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聖米歇爾山 海中的神聖城堡

實際上,這座山形成於525萬年前的寒武紀時期,地震引起板塊擠壓,地下熔漿冒出地表逐漸堆積成罕見的淡色花崗岩山體

在此後的數百萬年裡,不斷上漲的海平面潮汐帶來無法估量的泥沙,最終侵蝕磨損把這片沿海地帶覆蓋成灘塗,只有聖米歇爾山頂住了大西洋的侵蝕,成爲沿途海岸海拔最高的山峰(92米),離法國西北海岸剛好1000米距離,總佔地面積約7萬平米,繞周長一圈也就960米。

公元5世紀,一名愛爾蘭傳教士在這座孤島上建立了第一個羅馬-高盧修道院,不久後被日耳曼民族發起的弗蘭克斯大洗劫中被毀。奧地利接管期間,聖米歇爾山又成爲當時歐洲各大宗教競相爭奪的傳教地之一,幾乎每年都有數十起大型聚會和遊行在這裡舉行,直到8世紀法蘭克國王准許在島上修建第一座天主教教堂

當時的歐洲還處於“封建社會”階段,聖米歇爾山的建築也被賦予了濃厚的“封建色彩”,成爲至今保存最爲完好、最具有代表性的歐洲封建“傑作”之首。其主要結構從上到下分別是象徵至高的塔尖和教堂、修道士居所大廳中層是售賣生活物資商鋪食堂,底部纔是漁民和農民生活起居的住所

雖然被賦予濃厚的宗教文化意義,但聖米歇爾山卻一直是歐洲各國必爭之地,僅14世紀爆發的英法百年戰爭期間就無數次淪爲戰場。其中被法國人廣而告之的“24年堅守戰”更是傳遍整個歐洲,據說119名法國騎士依靠堅固的城牆炮樓死守聖米歇爾山,白天激戰直至夜晚潮汐來臨才得以休息,周而復始長達24年,成爲該地區唯一沒有被英軍佔領的軍事要塞。

在目前已知的文獻記載中,聖米歇爾山共有過20次危機,其中有火災、炮擊和年久失修導致的坍塌。但數百萬人不斷的提供資金、物資和人力,居然讓這座教堂得以完整保存千餘年時間不垮,成爲目前僅存的羅馬風格聖彌額爾式教堂,也因此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爲第一批宗教性質的世界文化遺產法國政府更直接將維護與管理工作交給國家古蹟中心最有經驗的專家負責。

在正常情況下,聖米歇爾山基本是白天陸地太陽下山後開始漲潮,約在晚上9點後成爲孤島,直至第二天凌晨潮汐退去後又通過灘塗和公路連接變成陸地。這種頗具大自然演變規律的神奇之景自然很受遊客喜歡,每年都有超過300萬遊客慕名而來,節假日期間幾乎是人滿爲患。值得一提的是,這裡的灘塗屬於泥沙混漿,白天曬乾後很硬,但晚上海水一泡卻很極不耐重,時有遊客被困海灘而死事件。

?

有趣的是,聖米歇爾山常住人口僅44人,其中修道士約有17人,主要負責抄寫古籍與清掃工作,文物保護與修復工作人員10人,剩下的十多人才是接待遊客和維持治安的工作人員。但如此薄弱的“防衛”力量卻創造了一個另類的“世界紀錄”:在長達35年時間裡,聖米歇爾山保持“零投訴、零盜竊、零暴力”三零記錄,也是有趣的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