提供臺灣8000萬美元的外國軍事融資(FMF),立刻被蔡政府擴大解讀爲拜登政府向北京傳達明確「戰略清晰」的訊息,以及未來5年可擴大到100億美元。實情是,美國2023年國防授權法案同意提供臺灣5年、100億美元的軍事融資,但國會撥款委員會並未編列預算,因此,拜登的8000萬美元只有象徵意義而已。
民進黨爲了維護政權不惜操作國安議題,以人民安全福祉爲賭注,可以說是選擇了一條最危險的道路。美國的中國問題專家何瑞安與白明在《外交季刊》發表專文指出,威懾不能以純軍事角度理解,需要全方位的視野與作法。美國堅定支持臺灣的明確訊息是最重要的因素,其次是以美國爲核心的聯盟,同時美國必須保持兩岸和平解決歧見的管道暢通。
華府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印太研究主任葛來儀在《紐約時報》發表專論,從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失敗、中國經濟遲緩、美國對臺灣的支持等層面分析,中共在未來幾年侵犯臺灣不是不能避免,可能性也不高,但她也指出,若臺灣未來政府透過公投或修憲追求獨立,習近平可能被迫採取軍事行動。
臺獨反中孤立無援
7國集團(G7)外長會議聲明宣示,G7會員對臺灣的基本立場沒有改變,包括公開表述的一中政策;拜登政府透過美國在臺協會(AIT)主席羅森伯格多次傳達美國不支持臺灣獨立,美國支持兩岸對話,並敦促中共參與對話。這些官方動作與學者專家的分析不謀而合。
從現實面分析,美國對臺灣的安全承諾已力有未逮,俄烏戰爭、以哈衝突,再加上美國國防工業限縮等因素,美國運交臺灣的武器彈藥已發生排擠效應。美國智庫「卡託研究所」分析,美國積欠臺灣軍品總額已高達191億美元,其中22%爲不對稱作戰裝備,包括魚叉岸置防衛系統、MQ-9B無人機、海馬士火箭系統等。
BBC報導,在華盛頓強大壓力下,臺灣國防採取「堡壘臺灣」策略,從過去強調空防、海防轉向地面作戰,聚焦步兵與炮兵,必要時進行鄉鎮、城市作戰,防衛重任回到陸軍。換言之,未來臺灣戰爭根本無前線後方之分,打臉賴清德的義務役士兵不會上戰場之說。
針對拜習會即將登場,賴清德說,「美國反對中國扶植親中政權,如果臺灣政權親中,不僅對臺灣發展沒有幫助,恐怕也會殃及臺灣民主憲政的體制。」國際政治大師米爾斯海默警告,中國是美國的首要競爭對手,拜登卻關注烏克蘭與中東地區,美國將利用「拜習會」重新校準中國政策,在競爭、對抗、合作中尋求平衡;習近平在臺灣問題上將爭取更大的主導權與主動權。世界局勢加速滾動,唯獨民進黨爲了維護政權,依舊抱守「抗中保臺」神主牌,無疑已構成臺灣安全的最大隱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