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互金協會:嚴禁利用技術手段幫助合作方逃避金融監管
北京商報訊(記者 廖蒙)3月16日,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發布關於堅守“科技向善、金融爲民”的倡議。倡議指出,3月15日晚,央視“3·15”晚會曝光了消費者通過借貸寶、人人信等電子簽名平臺借款遭遇高利貸、被收取砍頭息和逾期費、被暴力催收、找不到放款人等情形。此類事件暴露出一些披着“金融科技”“普惠金融”等外衣的互聯網平臺在技術應用、合規經營、消費者權益保護等方面存在嚴重問題,涉嫌違法犯罪。
爲貫徹落實關於加強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打擊非法金融活動的相關要求,促進互聯網金融行業規範健康發展,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現面向互聯網金融從業機構發出以下倡議:
一、始終堅守“科技向善、金融爲民”的初心,加強科技倫理審查,推動科技賦能金融規範發展,實現技術工具與金融價值的正向統一,杜絕技術濫用。
二、築牢合規經營底線,嚴守業務邊界。嚴禁爲高利貸、套路貸、收取砍頭息、暴力催收、非法貸款中介等違法違規活動提供技術便利或信息掩護,嚴禁利用技術手段(如,僞造身份信息)、幫助合作方(如,職業放貸人)或誘導消費者(如,選擇欠條)逃避金融監管。
三、切實履行消費者權益保護第一責任人的義務,將消費者權益保護納入公司治理核心框架和公司經營核心指標,建立“消費者權益影響評估”制度,對產品、合作方進行科技應用、數據保護、算法歧視等方面的全面評估。
四、強化金融產品網絡營銷活動和貸後催收行爲的自律約束,遵循《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關於規範金融機構委託第三方互聯網平臺開展貸款網絡營銷活動的倡議》和國家標準《互聯網金融 個人網絡消費信貸 貸後催收風控指引》(GB/T 45251-2025)的相關要求,全面踐行“負責任金融”的理念。
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指出,科技創新推動金融服務變革與發展,但絕非違法違規經營的“保護傘”。互聯網金融各從業機構要以此次事件爲鑑,堅守“科技向善、金融爲民”初心,以消費者權益保護爲根本,共同促進互聯網金融行業規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