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爲全球氣候治理注入確定性

當地時間11月24日凌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九次締約方大會在阿塞拜疆巴庫閉幕。中國代表團發揮建設性引領作用,全面參與大會各議題談判磋商,爲全球氣候治理注入確定性。

本屆大會閉幕時間較最初預定時間延期30多個小時,凸顯談判過程艱難。但大會最終就新的氣候融資集體量化目標、《巴黎協定》第六條國際碳市場機制等關鍵議題,達成名爲“巴庫氣候團結契約”的一攬子平衡成果。如此進程恰如全球氣候治理的縮影——在一系列挑戰中前行。

在此背景下,中國作爲負責任大國,堅定支持多邊主義和氣候融資原則,在綠色發展方面開展積極行動,有力推動了全球氣候治理進程。

就氣候變化多邊應對措施進行談判,是每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的重要議題。在談判過程中,各國有自己的利益考量無可厚非。但是各方談判須堅持多邊主義,在尊重規則的前提下尋求共識,才能找到解決問題之道。針對談判分歧,中國始終態度明確,就是各方應維護《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巴黎協定》所確定的原則、目標和嚴格授權,在尊重和遵守這些前提的基礎上尋求共識。中方堅定支持多邊主義的態度,爲確保談判行進在正確軌道上提供了有力支撐。

新的氣候融資集體量化目標是本屆大會的核心議題,也是各方的主要分歧所在。基於歷史責任、發展階段和各自能力,《巴黎協定》規定了各締約方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根據相關條款,發達國家出資是應盡義務,其他國家出資則遵循自願原則。唯有堅持相關原則,才能實現氣候正義,確保全球氣候治理以可持續方式進行下去。

對此,中方一直敦促發達國家履行責任義務,提高對發展中國家的資金支持和技術轉讓,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危機。中方代表在本屆大會閉幕發言中也表示,會議達成的新的氣候資金集體量化目標成果文件中,發達國家的資金承諾遠遠未能滿足發展中國家的需要。發達國家的資金義務,必須進一步明確。

中國在綠色發展方面開展的積極行動,對全球氣候治理的貢獻和作用很突出,在本屆大會期間受到廣泛認可。中國是一個富煤貧油少氣的國家,且處於快速城鎮化階段,有顯著的能源消耗需求。根據《巴黎協定》的原則和授權,中國作爲發展中國家,也沒有出資義務。即便如此,中國堅定推動綠色低碳轉型發展,並積極助力全球能源轉型和低碳發展。10年來,中國成爲全球能耗強度降低最快的國家之一,以年均3.2%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撐了年均6%的經濟增長。中國新能源裝機規模佔全球三分之一以上,用於可再生能源的累計投資居全球第一,是世界風電、光伏和電池設備主要供應國。

種種行動充分彰顯了中國爲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作出的巨大努力,這些行動有力推動了全球氣候治理進程,也爲國際社會加強氣候治理合作帶來堅定信心。(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袁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