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鄭樹森:“我是70後 還年輕着”

74歲的老院士,如今依然奮戰在臨牀一線,即便一天連做4臺手術,持續至深夜,第二天仍然準時出門診、查房。日前,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省醫師協會會長鄭樹森在採訪中說,醫生是自己最驕傲的身份,多年來,患者的需求永遠在自己心裡排在首位,只要自己還能動,就要一直陪在患者身邊。

治病救人的志向,深埋在鄭樹森的童年裡。兒時,在他上學途中,會經過一家中藥鋪,藥香四溢,堂上的老中醫搭脈看病、處方給藥,病人愁眉不展地走進去,卻經常面帶輕鬆地離開。救死扶傷的情景,讓他心生敬佩,並立志行醫。

1973年大學畢業後,鄭樹森如願成爲一名外科醫生。從住院醫生開始,他對每個病人、每臺手術都盡心竭力,幾乎每晚都去查房、換藥、開醫囑、記病程錄。下班回家後,吃過晚飯,他還會騎着自行車回醫院,到病房查看住院病人的情況。

這些付出也收穫了豐厚的“回報”。鄭樹森說,自己的外科基本技術,都是在作住院醫師期間打下的基礎。

臨牀工作時間越久,遇到的疑難雜症也越多,鄭樹森意識到,醫者要做強,首先要做精。普外科包羅全身,卻不夠細分和深入,特別是其中的肝膽胰外科,是普外科手術中難度最大的領域之一,曾被譽爲外科手術的“禁區”。鄭樹森決定,要向“禁區”前行。

1983年至1989年,鄭樹森先後在浙江醫科大學、華西醫科大學攻讀碩士和博士。在華西醫科大學攻讀博士期間,他練就了過硬的肝膽胰外科手術技巧,開啓了科研之路,培養了從臨牀到科研,再回到臨牀的工作思維。

1990年到1992年,他赴香港大學瑪麗醫院開展博士後研究,專攻肝移植技術。1991年10月,鄭樹森作爲第一助手,完成了香港首例臨牀肝移植手術,成爲當年香港十大新聞。

1992年,學成歸來的鄭樹森回到浙江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組建肝移植團隊,開展肝移植動物實驗研究。當時,國內肝移植工作已停滯多年,他克服重重困難,帶領團隊建動物房,進行動物移植試驗。1994年,鄭樹森帶領團隊完成了國內首例胰腎聯合移植,該病例創造亞洲最長存活記錄,開拓了我國多器官聯合移植事業。

活體肝移植是肝移植技術難度最高的手術,尤其是小兒活體肝移植。2001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之後,鄭樹森致力於攻克活體肝移植頂尖技術,推動我國活體肝移植事業發展。同年完成大陸當時年齡最小(9個月)的嬰兒活體肝移植手術,並獲得成功。“從臨牀中發現問題,加以研究解決,通過創新突破,才能推動醫學科學發展,更好地爲患者服務。”

2004年,鄭樹森院士團隊完成首例劈裂式肝移植;2009年完成首例雙供肝活體肝移植……在鄭樹森的帶領下,肝臟移植創新團隊在全國31個省市指導肝移植工作,推動國內肝移植水平向更高層次邁進的同時,還帶領團隊走出國門,將肝移植技術輻射海外。

如今,鄭樹森依然帶領團隊,不斷創新,爲來自全國各地甚至海外的疑難重病患者排憂解難。經過多年的經驗積累,鄭樹森團隊制定的肝癌肝移植“杭州標準”得到了國際移植界的認可,併成爲國際標準,使更多的肝癌患者可以通過肝移植獲得新生。

如今,他笑稱自己是“70後”住院醫師,並用實際行動激勵後輩勇攀醫學高峰:“我是‘70後’醫生,還年輕着呢!”(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李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