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曾兩次廢除春節,嚴令禁止慶祝,誰敢慶祝就抓誰!
前言
“憑什麼不讓我們過年,這是老祖宗傳下來的,你們憑什麼不讓,憑什麼抓我們!”
“不管你們是同意還是不同意,這個新年就是不許過了,誰敢反抗,就等着坐大牢挨槍子吧!”
這是中國歷史上最特殊的兩個新年,百姓們不僅不能辭舊迎新,就連最基本的道賀都不能,誰敢違抗立刻抓進大獄。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難道中國人延續了幾千年的習俗就這樣被廢掉了?是誰如此強硬地要廢掉傳統習俗,這種不合理的制度最終真的實現了嗎?
特殊的節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春節是每一箇中國人都無比盼望的節日,它代表的不僅僅是年終獎和年假,而是團圓,是忙碌了一年終於可以歇一歇,回到最溫暖的港灣。
小時候我們最盼望的就是過年,可以吃好吃的,穿新衣服,還能拿到壓歲錢,甚至晚上睡覺之前,都會摟着新衣服一起睡覺,睜開眼第一句就是“過年好”,只要嘴夠甜,壓歲錢賺到手軟,只可惜最後都被母親“代爲保管”。
而長大後,春節也就是我們最盼望的時候。每逢春運,火車站,高鐵站,多少人擠破了腦袋,連排好幾個晚上的隊,只爲了買到一張回家的車票,無論人潮如何擁擠不堪,都阻擋不住回家的腳步。
而“春節”這個說法,其實真要追溯起來,在中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也只佔了一百多年的歷史,從晚清時期才逐漸出現在大衆視野中,並且那會不叫“春節”而是“元旦”,只不過隨着歷史的發展,過年的名字一直在演變,最終才定下來叫“春節”。
然而這個延續在中國老百姓生活中幾千年的節日,也曾經幾次遭到過“排擠”,甚至下令不許再過春節,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廢除新年
對春節的第一次排擠出現在民國時期,那時候有一副很出名的對聯叫做“你過你的年,我過我的年”這是當時的革命同志們編出來的順口溜,其中的含義並不是說要搞分裂,而是在通過對聯傳播男女平等,人都有自己的自由。
孫中山先生當時的主張也是一樣,我們要摒棄一切舊社會的,封建的思想,從頭開始,當時很多人都主張民國要發展,就要效仿西方的進步思想。
於是我們將一些能用的都拿來用,包括西方過的“陽曆新年”。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先生在就任大總統的時候,向全國宣佈了推廣新曆法,過新的“新年”的制度,將春節改爲了元旦,但卻遭到了百姓們的反對。
這畢竟是老祖宗傳下來多少年的,如今大清朝亡了,老百姓們本想着痛痛快快地過個新年慶祝一下,怎麼能說不過就不過了呢?
孫先生見百姓們都不太贊同這個制度,從老百姓角度考慮後,他決定將制度重新修改一下,願意過年的可以繼續過,支持“元旦”新年的自然更好,法令頒佈以後,老百姓們既要遵守,又捨不得拋下傳統習俗,於是就產生了兩個“新年”,一個是農曆春節,另一個則是陽曆新年,即爲元旦。
強行廢除
原本這個制度是既完成了摒棄封建的作用,又沒讓老百姓有意見,但沒想到這個平衡很快就被一個人打破,那就是袁世凱。
孫中山先生去世以後,袁世凱竊取了革命果實,不僅要當大總統,還想繼續搞封建主義那一套,國內無人支持,他就想找國外的援助,爲了鞏固自己的勢力,也爲了向西方國家證明,自己甘願做他們的狗腿子,事事向他們靠攏,於是向全國宣佈廢除春節制度。
光是廢除新年還不夠,原本是新年團聚的那一天,袁世凱下令所有的政府官員必須按時上班,所有商鋪爲了配合他,也要在大過年的開門做生意,這種爲了討好帝國主義,抱緊他們大腿,而不夠老百姓想團聚和休息的心願,強行改變過年制度。
除了不許休息以外,其他任何跟舊曆新年有關的都不許出現,那一年家家戶戶都冷清得不像樣。春聯不許貼,紅燈籠不讓掛,就連孩子饞了想吃個餃子,被巡邏的官兵們發現了都要被抓走。
袁世凱這種專政,強硬的態度,很快就引起了百姓們的不滿和抗議,一些膽子大的,甚至跑到總統府門口去鬧,官兵們見人多勢衆,也不敢輕易驅趕,只能請示袁世凱,此時的袁大總統心裡也很鬱悶,他怎麼也想不明白,爲什麼當時孫大總統頒佈這套制度的時候,沒多少人反對呢?
其實明眼人都能看得出來,廢除制度雖然是孫中山先生提出來的,但孫先生是平和心態,支持陽曆新年的可以,不想過的也可以依照舊例,輪到袁世凱卻變成了強制性,俗話說“得民心者得天下”,老袁的最終下場也說明了一切。
建國後的改革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這也標誌着中國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迎來了真正的改天換地。
在全國第一屆政協大會上,經過一衆中央領導和全國人大代表的表決同意之下,“過年”第一次出現在法律法規上,規定舊曆年初一爲“春節”,給予它法定的意義,從此,人們再也不用偷偷過年,也不用擔心被抓進大牢。
新年當天,街道兩旁掛滿了紅燈籠,人們紛紛走出家門,見面的第一句話就是“新年好”。
隨着時間的推移,過年有了更多的新花樣。八十年代開始,外出務工的人們開始注重過年的儀式感,每年春節前後,他們都會暫時放下手裡的工作,回去和一家人團圓,這也就是“春運”的由來。
春運出現以後,緊接着就是春晚。1983年,首屆春節聯歡晚會在中央臺播出,沒有節目單,沒有主持人,更沒有提前排練。一切都由到場的演員和全國的觀衆做主。觀衆想聽誰唱歌,看誰表演,就給電視臺打去電話,接線人員現場寫節目單,通知演員上臺表演。
這是一場別開生面的晚會,也是中華兒女對春節的到來,做出的最好迎接 全國人民歡聚一堂,圍坐在電視機前,嘮着家常看春晚,享受着溫馨一刻。
再後來,春節檔電影出現,人們慶祝新年的方式不再拘泥於電視機前,而是更廣闊的大屏幕上。
總結
時代在發展,人們慶祝的方式也在變化,然而無論怎麼變,傳統節日所帶來的文化傳承和底蘊不會變,即使如今我們大部分人已經拋棄了春節的一些傳統,但節日不能丟,禮節不能廢,希望我們的祖國和人民每一年都能以更嶄新,更積極的心態,去迎接新的一年,慶祝更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