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青銅器整理與研究 · 青銅匜卷》《中國古代青銅器整理與研究 · 兩週裝飾藝術卷》出版

《中國古代青銅器整理與研究》系列叢書總計30卷,目前已經出版20卷,平均每卷字數爲30萬字—50萬字,是國內第一套關於中國古代青銅器綜合研究的重要研究性著作。本套叢書全面、系統整理了青銅器資料,在充分吸取古今中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青銅器的形制、紋飾、銘文、組合關係等方面作全方位考察和研究,並試圖總結出關於中國古代青銅器產生、發展、消亡的基本途徑、規律、特點及其原因。最近,系列叢書又添新員:

《中國古代青銅器整理與研究 · 青銅匜卷》

1

青銅匜是兩週時期重要的禮器,既見於考古資料,也見於文獻記載。早在北宋時期,金石學家就已經注意到了匜這種器物,並對其定名與功用做了定義。此後清代以及近現代學者陸續對匜有過不同程度的著錄與研究,使匜類銅器的研究概況逐漸明晰起來。但不足之處在於,前賢們的研究只是針對某件匜的個論或者是部分匜的專論而言,並未對所有的青銅匜有過一個全面的整理與研究。如此,就存在這樣一個問題:迄今爲止,到底有多少青銅匜?它存在幾種形態?流行時代如何?定名與功用如何?地域分佈如何?器形演變如何?在銅禮器中的地位如何?等等,都是沒有解決或者至少是沒有完全解決的問題。有鑑於此,我們認爲有必要對青銅匜重新做一個全面的收集與整理,並進行相關的研究,目的在於摸清青銅匜的家底,搞清楚學界的研究狀況,以便爲學界對匜類銅器的研究工作提供一份可資參考的數據資料。

本書收集的對象主要是西周至戰國時期的銅匜,秦漢時期由於青銅器走向衰落,匜類銅器生活化,所以本書對秦漢時期的匜不再收錄。對於考古出土的匜,採取應收盡收的原則,除圖像銘文資料明確的匜外,對於一些圖像、尺寸未發表的匜,也全部予以收錄。對於傳世的匜,則謹慎一些,特別是一些宋、清金石著錄中的仿古器,或者是款識類著作中只定名爲匜,而沒有提供圖像資料的器物,如果不能確定是兩週時期的匜,則不予收錄。

通過本書的整理與研究,我們基本上搞清楚了兩週青銅匜的相關情況;共有836件,其中有銘文的185件。大致可分爲蹄足匜、環足匜、圈足匜、平底匜、地方特徵匜、特殊類型匜6個大的類型。其初現於西周中期,發展於西周晚期,繁榮於春秋早中期,在春秋晚期達到鼎盛,在戰國時期趨於衰落,西漢中期以後走向了消亡,期間經歷了由禮器到生活實用器的轉變過程。其在社會生活中主要充當水器的角色,間或還作爲酒器、盛食器或溫熱器來使用,多用於祭祀、盥洗、洗浴、出行攜帶、媵嫁等場合。在墓葬當中多與盤、盉、洗、鑑等形成水器組合。遍佈中國境內7個文化區,在每個地區都有各自的文化特點。它在興起過程中受到了觥一定程度的影響,繼而又很快擺脫了這種影響。它與盉既有着形態上的差別,但又有着功能上的聯繫。它在周人貴族重視水器的禮儀制度下,受瓢的啓發而產生,又隨着戰國以後周禮的崩壞、漆木器的擠兌以及鐵器時代的到來而消亡。它雖然體量小巧,但實用性強,行用範圍廣,上至諸侯國君,下至元士貴族,無不對其青睞有加,因而它是兩週時期十分重要的禮器。

書號:978-7-03-073122-7

定價:268元

《中國古代青銅器整理與研究 · 兩週裝飾藝術卷》

2

就目前的研究現狀來看,文物、考古領域對這一時期青銅器的研究多側重於其歷史價值。在銘文、器型、紋飾等方面的研究重點,主要在於銅器的斷代價值及銘文對三代史實的印證,而對其藝術風格的研究甚少。在美術史領域,對這一時期青銅器藝術價值的研究,亦有著述,但除了各種藝術史的通論著作有所涉及外,專論性著作很少,而且在專論著作中,也以個例分析加風格概述的方式爲多。

從學科發展來說,目前比較欠缺的是對商周青銅容器考古學領域及美術學領域的交叉研究,因此在以下方面存在着進一步研究的空間,即立足於考古學與史學材料,以青銅容器的考古斷代成果爲基礎,同時運用藝術分析方法,系統梳理商周青銅容器裝飾藝術風格演變的時間線索和變遷規律,深化對先秦美術特別是工藝美術發展狀況的研究;通過對商周青銅容器裝飾藝術演變規律的研究,探討它與先秦社會文化、習俗包括審美風尚的關係,以及其對後來中國藝術及社會風俗的影響。

本書以兩週青銅器裝飾藝術爲研究對象,通過對兩週青銅容器的造型設計、器表裝飾、地域風格及審美觀念與裝飾風格的嬗變等方面的系統考察,力求在宏觀把握兩週青銅器裝飾藝術總體面貌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對兩週青銅藝術豐富內涵的認識和探索。

書號:978-7-03-075167-6

定價:228元

本文由 李茜 董苗 摘編自 張懋鎔 主編 王宏 陰玲玲 著《中國古代青銅器整理與研究 · 青銅匜卷》;張懋鎔 主編 曹芳 著《中國古代青銅器整理與研究 · 兩週裝飾藝術卷》兩書。內容有刪節、調整。

(審覈:孫莉)

賽博古公衆號

微信號 : spkaogu

新浪微博:@科學出版社文物考古分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