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先做地質敏感區調查
四○三大地震全臺有感,至今已造成十餘人死亡、上千人受傷及數百處建物或道路橋樑損壞,是九二一地震後最嚴重的一次地震。臺灣位於板塊交界處是民衆耳熟能詳的概念,因此地震和民衆的日常生活早就密不可分。即便如此,習以爲常之際仍要心存警惕。面對地震的影響,着重居家安全和人身安全,注意細節方能遠離災禍。
分析此次地震造成多處房屋受損的原因,除了房屋本身結構弱化的因素,有部分可能和斷層及其分支有關(花蓮市區爲主),有部分和山崩與地滑有關(新店安泰路),這些都是地質敏感區受關注的項目。
民國一百年十二月一日正式施行「地質法」之後,經濟部地質調查與礦業管理中心(前身爲中央地質調查所)就陸續推出各式地質敏感區調查。截至民國一一二年底,公告的活動斷層地質敏感區有廿四處,山崩與地滑地質敏感區有十七處;這些區域在開發時,都需要針對基地位於地質敏感區的部分進行調查。建物位於地質敏感區內不是不能開發,而是要針對開發項目評估地質敏感區對其建物之影響,進而更謹慎處理建物本身和開發過程的安全議題。
此次地震凸顯出老舊建物遇到地質敏感區,建物安全更要小心處理。國民黨立法院黨團昨天呼籲中央應針對危屋強制拆除進行都更,行政院長陳建仁也迴應會與地方及民間一起努力把危老都更做好。因此,首先呼籲開發單位或負責重建單位,一定要找應用地質技師進行詳細確實的地質敏感區調查,不要爲求績效草草帶過。
其次呼籲中央聯手地方政府,着手針對九二一地震之前建造、位於地質敏感區內的私人建物,依年分和建物居住(使用)人口數等重要性指標,分年度編列預算,找專業技師公會全部盤查一次,確認地質敏感區對其之影響程度,避免補強措施做得不夠或甚至不做。
最後,民衆自己也要有自助概念,平常在建物附近多走走看看,看到建物本體裂隙或地表裂隙,就要注意是否有變大、變寬的趨勢;地震發生後,是否有產生新的裂隙?這些都是觀察的指標,有助於維護建物安全。
爲確保人身安全,也呼籲民衆在家準備避難包,尤其是住在花東的民衆,常年位處地震第一線的威脅,居安思危方能減少災害所造成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