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香港院士簡介
中國工程院現有香港院士7名,他們是:
陳清泉院士(1997年當選,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工程管理學部)
陳清泉,1937年1月14日出生於印度尼西亞馬吉朗市,籍貫福建漳州,電動汽車、電力驅動和智慧能源學專家,香港工程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烏克蘭國家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劍橋大學丘吉爾學院院士,中國礦業大學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院長,香港工程科學院副院長。
陳清泉於1957年畢業於北京礦業學院;1957年—1971年任教於北京礦業學院 [24-25];1959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研究生進修班;1971年任職於上海先鋒電機廠;1976年任香港電燈公司研究工程師;1976年—1980年任教於香港理工學院;1982年獲得香港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同年任教於香港大學電機電子工程系;1994年—2000年任香港大學電機電子工程系主任;1996年當選爲香港工程科學院院士;1997年當選爲中國工程院院士、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和烏克蘭國家工程院院士;2001年當選爲劍橋大學丘吉爾學院院士;2002年任香港工程科學院副院長;2010年12月任中國礦業大學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院長。
陳清泉主要從事電動汽車、電力驅動、智慧能源、四網四流融合領域研究。
李焯芬院士(2003年當選,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
李焯芬,1945年5月4日出生於廣東省中山市,地質及水利工程專家,加拿大工程院外籍院士,香港工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港珠海學院校務委員會委員、教務委員會主席。
李焯芬於1968年從香港大學土木系畢業;1970年獲得香港大學土木系工學碩士學位;1972年獲得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博士學位後留校任教,先後擔任土木工程系助教,電岩石工程部核廢料處理部主任、水電水利工程部、大壩安全委員會主任、水電土木建築部主任;1994年進入香港大學土木工程系任教,先後擔任講座教授、土木系系主任、副校長;2001年當選爲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同年當選爲香港工程科學院院士;2002年擔任香港工程科學院副院長;2003年當選爲中國工程院院士;2005年擔任清華大學水利系教授;2019年入職浙大寧波理工學院;2023年全職受聘三峽大學。
李焯芬長期從事水電、核電建設技術工作,包括前期勘探、可行性研究、設計論證及專題研究(例如大壩安全評估、核電站抗震設計、核廢料處理等)。
辛世文院士(2003年當選,農業學部)
辛世文,1942年9月15日出生於廣東湛江,農業生物技術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植物分子生物及農業科技研究所主任,善衡書院創院院長,榮休生物講座教授。
1966年辛世文獲得香港中文大學學士學位;1970年獲得香港大學碩士學位;1974年獲得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博士學位後留校工作;1980年至1987年在美國ARCO植物細胞研究所工作,先後擔任高級研究員、首席科學家及分子生物部門主任;1987年至1995年在美國夏威夷大學植物分子生理系工作;1996年擔任香港中文大學生物系講座教授及系主任;2000年擔任香港政府教育研究資助委員會卓越學科領域中心主任;2003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09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學善衡書院院長 。
辛世文主要從事植物分子生物學研究,1980年他成功克隆世界上第一個植物基因及發現植物基因插入序列。
範上達(2005年當選,醫藥衛生學部)
範上達,1952年2月5日出生於香港,肝移植及肝膽胰外科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外科系榮休教授,養和醫院肝臟外科中心主任。
1971年範上達進入香港大學醫學院學習;1978年進入香港瑪麗醫院外科工作,並接受醫學訓練;1987年進入香港大學外科學系任教,先後擔任講師、高級講師、教授、講座教授;1988年擔任香港大學瑪麗醫學院肝膽胰外科部主管;1992年成爲香港外科醫學院院士;2001年獲得香港大學頒發的卓越研究成就獎;200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06年獲得香港特區政府授予銀紫荊星章;2008年擔任香港大學瑪麗醫學院外科學系主任;2010年獲得何樑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015年當選爲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
範上達主要研究肝臟移植及各種亞洲常見肝膽胰病症,包括肝細胞肝癌、乙型肝炎、肝硬化、肝內結石及急性膽胰腺炎等。
徐揚生院士(2007年當選,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
徐揚生,男,1958年4月7日出生於浙江省紹興市,中國空間機器人與智能控制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歐洲科學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香港工程科學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自動化與計算機輔助工程學講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
1982年徐揚生獲得浙江大學學士學位;1984年獲得浙江大學碩士學位;1989年獲得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士學位後擔任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計算機學院機器人研究所研究員;1997年赴香港中文大學任教,並擔任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系主任;2006年擔任中國科學院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先進集成技術研究所所長;200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11年擔任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2013年擔任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首任校長;2016年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將國際永久編號第59425號小行星命名爲“徐揚生星”;2021年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
徐揚生長期從事機器人與智能控制系統研究,在空間機器人的設計、控制及動力學研究,以及無重力地面試驗設施的研製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袁國勇院士(2007年當選,醫藥衛生學部)
袁國勇,1956年12月30日出生於香港,籍貫廣東廣州,醫學微生物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美國微生物科學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學部委員,香港大學霍英東基金教授(傳染病學)、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香港瑪麗醫院微生物學系主管、香港大學新發傳染性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袁國勇1981年畢業於香港大學,獲得內外全科醫學士學位;1982年進入基督教聯合醫院工作;1987年起在瑪麗醫院進行微生物學研究;1989年進入香港大學微生物系工作;1998年獲得香港大學醫學博士學位;2000年擔任香港大學巴斯德研究所所長;2001年擔任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主任;2005年受聘爲香港大學霍英東傳染病學教授,並出任香港大學新發傳染性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首任主任;200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15年當選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2019年當選美國微生物科學院院士,並被聘爲中國醫學科學院學部委員;2021年獲得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
袁國勇的研究領域集中在新發傳染病的新型病原體,他帶領團隊發現了人類冠狀病毒HKU1、蝙蝠類似SARS冠狀病毒、蝙蝠冠狀病毒HKU2-24和多種細菌、真菌以及寄生蟲。
沈祖堯院士(2011年當選,醫藥衛生學部)
沈祖堯(Joseph J. Y. Sung),1959年10月22日出生於中國香港,祖籍浙江寧波,胃腸病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學部委員,香港中文大學第七任校長、莫慶堯醫學講座教授,南洋理工大學高級副校長(健康與生命科學)、李光前醫學院院長、傑出大學教授 。
沈祖堯於1983年獲得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學位;1985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學教學醫院威爾斯親王醫院工作;1992年獲得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生命科學博士學位;1997年獲得香港中文大學醫學博士學位;1998年晉升爲香港中文大學內科及藥物治療學講座教授;1999年出任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系主任;2003年非典爆發期間積極進行抗疫工作,被《時代週刊》譽爲當年的“亞洲英雄”;2008年起擔任逸夫書院院長,並獲委任爲莫慶堯醫學講座教授 ;2010年至2017年擔任香港中文大學第七任校長;2011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並被評爲香港“最佳大學校長” ;2013年獲得世界傑出華人獎;2015年當選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2019年被聘爲中國醫學科學院學部委員;2021年出任南洋理工大學高級副校長(健康與生命科學)、李光前醫學院院長,並被授予“傑出大學教授”(南大最高教職) 。
沈祖堯的研究範圍包括腸胃出血、幽門螺旋菌、消化性潰瘍、肝炎以及與消化系統相關的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