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沒料到!身邊竟有“內鬼”?商務部突然表態,信息量太大!
據南方客戶端消息,歐盟委員會公佈了對華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的終裁結果,針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徵收爲期五年的最終反補貼稅。具體而言,對比亞迪、吉利、上汽集團分別加徵17.0%、18.8%、35.3%的關稅;對除特斯拉之外的其他“合作”車企徵收20.7%的關稅;對所有“不配合”的車企徵收35.3%的關稅。
近日,歐委會發布了一份278頁的文件,同時發佈消息稱決定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徵收爲期五年的最終反補貼稅,這一消息引起了軒然大波。該文件顯示,上汽、smart和沃爾沃三家車企單獨提供了替代價格承諾方案,原因是防止中國機電商會所提供的承諾不被接受。消息傳開後,上汽、smart和沃爾沃三家車企就被推到了風口浪尖。上汽集團方面表示,近期部分媒體發佈報道,這些報道援引歐盟單方面披露的“反補貼調查終裁報告”的觀點,稱上汽集團單獨與歐委會進行價格承諾談判。
商務部發言人指出,歐盟針對中國電動汽車開展的反補貼調查存在大量不合理、不合規的情況,這是一種打着“公平競爭”的旗號,實則進行“不公平競爭”的保護主義行徑。中方不認可、不接受其裁決結果,並且已經在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下提起訴訟。相關企業也表示會積極捍衛自身權益。上汽方面宣稱,打算採取必要的法律手段,把這一案件起訴到歐盟法院,以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歐盟決定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徵關稅並非是突然做出的。在這一決定背後,存在着經濟方面的考慮因素,同時也混入了政治和戰略方面的因素。一直以來,歐洲汽車工業是其經濟的支柱,其中德系汽車更是在全球享有盛譽。不過,電動汽車的興起打破了原有的市場格局。中國的汽車企業依靠技術創新和成本優勢快速發展起來,在電動汽車領域成爲了一股強勁的力量,這必然使歐洲傳統汽車企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歐盟祭出的這一“關稅大棒”來勢極爲兇猛,22%的關稅稅率,光是聽起來就令人不禁倒吸一口涼氣。歐盟這麼做的目的很單純,就是要保護其本土企業。要知道,近年來中國電動車在歐洲市場發展得可謂風生水起,這讓歐洲本土的汽車企業頗有些坐立不安。然而,這一“保護手段”真的能起作用嗎?恐怕不見得。消費者又不是傻子,他們會以自身的消費選擇來表明態度。假如中國電動車即便被加徵關稅之後,依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那麼歐洲的汽車企業可就要頭疼了。歐盟的這種做法很可能會招致貿易報復。衆所周知,貿易戰不會有贏家,最終受到損害的還是普通老百姓。
在應對歐盟所帶來的挑戰時,中國沒有消極應對,而是採取了一種頗爲有趣的反擊舉措——豬肉。這種看似毫不相干的反制方式,實則彰顯了中國在貿易競爭裡的智慧和靈活性。2020年至2023年期間,歐盟一直是中國豬肉及其副產品的主要進口來源地。這一數據相當可觀,在中國總體進口當中,其年均佔比達到了54%。要知道,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豬肉消費市場。所以,面對如此巨大的市場份額這塊“大蛋糕”,歐盟顯然不會輕易捨棄。
需要注意的是,中國電動汽車在歐洲市場的接受過程並非毫無阻礙。過去幾年,歐盟民衆對中國製造的電動汽車存在一定興趣,這使得進口量有所上升,但這一情況更多地被視作歐盟主動進口所致,而非中國企業積極開拓市場的直接成效。不過,歐盟的調查機構似乎並未深入考量這些數據的真實內涵。在調查期間,部分歐盟機構向中國企業暗示,若願意共享核心技術或商業機密,並與中國本土企業建立合資企業,也許能夠規避某些處罰措施。
歐盟希望獲取中國成熟的電車技術並吸引大量來自中國的投資,但卻不想讓中國分享歐洲市場的紅利。美國曾有對付日本豐田的手段,如今歐盟學習了這一手法來針對中國新能源車企。歐盟的想法是,中國新能源車企若要在歐洲市場盈利,就必須到歐洲建廠,其目的在於保護競爭力不斷下滑的歐洲汽車產業,從而保住歐洲本土的就業崗位。電池技術是電動汽車最爲核心的技術,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電池生產國,掌握着世界上最先進的電池生產技術。歐盟的做法比美國更爲過分,它要求中國新能源車企承諾技術轉讓,這幾乎是想讓歐洲獨吞所有利益,中國車企連一點好處都撈不到。
在27個歐盟成員國裡,有德國、匈牙利、斯洛伐克、馬耳他和斯洛文尼亞這5個國家對加徵關稅持反對態度;法國、意大利、波蘭等10個國家是贊成徵稅的;還有西班牙、奧地利、瑞典等12個國家選擇棄權。贊成徵稅的國家大致出於兩種原因:其一,這些國家未能從與中國的貿易中獲益,並且中國電動車確實會影響到他們的利益;其二,這些國家原本在與中國的貿易中佔比就小,貿易往來相對有限,所以不如站出來表明態度,這樣還能落下一個對華態度強硬的名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