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業航天迎春天:星座組網點燃火箭發射市場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白楊 北京報道

8月6日,千帆星座的首批18顆衛星成功發射並順利進入預定軌道,中國的星座組網大幕也由此正式拉開。

按照規劃,千帆星座將在2025年底前完成648顆衛星發射,實現區域網絡覆蓋;接着在2026-2027年完成648顆衛星發射,實現全球網絡覆蓋。到2030年底,千帆星座則計劃通過15000顆衛星向全球用戶提供低延時、高速率及高可靠性的衛星互聯網服務。

作爲千帆星座的實施主體,上海垣信衛星科技有限公司對外透露,今年的目標是發射108顆衛星。

除了千帆星座,中國目前還有兩個“萬星”星座,分別是GW星座和Honghu-3(鴻鵠-3)星座。其中,GW星座也計劃於2024年開始發射任務。

這些星座計劃的啓動,催生出龐大的火箭發射需求。若按照一箭18星計算,千帆星座今年還需進行5次發射任務,明年則需30次。而2023年,中國航天的火箭發射總次數爲67次,2024年預計實施100次發射任務。

這還只是千帆星座一個星座短期內的火箭發射需求。目前,我國向國際電信聯盟(ITU)申請的衛星數量已超4萬顆,即便以後可以實現“1箭36星”及“1箭54星”,那也至少需要上千次發射。

對中國商業航天來說,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市場機遇。

資本熱錢涌入

過去幾年,中國商業航天發展迅猛。尤其是在運載火箭領域,2023年民營火箭的發射次數達到了中國航天總髮射次數的20%。

今年,商業航天更是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多地政府也相繼出臺支持商業航天發展的政策。搭乘着政策東風,商業航天的發展進一步提速,並吸引到更多一級市場的關注。

2024年上半年,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商業航天一級市場融資總額已達到103.6億元。

1月份,東方空間完成近6億元B輪融資,投資方包括樑溪科創產業母基金(博華資本管理)、申銀萬國投資、洪泰基金、新鼎資本等新機構投資,以及山行資本、民銀國際、鼎和高達等老股東。

2月份,垣信衛星於宣佈完成67億元A輪融資,這也創下中國商業航天領域最大的單輪融資額紀錄。其投資方陣容也十分龐大,領投方爲國開製造業轉型升級基金,創始股東上海聯和投資繼續加持,其他跟投方包括國科資本、國盛資本、上汽恆旭資本、央視融媒體基金、國泰君安、中科創星、亞信安全、新鼎資本、高遠資本、美藍湖投資、金研資管、正和島投資等。

5月,航天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服務商航天馭星完成近5億元的C輪融資,投資機構包括中山投控、中山金控、中金資本、元航資本、君度投資等。

6月,衛星系統技術解決方案供應商微納星空完成10億元C1輪融資,由元禾重元-無錫經開尚賢產投基金領投,跟投方包括樑溪科創產業母基金(博華資本管理)、青島匯鑄安芙蘭等。

此外,天兵科技也於當月完成15億元C+輪融資,投資方包括樑溪科創產業母基金(博華資本管理)、無錫產發、央視基金、國裕高華、德嶽投資、乾瞻投資、中信建投投資、君度投資、鴻富資產、合肥瑞城、蘇州資管等。

值得一提的是深藍航天。8月,深藍航天剛剛完成B3輪融資,投資方爲正悅投資正合雲帆基金。而在5月和7月,深藍航天分別完成了金額數億元的B1輪和B2輪融資,投資方包括濟鋼東泰基金、無錫高新區投控集團等。這意味着,深藍航天在不到3個月的時間裡完成了3輪融資。

某民營火箭公司的負責人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在民營商業航天公司的融資中,會看到許多政府資本的身影。這是因爲對企業來說,政府資本的融資成本更低,而且政府資本最看重的不是資本回報,因此他們會比風險投資機構更有耐心。

中航證券也分析認爲,資金支持是確保商業航天長期穩定發展的必要條件。但同時,考慮到商業航天是一個高風險與高收益相伴相生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因此中國商業航天需要更多的“耐心資本”。

荊棘中前行

商業航天的高風險性,最近也有很多體現。

7月11日,星際榮耀的雙曲線一號遙八運載火箭在發射過程中,火箭一、二、三級飛行正常,但四級工作異常,未能將搭載的3顆氣象衛星送入預定的太陽同步軌道。

這次發射是雙曲線一號火箭的第七次軌道發射,也是該型號火箭的第四次失敗。

再往前的6月30日,天兵科技在河南鞏義市進行天龍三號液體運載火箭一子級九機並聯動力系統地面熱試車時,一子級火箭脫離發射臺,升空後解體。

按天兵科技原來的計劃,如果此次試車成功,將緊接着進行天龍三號的首飛試驗。但目前來看,天龍三號的首飛時間將要推遲。天兵科技當時也表示,公司會盡快完成故障歸零,組織新產品的生產和試驗。

然而,面對這些挫折,行業已經有了較強的包容性。天儀研究院創始人楊峰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這要感謝SpaceX,是它將商業航天從一條荊棘小徑走成了康莊大道。

“首先,SpaceX證明了商業航天的可行性。過去的航天只有國家才幹得起,但SpaceX證明航天是一個可以掙錢的行業,這也讓更多人有信心投身其中。其次,SpaceX證明了航天技術是可以迭代的。過去,航天行業對失敗是高度敏感的,但現在,大家通過SpaceX認識到,即使一次任務失敗,但只要帶來了價值那就沒問題。”楊峰說。

因此失敗並不可怕,更重要的是通過失敗總結經驗,然後向着成功進發。尤其是當下,爲了滿足巨大的星座組網需求,中國的火箭運載能力也亟需進一步提升。

在8月6日的發射任務中,千帆星座的首批衛星搭載的是長征六號改運載火箭,該火箭首次採用二級發動機兩次起動技術,實現在800km軌道高度上提升700kg運力。而展望未來,具有低成本、高頻次、大規模等優勢的大運力可回收火箭,纔是低軌衛星組網的主力。

目前,中國商業航天的一個重要攻堅方向,就是加速推進軌道級可複用運載火箭的研製。據記者瞭解,今年已有多個公司在開展VTVL(垂直起降回收驗證)火箭試驗。

其中在6月份,上海航天成功完成的10公里級垂直起降飛行試驗,是目前國內重複使用運載火箭最大規模的垂直起降飛行試驗。

東方空間聯合創始人布向偉曾向記者表示,今年年底,中國的低軌星座將開始進行高密度發射組網。因此,各個商業火箭公司也都在加緊推出自己的中型或中大型火箭,希望能夠參與到星座組網的發射任務中。

從目前行業各公司披露的規劃來看,2024年下半年至2025年,將是可複用火箭入軌首飛的密集發射期。屆時,中國也有望成爲全球第二個擁有軌道級可複用運載火箭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