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記者節| 所以,爲什麼是記者?
(原標題:中國記者節| 所以,爲什麼是記者?)
走遍大江南北?
經常需要一線“作業”?
還要有強烈的好奇心?
AI盤了盤
只有這個職業能符合以上要求!
↓↓↓
只讀文字不夠鮮活?
那就點開視頻看看!
開始對話視窗。離開會取消及關閉視窗
結束對話視窗
file ID:
request ID:
media type:
mime type:
provider:
resolution:
rate:
frames:
buffer:
connection speed:
info:
[X]
今天是第25箇中國記者節
祝記錄時代的新聞人
節日快樂!
下滑繼續賞析↓
一覽記者風采
戳標題看記者“大作”!
時政要聞部記者 王晶
“守住自己的內心,才能‘安頓’好每一篇稿子,以及背後最難能可貴的真情。”
要有一種遠見,才能超越你未見。而這種遠見,源於持續積累與沉澱,大量的採寫實踐,更需要一個字又一個字敲出來的理性與堅持。就在前兩個月,我收到其中一位全國政協委員的微信,點開之後是一條快訊,關於國考的最新公告,其中規定參考者部分年齡放寬至40歲。 我心中正歡喜,隨後又有16個字映入眼簾,“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你我任重而道遠。”這16個字,於我而言值千金。連續4年兩會,我與多位全國政協委員共同呼籲打破35歲職業“門檻”,並於2020年作爲首家媒體開始呼籲報道這一話題,至今我的關注仍未間斷。做記者多年,我常敲打自己,要有更細緻入微的關懷,把筆下的一個個字,落成一件件實事。現在又多了一條“提醒”,守住自己的內心,才能“安頓”好每一篇稿子,以及背後最難能可貴的真情。
代表作品:
【“晶”採兩會Vlog】我和一位“特殊”女委員對話:被光照耀的我們 也能成爲光照耀別人
貴州頻道記者 欒小琳
“這場戰鬥還未結束,我們的‘守護’之旅,也會繼續下去”
回憶起跟進餘華英案這段意義不同的經歷,從去年11月開始,到現在再次聽到“死刑”宣判,我們共同見證了這段艱難歷程。人豈能被買賣!我以爲,拐賣兒童是最殘忍的罪行之一,也是最不可饒恕的。連續三次報道,我們推送的數十條短視頻在多個平臺引發熱議,瀏覽量超千萬人次。這場戰鬥還未結束,我們的“守護”之旅,也會繼續下去。
代表作品:
央廣網記者在現場!餘華英被控拐賣兒童人數增至17人
視覺創意工場記者 郭薇
“採訪不是獵奇,我的任務是挖掘出更多對社會、對公衆有實際意義的新聞內容”
今年是我做記者的第十二個年頭了。這十二年間,我採訪過無數當事人,仍然非常珍惜每一次與採訪對象交流的機會。
在採訪中,我總是在提醒自己,採訪不是獵奇,我的任務是挖掘出更多對社會、對公衆有實際意義的新聞內容。今年三月,河北邯鄲發生未成年人犯罪惡性事件,一時間,“未成年人犯罪是否應當受到刑事處罰”這個話題再次引起輿論關注。我輾轉聯繫到犯罪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此前,李玫瑾教授已經有近三年時間未接受過任何媒體採訪。我誠懇表達,我們的採訪不談虛的,只想請她爲公衆解答有關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疑惑,如果這場採訪中的一些話語能夠使未成年人及他們的家長有所觸動,那這就是一場有意義的對話。最終,我爭取到了李玫瑾教授兩個小時的採訪時間,並和我的同事們一起完成了視頻、圖文等一系列稿件,被全網幾千萬用戶看到。
十二年的記者生涯,教會了我冷靜、沉着地分析新聞事件。對於新聞事業,我始終秉持赤誠與敬畏,願未來能持續爲公衆生產出更多有價值、有意義的好文章、好視頻。
代表作品:
獨家專訪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對違法少年的刑事司法介入也是一種保護
湖南頻道記者 黃珂嵐
“奔赴洪災一線,記錄自有力量”
7月初,湖南平江遭遇特大暴雨。2日下午,我跟隨3名救援隊員乘坐衝鋒舟進入核心受災區域,開展采訪工作。當時,積水已淹沒了一層建築,最深處水位達到3米。
一路上,隊員們一邊尋找失聯羣衆,一邊爲被困的居民發放水和食物。在救援行動臨時羣裡,求助信息持續涌來,全國各地救援隊伍以“車輪戰”的方式進行24小時不間斷救援。
每當救援隊將被困羣衆轉移到岸邊,周邊的居民都會立馬上前幫忙,肩並肩、手挽手將他們從危險區撤離。
在現場,我親歷了洪災的“無情”,也體會到人間的“有愛”。
抵達現場,記錄自有力量。
代表作品:
洪水圍城!記者直擊湖南平江抗洪救援現場
《看丹觀察》創作團隊
“300期,正是闖的年紀!”
“看丹觀察”這個創新融媒IP,在多位編輯記者堅持不懈的呵護下,已經從“寶寶”一路狂飆到了300期。作爲初創團隊的一員,能和這樣一個有態度、有溫度、有深度的IP共同成長,我覺得很幸運。300期,每一期都來之不易,也讓我們愈加堅定:要做一種很“新”的觀察。“新”是快速反應的新消息,是理性思考的新觀點,也是網友們認可的新鮮感。
每一天,用紮根現實的初心擁抱“新”變化。300期的“看丹觀察”,正是闖的年紀!
代表作品:
騎手闖崗被保安鎖腳!進小區的事,到底誰說了算?
海南頻道記者 蔡文娟
“風雨中,我用鏡頭捕捉真相,用筆觸記錄溫情”
今年是我成爲記者的第十年。這一年,我親歷了超強颱風“摩羯”的肆虐,也見證了海南連續暴雨導致多地洪澇的嚴峻考驗。每一次深入一線,都是對責任與使命的深刻踐行。風雨中,我用鏡頭捕捉真相,用筆觸記錄溫情,傳遞着不屈與希望的力量。
回首十年,我見證了無數的人間冷暖,也收穫了無數的感動與成長。成爲“記者”,讓我有機會成爲歷史的見證者,時代的記錄者。在未來的日子裡,我將繼續以筆爲劍,以心爲燈,不負韶華,不負初心,爲真相發聲,爲正義前行。
代表作品:
記者現場直擊颱風“摩羯”:風打在臉上很疼 很難站直站穩
特別報道部記者 張勝坡
“反映羣衆訴求,迴應社會關切,是調查報道的價值所在,也是每個特報記者應追尋的新聞理想”
2月份,爲採訪調查3·15策劃相關選題,我和同事前往青島萊西,進行生豬私屠濫宰黑作坊的暗訪調查。期間,爲了能暗訪到足夠證據,我和同事在涉事作坊外圍連續蹲守了四個通宵。一天下午,爲了觀察作坊的進貨動向,我們隱藏在一個垃圾堆後面,守了五個小時。最終,我們紮紮實實地完成了這個選題。
反映羣衆訴求,迴應社會關切是調查報道的價值所在,也是每個特報記者應追尋的新聞理想。爲了這個,經歷再多艱苦也值得!
代表作品:
記者暗訪青島萊西生豬私屠濫宰作坊:生豬無檢疫,豬肉流向農貿市場
江蘇頻道記者 莊濱濱
“記者,永遠在路上”
16歲少年參加省青少年拳擊比賽受傷,在醫院ICU昏迷多日,醫藥費時常欠費,還遭遇部門間“踢皮球”。我和同事深入報道,推動醫院有關部門就此事給出初步解決方案,醫藥費問題也得到初步解決。由此,省級部門還探索設立運動員受傷保護專項基金,在制度層面建立長效機制。一則報道,讓受傷少年救治不再擔心費用,這也許就是記者這個職業的意義。記錄時代,探求真相,抵達人心,記者,永遠在路上。
代表作品:
江蘇16歲拳擊少年比賽中受傷昏迷近2個月 身陷“醫藥費困境”
產業生態事業羣記者 李源
“每一次視頻報道,都是一場酣暢淋漓的人生體驗”
2024年,是我開啓記者職業的第一年。
3月的北京,春風微拂,我的鏡頭裡有全國兩會;8月的北京,豔陽似火,我的鏡頭跟着採訪對象在奧森公園裡奔跑……
每一次視頻報道,都是一場酣暢淋漓的人生體驗。我在畫面之外,與採訪對象一起喜悅、沉思,也一起流汗、流淚。
記者,就是要把真實的瞬間記錄下來。願自己不忘初心,不負記者之名。
代表作品:
我的馬拉松|67歲“六星跑者”:跑出去就好,回來就有收穫
青海頻道記者 汪曉青
“又高又難又複雜的表層之下,往往藏着‘閃閃發光’的新聞富礦”
在高原從事新聞工作,這意味着,我需要克服“三高”——跨越高海拔,跋涉遠距離,融入多民族多語境。這些又高又難又複雜的表層之下,往往藏着“閃閃發光”的新聞富礦,那裡有最樸素的表達、最鮮活的角色和最生動的現場。所以,感謝“三高”,讓我看到了高原山水,記錄下了青海故事,也見證了家鄉變化。
代表作品:
【習聲迴響】三江源光伏海洋 澎湃綠色新動能
AIGC創意工作室
“以AI爲工具,探索中國故事的創新表達”
2024,你AI了嗎?今年,AIGC浪潮席捲而來,央廣網AIGC創意工作室應運而生,原創欄目《AI中國範兒》誕生了。創作中我們以AI爲工具,探索中國故事的創新表達。近一年來,各具特色的AIGC作品不斷“上新”,《奧運AI人物畫傳》《我們爲什麼一次次登上長城?》《AI眼裡的24節氣》《當戰歌響起,我們不會忘記》《我的朋友在太空》《書海吟》等作品運用AI圖像、視頻、音樂、語音生成技術,還原真實故事,創新融媒作品表達方式。我們也將在這一“得力助手”的加持下持續探索,創作更多好作品。
代表作品:
AI中國範兒丨MV《閃亮的星光》 致敬中國奧運健兒
內蒙古頻道記者 劉曉祺
“記者,首先是行者”
記者,首先是行者。行,是身臨其境,是感同身受。作爲一名守望祖國邊疆的青年記者,目之所及是廣闊北疆的無限風光,也常爲一個個“守護”故事所感動落淚,驚歎北疆歷史文化的深厚底蘊與塞外非遺的魅力。青年記者的答案永遠在路上,唯有以堅韌破地理關、以真情破語言關、以守正破心理關,腳下的路才能越走越紮實,筆下的文字才能力透紙背。
代表作品:
文脈華章|守藝匠“新” 何以爲器
財經中心記者 牛谷月
“無比幸運、使命在肩”
大國重器、生產消費、人工智能……我頻頻追蹤和記錄着這個飛速變革的時代。作爲親歷者、見證者,個人成長能夠和偉大時代交織共振,我感到無比幸運、使命在肩。
代表作品:
中國的穩與進丨錨定“雙碳”,綠水青山成色更足
記錄世間美好
報道事實真相
央廣網永遠在路上、在現場!
監製:王薇 趙淨 劉娜
統籌:關宇玲
策劃:張璐華 劉一荻 孫瑞婷
攝製:範博韜 王綜鶴
海報:張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