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領先10年,無法輕易追上”

《日本經濟新聞》8月14日刊登題爲《美國七成車載電池依賴中國進口》的文章,全文摘編如下:

距離美國拜登政府頒佈旨在以鉅額補貼實現半導體和電動汽車國產化的產業扶持法案已有兩年,儘管國內外企業紛紛表明向美國投資的意向,但是實際生產仍處於停滯狀態。

2022年,拜登政府爲對抗崛起的中國出臺兩項法案:以半導體爲對象的《芯片與科學法》和針對電動汽車與可再生能源設備的《通脹削減法案》。兩項法案總共獲得約5000億美元的預算。

拜登將通過發放補貼扶持產業的做法視作“拜登經濟學”的核心,希望以補貼作爲槓桿來撬動新需求和就業機會的產生,但很明顯,這一想法與企業的實際情況相去甚遠。相關投資計劃眼下都出現明顯的延期與規模縮減和暫停。

在電動汽車領域,美國福特公司壓縮了密歇根州車載電池工廠的規模,並推遲了田納西州的電動汽車生產計劃。韓國LG集團也暫停了在亞利桑那州的電池工廠項目。隨着美國電動汽車銷售趨緩,包括特斯拉在內的製造商收益情況發生惡化,明顯難以與中國的電動汽車競爭。

在半導體領域,臺積電亞利桑那州第二工廠的投產時間由原定的2026年推遲至2027到2028年。英特爾也推遲了作爲補貼對象的俄亥俄州新工廠項目。半導體相關計劃也因技術人員等人才的短缺而停滯不前。

在此背景下,拜登政府推動的供應體系與中國的“脫鉤斷鏈”計劃可能也面臨困難。

據美國商務部統計,2024年1月至6月,美國用於製造電動汽車和蓄電池的鋰電池進口額有70%都來自中國。中國所佔比例與2023年的71%相比幾乎沒有變化,遠高於2020年的44%。即使在《通脹削減法案》頒佈後,從中國的進口仍呈增加趨勢。

過去兩年美國還宣稱將大幅擴充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發電能力。但是其太陽能電池板的國產計劃被一拖再拖,只得依賴進口。美國從東盟的進口規模急劇增加。但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卡倫·亨德里克斯指出,中國企業正在通過東南亞“迂迴出口”,規避高關稅。

分析人士認爲,《芯片與科學法》和《通脹削減法案》提供的支持不足以支撐美國與中國“斷鏈”。

松下能源北美公司負責人艾倫·斯旺表示,在建立包括電池零件和原料在內的供應鏈方面,“中國領先了10年,無法輕易追上”。在石墨、鋰等電池原料領域,中國仍在全球市場中手握壓倒性份額。

至於半導體,《芯片與科學法》的補貼對象大部分是英特爾、臺積電、韓國三星電子等大公司。許多人認爲,原料、生產設備領域那些對於整個生產過程同樣不可或缺的周邊企業未得到足夠支持。

來源:參考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