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天眼射電望遠鏡投資那麼大,值嗎?
中國有世界上最大的單天線射電望遠鏡,那就是被稱作“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截止到今年7月中旬,天眼已經發現了660餘顆脈衝星,效率之高讓其他望遠鏡望塵莫及。有人可能想不明白,建造以及維護天眼耗資巨大,就算髮現了那麼多脈衝星,可又有何用?
有這樣的疑問比較正常。建造天眼不是建造石油鑽井平臺,需要考慮值不值得投入;也不是發射人造地球衛星,除了能夠讓人感受火箭騰空而起的震撼還能真實感受到衛星爲人類帶來的應用價值。天眼能夠給人帶來視覺震撼,也或多或少拉動了當地的旅遊產業,但這些遠遠抵不上建造和維護天眼的鉅額投入。
類似的問題有很多,比如爲什麼要研究宇宙的起源及演化?研究宇宙大爆炸能有什麼用?斥巨資建造粒子加速器能產生什麼經濟效益?霍金曾經回答過這種問題,有人問霍金爲什麼要研究黑洞?霍金回答:“爲什麼要攀登珠峰?因爲它就在那裡。”
射電望遠鏡涉及到的往往是基礎科學問題,中國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是國家“十一五”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基礎科學是技術的理論來源,沒有今日的基礎科學,就沒有明日的科技進步。人類歷史上每一次產業革命的出現都是建立在基礎科學的重大突破之上。今日的基礎科學會在明日產生怎樣的應用?我們不知道。就像100多年前有貴婦問法拉第發明的發電機能有什麼用,法拉第確實不知道,但法拉第明白基礎科學的價值,於是反問:“夫人,剛生下來的嬰兒能有什麼用?”現在看,100多年前的發電機嬰兒早已長成了巨人。
脈衝星是一種中子星,因能夠週期性地發射脈衝信號而得名,其週期性非常精確。中子星是恆星超新星爆發後的一種產物。中子星理論在上世紀30年代就已出現,可當時人們對中子星如此大的密度有所懷疑,直到1967年劍橋大學的女研究生貝爾發現了脈衝星,經過分析研究後認識到那就是一顆中子星,中子星的理論纔得到檢驗。1974年,研究脈衝星的休伊什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這是諾貝爾獎首次頒發給天文學家。貝爾雖然沒有得到諾貝爾獎,但也斬獲包括基礎物理學突破獎在內的多個大獎,被尊爲“脈衝星之母”。
脈衝星得到認識後,科學家們很快就想到了脈衝星可以用來進行星際導航,並且可以說在脈衝星發現10年後就投入到應用中。1977年NASA發射了旅行者二號和旅行者一號兩艘飛船,兩艘飛船除了探索幾顆行星還肩負着飛出太陽系期望遇到外星文明的使命。爲了讓外星文明知道旅行者號來自於哪裡,旅行者號攜帶的鍍金銅盤上就是用14顆脈衝星確定出太陽的位置。地外文明根據那14顆脈衝星就能找到人類所在的太陽系。
齊奧爾科夫斯基說過:“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人類不會永遠生活在搖籃中。”一百年後、幾百年後越來越多的人類探測器定會暢遊到宇宙的更深處,那時的人類會感嘆幸好我們今天建起了FAST,會更加感謝今天的天眼及背後的工作者。
宇宙的深處還有很多奧秘困惑着人類。引力爲什麼沒有被標準模型馴服?正反物質爲何不對稱?暗物質、暗能量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中微子爲何有質量?這些非常基本的問題或許能夠在對宇宙的觀察中找到解決的突破口。中國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擁有超高的分辨率,也許能夠窺探到我們想要的宇宙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