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青春故事裡,不能沒有高考

中國人的青春故事裡不能沒有高考。

數年前,銀幕上曾掀起一股國產青春片的風潮,雖然質量良莠不齊,但“高考”幾乎是每部電影繞不開的元素——只不過大多數時候你看不到主角和他的小夥伴們怎麼學習罷了,大家都忙別的呢。

《青春派》

所以真正認認真真拍高考拍考生的國產青春片其實屈指可數。

《青春派》算是其中的佼佼者。雖然故事的主線是愛情,確切地說,是“爲了愛情毅然選擇復讀的備胎主人公逐漸覺醒發憤圖強”。

但影片對高三生活與備考氛圍的刻畫頗爲紮實可信,片中的考生、家長和老師等角色也個個鮮活,足以讓每個“過來人”回想起那段不堪回首卻也苦盡甘來的青春歲月。

特別是那些飽蘸着辛酸的金句,如“累死你一個,幸福你一家”,或者“提高一分,你就有可能幹掉上萬人”。

《青春派》

我們忘不了秦海璐飾演的班主任勸家長們不要在考試期間離婚,“儘量湊合”,因爲高考是最高的使命;我們更忘不了她訓斥不上進的學生時撂下的狠話:“你有他那樣的爸嗎?你知道他爸是中石化的嗎?不好好學習,考不上好大學,拼爹還拼不過別人,你以後能幹嘛?”

是的,歸根結底,高考寄託着改變人生的宏偉重任,它從來就不只是一場考試,也從來不只是考生一個人的事,它是整個家庭的希望乃至全社會的信仰,哪怕有時候它根本無力兌現。

《青春派》

就像《少年的你》,陳念和小北們默默遭受着本不該降臨在孩子頭上的苦難,而成年人——他們本應該站出來解決問題,甚至他們中的一些人就是問題的源頭——卻只關心一個許諾:等高考結束再說。

《少年的你》

一場考試能化解所有問題嗎?也許不能,但我們沒得選,只能選擇相信。爲了高考,有人會賭上十餘年光陰、大半生積蓄和全家人的生活,“學區房”和“高考移民”之類非常規也非常貴的盤外招亦應運而生。

電影《菠蘿,鳳梨》就講述一個單身母親試圖將女兒移籍,因爲在山東只夠考專科的分數在海南卻能進重點大學。這樣做當然不合規,但似乎電影更想討論的是,在造成南橘北枳的巨大不可抗力面前,個人實在太渺小。

《菠蘿,鳳梨》

最後讓我們把目光拉回到大約20年前的2005年,導演周浩用一年時間跟拍福建某中學的高三畢業班,拍成紀錄片《高三》。那不是什麼重點學校,沒有學霸,沒有名師,沒有奇蹟,有的只是日以繼夜的重複,學生重複着背誦和做題,老師重複着勸誡與鼓勵。

真正的高三生活其實不適用“熱血”之類字眼兒,正如片中所展現的,它沉滯而麻木,壓抑而苦悶,每個人都彷彿被困住,每個人都渴望解脫——但終點線又是最可怕的。

《高三》

耐人尋味的是,2017年,有記者採訪了片中的幾位學子。當年的優等生考上了北京的好大學,留在北京工作併成家,卻買不起北京的房子,也不能給孩子辦北京戶口,她的下一代很可能還得回老家原籍參加高考,重複《高三》裡的故事。

而當年每天翻牆去網吧的“後進生”,雖然只考上三本,卻趁着電商的東風,過上富足的生活。

看來,人的命運並不只取決於一場考試啊!

《高三》

排名倒數不學習,臨近高考萌悔意。高三一年狂奮起,考入名校成逆襲。存在這樣的奇蹟嗎?下面有兩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來自日本電影《墊底辣妹》。講述一個“學力僅有四年級水平”、瀕臨退學的小太妹,在補習班老師的循循善誘之下,靠着科學的學習方法和超強的個人毅力,用一年時間創造奇蹟,考進著名的慶應大學。

《墊底辣妹》

這別是科幻片吧?不僅不是,而且本片還確實改編自真人真事,雖說略有誇大,但還是有很多地方值得借鑑:

對學生因材施教,總是引導和鼓勵,絕不放棄;根據學生弱項,採取科學的、有針對性的學習方案;寓教於《墊底辣妹》,補習班老師雖好,但學費可是很貴的樂,像看漫畫學歷史什麼的;填報志願是門大學問,找到適合自身的最優方案,能事半功倍;終究要靠學生自己,不能堅持到底,一切都沒意義……

不過還是得澆點冷水。首先,這位辣妹不考數學——大家都懂這意味着什麼。其次,現實中的人物原型幼時曾在美國生活,英語非常好。這一下子就少了兩個大難關啊!

《墊底辣妹》

沒事,第二個故事是考數學的,來自日劇《龍櫻》。

這部問世於2005年的日劇聽起來更科幻。一所公認的“爛學校”,幾個早就自我放棄的“差學生”,在一位律師兼臨時班主任的帶領下,向着日本第一名校“東大”(東京大學)這個根本不可能的目標發起衝擊。

《龍櫻》

《龍櫻》的出色之處在於,它並非空談熱血,而是仔細呈現了“東大特訓”之過程,其中一些學習方法和應考策略,完全可供現實中的考生參考:

將運動與數學結合,練就條件反射般的解題思維;將早晨大腦最清醒的時間用在最能提高成績的科目上,用晚間臨睡的時間來背誦;對飲食營養的講究;用圖片、漫畫等方式將抽象的數理概念具象化;通過英文歌來愛上英語;

在家裡各種地方貼滿複習貼;在最容易分心的時候就用最簡單的背誦來保持注意力;“鍛鍊聽力的方法是跟讀”;“對於弱科,先答最有把握的題,瞄準平均分”……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

難怪該劇當年在日本有“東大參考書”之稱,而在中國,20年來,它也激勵着一屆又一屆考生。

《龍櫻》

阿部寬在《龍櫻》中飾演的老師,毫不避諱功利主義,坦言“填鴨式教育是唯一的教育”,更無數次強調社會的殘酷與不公平,他認爲,那些家境普通的孩子,如果想避免被壓榨被欺騙的“失敗者”命運,唯一的解決之道就是——東大。

有時候,真理是簡單粗暴的。

《龍櫻》

“考試人生”完整專題

請見《環球銀幕》10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