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福州市委重要決定

中共福州市委關於

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奮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福州實踐的決定

(二〇二四年八月二十八日中國共產黨福州市第十二屆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通過)

爲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作出的戰略部署,全面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及省委十一屆六次全會精神,市委十二屆七次全會就新徵程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奮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福州實踐,作出如下決定。

一、深入學習領會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切實增強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自覺、政治自覺、行動自覺

1.充分認識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裡程碑式重大意義。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是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全會緊緊圍繞黨的中心任務謀劃和推進改革,系統擘畫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偉藍圖,充分彰顯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將改革進行到底的堅強決心和強烈使命擔當。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緊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個主題,作出新徵程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向廣度和深度進軍的總動員、總部署。會議作出的重大部署、取得的重要成果,對於激勵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銳意進取,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全市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要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決策部署上來,深刻領會把握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核心要義和精神實質,按照《中共福建省委關於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奮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福建實踐的決定》具體要求,堅定當好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擔當者、踐行者、實幹者。

2.傳承弘揚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改革的重要理念和重大實踐。福州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實踐地。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州工作期間,親自領導福州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出一系列重要理念,強調要在改革中努力發揚“四種精神”,必須處理好“五個關係”,並親自領導推動國企股份制改革、外商投資審批體制改革等一系列極具前瞻性、戰略性的改革實踐。全市上下要用好這一重大而獨特的優勢,深挖理論和實踐“富礦”,把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與傳承弘揚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州工作期間開創的重要理念和重大實踐結合起來,從中汲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強大動力,以新的改革實踐加快建設現代化國際城市,在奮進中國式現代化新徵程上勇闖新路、勇當先鋒。

3.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奮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福州實踐的指導思想。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以及對福建福州工作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持“3820”戰略工程思想精髓,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激發和增強社會活力,圍繞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緊扣新福建宏偉藍圖和“四個更大”重要要求,以經濟體制改革爲牽引,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爲出發點和落腳點,聚焦落實強省會戰略、建設現代化國際城市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持續深化福州特色改革,更加註重系統集成,更加註重突出重點,更加註重改革實效,爲奮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福州實踐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

4.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奮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福州實踐的目標安排。以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目標爲引領,聚焦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建設文化強市、建設高品質生活、建設美麗福州、建設更高水平平安福州、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到二〇二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八十週年時,完成本決定提出的改革任務。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各方面制度體系更加完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標誌性成果,基本實現市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建成現代化國際城市。

——圍繞用好理論和實踐“富礦”持續發力,充分發揮福州作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重要孕育地和實踐地的獨特優勢,傳承改革重要理念和實踐,深化打造更多具有福州特色的改革品牌。

——圍繞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持續發力,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着力打造一流營商環境,推動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促進生產要素暢通流動、各類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潛力充分釋放。

——圍繞健全有利於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持續發力,堅持創新不問“出身”,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加強新領域新賽道制度供給,建設更高水平的數字福州、海上福州,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

——圍繞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持續發力,深化對臺各領域政策和制度創新,主動融入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建設;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積極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推動深層次改革與高水平開放協調互促。

——圍繞讓有福之州更好造福於民持續發力,拓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實現形式,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體系,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統籌城鄉融合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努力把海濱城市、山水城市建設得更加美好。

——圍繞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持續發力,堅定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健全全面從嚴治黨體系,深入推進黨的自我革命,實施新時代“堡壘工程”,廣泛調動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抓改革促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打造推動改革攻堅的戰鬥堡壘。

5.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奮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福州實踐的基本要求。貫徹落實好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爲中心、堅持守正創新、堅持以制度建設爲主線、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堅持系統觀念等重大原則,傳承弘揚改革“四種精神”,深化拓展“深學爭優、敢爲爭先、實幹爭效”持續推動“黨建領航、經濟領跑、民生領先”行動,堅定不移把改革推向前進。

——弘揚開拓創新精神。進一步解放思想,敢爲天下先,大膽探索實踐,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把思路拓得更寬一些、辦法想得更多一些,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讓“敢爲、敢闖、敢幹、敢首創”在榕城大地蔚然成風。

——弘揚實事求是精神。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研究和解決問題,大力弘揚“馬上就辦、真抓實幹”、“四下基層”優良作風,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因地制宜、因勢利導探索發揮福州優勢、展現福州特色的改革發展路子。

——弘揚堅韌不拔精神。拿出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韌勁,以釘釘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實。樹立和踐行正確政績觀,多做打基礎、利長遠的事,一任接着一任幹,持之以恆、久久爲功,將改革進行到底。

——弘揚顧全大局精神。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始終以對全局改革有利、對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有利、對本系統本領域形成完善的體制機制有利出發,廣泛凝聚改革共識和改革合力,服從服務改革發展大局,努力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走前頭、作表率。

二、健全發展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

6.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弘揚“鬆綁”放權蘊含的強烈改革勇氣和創新精神,深入實施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完善管理監督體制機制,增強各有關管理部門協同聯動,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增強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競爭力。聚焦市屬國企功能定位和主責主業,統籌推進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調整存量結構,優化增量投向。優化國有金融資本管理體制。深化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改革。健全國有企業自主創新體制機制。建立市屬國企履行戰略使命評價制度,完善經營業績考覈體系,推行國有經濟增加值覈算。

貫徹落實新時代民營經濟強省戰略,堅持“不叫不到、隨叫隨到、說到做到、服務周到”,完善促進民營經濟發展政策體系。深入破除市場準入壁壘,推動“非禁即入”常態化長效化。完善民營“鏈主”企業梯次培育制度、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羣培育制度,支持民營企業向專精特新、高精尖方向發展。支持民營企業公平參與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礎設施競爭性領域細分行業建設。完善民營企業參與重大項目、重點產業鏈建設機制,規範實施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新機制。推動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向民營企業開放共享。加大民營企業融資政策支持,豐富金融產品供給,健全政府引導基金助力民營企業發展機制。健全涉企收費長效監管和拖欠企業賬款清償工作機制,探索建立民營企業合法權益補償救濟制度。建立民營企業信用狀況綜合評價體系,完善風險分擔機制及民營中小企業增信制度。支持引導民營企業完善治理結構和管理制度。弘揚企業家精神,加快建設更多世界一流企業。

7.完善更好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長效機制。嚴格落實“全國一張清單”管理要求,深入開展市場準入效能評估,清理和廢除妨礙統一大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建立健全統一規範、信息共享的招標投標和公共資源交易平臺體系。完善現代化市場監管機制,建立協同高效的市場監管行政執法體制。落實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推動構建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對接融入全國一體化技術和數據市場。落實要素市場制度和規則,推動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生產要素暢通流動、高效配置。完善主要由市場供求關係決定要素價格機制。推進供水、天然氣、公共交通等領域價格調整機制改革。加快發展物聯網,推動流通基礎設施數字化改造升級,推進多式聯運服務規則銜接。加快現代商貿流通體系試點城市建設,完善推動物流降本增效的制度體系,發展物流新業態新模式。深化投資審批制度改革,完善激發社會資本投資活力和促進投資落地機制,推動形成市場主導的有效投資內生增長機制。完善擴大消費長效機制,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發展數字消費、綠色消費、健康消費,推動文商旅體融合發展,培育文娛旅遊、體育賽事、閩菜福品等新消費增長點,積極推進首發經濟,加快申創“世界美食之都”,打造國際特色消費目的地。

8.打造一流營商環境。傳承“一棟樓辦公”理念,完善與重點產業發展相適應的營商環境機制,推動營商環境建設和機關效能建設融合發展,打造能辦事、快辦事、好辦事、辦成事的“便利福州”。健全“高效辦成一件事”重點事項清單管理機制和常態化推進機制,推動線上線下政務服務能力整體提升。加強辦事環節精簡和流程再造,提升各級事項全流程網辦率,推動更多政務服務事項由網上可辦向全程網辦、好辦易辦轉變。規範行政審批、許可、備案等政務服務事項的前置條件和審批標準。健全產權保護機制,加強產權執法司法保護。完善知識產權全鏈條保護機制,加快建設國家知識產權保護示範區。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和監管制度,優化市級公共信用信息平臺建設,完善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信用修復和異議處置機制。加快形成與國際投資、貿易通行規則相銜接的制度體系,促進企業投資貿易自由化。

9.完善規劃體系和政策統籌協調機制。加強統一規劃體系建設,健全市級國土空間規劃、專項規劃、區域規劃與市發展規劃的銜接協調機制。加強發展規劃與宏觀政策的協調聯動,完善政策性文件統一審查機制,實行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健全專家智庫參與公共決策機制。落實國家制定的支撐高質量發展的統計指標覈算體系,加強新經濟新領域納統覆蓋。加強產業活動單位統計基礎建設。

10.深化財稅、金融體制改革。健全預算制度,加強財政資源和預算統籌,把依託行政權力、政府信用、國有資源資產獲取的收入全部納入政府預算管理。深化零基預算改革,完善預算公開和監督制度。推進預算安排和盤活存量資金有機銜接,強化重大戰略任務和基本民生財力保障。深化預算績效管理改革,加強公共服務績效管理,強化事前功能評估和績效評價結果運用。完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和績效評價制度,提升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效能。貫徹落實權責發生制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制度。積極融入省以下財政體制改革,推進市以下財政事權與支出責任改革,提升市轄區、縣級財力同事權相匹配程度。完善財政轉移支付體系,落實促進高質量發展轉移支付激勵約束機制,增強基層財力保障。

聚焦重點領域稅制改革,跟進落實消費稅、地方附加稅改革任務,優化市區共享稅分享比例。深化稅收徵管改革。依法依規組織非稅收入,規範實施非稅收入差別化管理政策。完善政府債務管理制度,建立防範化解地方債務風險長效機制,加快推進地方融資平臺改革轉型。

積極發展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加強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薄弱環節的優質金融服務,強化政銀企常態化精準高效對接,做大做強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加快建設金融強市和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示範樣板。發展多元股權融資和多層次債券市場,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完善金融風險防控機制,統籌做好中小金融機構、房地產等領域風險防範化解。完善地方金融監管體系,完善跨部門監管協作機制。建立健全地方金融消費者保護和打擊非法金融活動機制。穩妥推進數字人民幣試點。開展金融支持共同富裕試驗區建設,做大做強朱紫坊基金港,加快建設海絲核心區金融中心。

三、完善以實體經濟爲支撐、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體制機制

11.加快構建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的體制機制。堅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加快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引進、佈局和共建,建立健全支持關鍵核心技術創新機制,推動各類創新要素自由流動和有效組合,構建更具活力的科技創新生態。完善推動戰略性產業發展政策和治理體系,加快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打造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羣,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積極培育元宇宙、自主人工智能、未來醫療等未來產業。健全傳統產業優化升級體制機制,以國家標準提升引領紡織化纖、石油化工、機械製造、輕工食品等傳統產業,探索綠色化、低碳化、循環化、數字化、智能化、服務化新發展模式。強化環保、安全等制度約束。健全完善招商引資工作制度,聚焦重點產業鏈延鏈補鏈強鏈的關鍵環節,深化“全方位、全流程、全鏈條、全生命週期、全員參與”的招商體系。

12.完善促進數字經濟發展體制機制。積極融入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健全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機制,做大做強數字經濟核心產業,推進城市全域數字化轉型。完善促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政策體系,加快福州軟件園提質升級,培育壯大人工智能、區塊鏈、智能網聯汽車等產業,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羣;深化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城市建設,大力發展工業互聯網,推進傳統產業和優勢產業數字化轉型。加快打造區域級智能算力樞紐,積極融入全國一體化算力體系。健全城市數字化治理體制機制,建立完善城市大腦體系,打造城市數字化共性支撐平臺。拓展“e福州”應用場景,推進便捷普惠的數字公共服務。完善城市常態事件和應急事件處置機制,優化提升聯排聯調機制,推進“高效處置一件事”。推動公共數據運營,探索數據資產入表新模式,推進數據安全體系建設。深化數字中國建設峰會數字化、市場化、專業化辦會機制,持續放大峰會溢出效應,積極辦好福州國際數字產品博覽會。

13.健全促進海洋經濟發展體制機制。堅持陸海統籌、向海圖強,紮實推進國家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建設,建設更高水平的海上福州。堅持創新引領,加強與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海洋科創平臺,建強海洋領域人才隊伍,深化政產學研合作,推進海洋經濟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加快發展化工新材料、海上風電、海洋工程裝備等臨港產業,做大做強海洋生物醫藥、海洋數字遙感通信等新興產業,培育壯大水產品預製菜等特色產業集羣,加快培育發展海洋新質生產力。強化海洋經濟重大項目用海要素保障和服務管理機制。紮實推進國家遠洋漁業基地、國家骨幹冷鏈物流基地建設,大力發展深遠海養殖,完善海產品加工流通體系。優化涉海金融服務。推動養殖海域市場化配置改革。完善世界航海裝備大會、中國(福州)國際漁業博覽會辦會機制,集聚國內外高端海洋創新要素資源,打造海洋特色鮮明的現代化國際城市。

14.完善發展服務業體制機制。深入實施服務業提質工程,完善支持服務業發展的政策體系,培育服務業發展新動能。聚焦重點環節分領域推進生產性服務業高質量發展,推動現代服務業同先進製造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加快發展研發設計、檢驗檢測等生產性服務業,提速物流與供應鏈平臺經濟產業鏈建設,推動國企供應鏈業務健康穩定發展,打造服務業集聚區。實施服務型製造提升行動,創新推廣定製化服務、共享製造等模式。健全加快生活性服務業多樣化發展機制。加強中介服務機構規範化制度化建設。

15.健全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體制機制。實施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三年行動,構建泛在網絡基礎設施體系,加快數據基礎設施體系建設。健全新型基礎設施融合利用機制,打造一批具有示範作用的新基建融合創新應用項目。完善多元化投融資機制,加大重大項目“政銀企社”合作對接。加強新型基礎設施重大項目謀劃和集約建設,按規定完善行業標準規範,加快促進新型基礎設施互通融合。深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改革,加快高速公路、軌道交通等重大項目投資建設。持續完善集疏運體系,推動公路水運基礎設施數字化轉型,健全多式聯運協同工作機制。推進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深化低空經濟產業佈局。加快發展無人駕駛,打造智慧交通。健全重大水利工程建設、運行、管理機制。

16.健全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制度。健全重點產業鏈發展體制機制,深化產業鏈“鏈長制”,聚焦16條重點產業鏈,細化完善重點產業鏈圖譜,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關鍵環節配套能力。鼓勵“鏈主”企業通過產業紐帶、集羣孵化、上下游配套、分工協作、開放場景等,全鏈條推進技術攻關、成果應用。推動縣域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建立完善供應鏈安全風險評估和應對機制,建立核心領域技術產品需求清單、國產可供給目錄和大宗原材料供應預警機制。完善產業梯度轉移協作機制,探索通過共建園區、稅收分成、股權合作等方式,建立轉出地和承接地利益共享機制。建立健全儲備工作機制。

四、構建支持全面創新、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的體制機制

17.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夯實基礎教育基點,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發展,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完善立德樹人機制,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改革創新。改進育人方式和培養模式,健全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體系、拔尖創新型學生貫通培養體系,打造家校社網育人共同體。健全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深化教育評價改革。優化高等教育佈局,支持福耀科技大學(暫名)建設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做好天津大學與世界著名大學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落地濱海新城服務保障,建好福州大學城聯合研究生院。深化與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同濟大學、福州大學等高校的校地合作,完善高校科技創新機制,提高成果轉化效能。支持市屬高校持續提升人才培養質量與科學研究水平,支持閩江學院建設有特色的高水平應用型大學。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建立同人口變化相協調的學校建設佈局和學位供給動態調整機制,加大一貫制學校建設力度。完善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推進機制,深化集團化辦學和城鄉義務教育緊密型共同體建設。健全學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專門教育保障機制。推動職普融通、產教融合,建好市域產教聯合體。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學習型社會。

18.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鍊人才鏈深度融合,提升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優化重大科技創新組織機制,聚焦新材料、光電技術、電子信息、人工智能等重點領域技術需求,完善科技重大專項“揭榜掛帥”攻關機制。統籌推進重點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行業技術創新中心等創新平臺建設,支持閩都創新實驗室、東方電氣(福建)創新研究院爭創國家級研發創新平臺。完善區域科技產業協同創新機制。健全科技社團管理制度。深化科技特派員制度。深化科技評價體系改革。

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完善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協同攻關機制,鼓勵引導企業規範建立研發準備金制度。健全“科技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企業—科技領軍企業”科技企業梯次培育機制,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倍增計劃。改革科技計劃和經費管理機制,探索在高校、科研院所、醫療衛生機構等科研事業單位實行財政科研項目經費“包乾制”。建立專家實名推薦的非共識項目篩選機制。允許科研類事業單位實行比一般事業單位更靈活的管理制度,探索實行企業化管理。

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機制,推動省、市科技成果轉化公共服務平臺對接,完善首臺(套)、首批次、首版次應用政策,壯大技術經紀人隊伍,打造科技成果轉化專業服務系統網絡。深化與港澳科技創新合作,支持引進國(境)外重大關鍵技術成果落地轉化。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配機制,鼓勵市屬高校、科研院所以持有的科技成果作價入股。引導企業建立科技創新評價與融資對接機制,加強對重大科技任務和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金融支持,鼓勵長期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健全重大技術攻關風險分散機制,建立科技保險政策體系。

19.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完善人才自主培養機制,健全覆蓋各領域各層級的“1+1+N”人才政策體系,持續打響“好年華聚福州”人才工作品牌。加快打造高水平人才集聚平臺,聚焦產業領軍團隊培育,全面提升產業技能人才隊伍建設質量,着力培育一批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加強重點產業急需緊缺人才引進培育儲備。完善青年創新人才發現、選拔、培養機制,更好保障青年科技人員待遇。持續提升人才發展環境,強化人才激勵機制,完善高層次人才自主認定辦法,打造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爲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健全以職業資格評價、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和專項職業能力考覈爲主要內容的技能人才評價機制。推廣“校聘企用”合作引才模式,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人才交流通道。完善海外人才引進支持保障機制。

五、強化落實強省會戰略、完善城鄉區域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

20.健全推進新型城鎮化體制機制。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全面推行“零門檻”落戶政策,逐步實現農業轉移人口在醫療、養老、子女教育、住房保障等方面與本地居民享受同等待遇。健全城市規劃體系,持續深化“多規合一”改革,優化城鎮空間佈局,推動城鎮化重點向沿江、濱海地區集聚發展,加快構建優勢互補、功能銜接的城鄉發展格局。探索推行“規劃—建設—管理”一體化運作模式,完善城市精細化管理體系,全面提高城鄉規劃、建設、治理融合水平,着力推動建築可閱讀、街道可漫步、城市可回憶。深入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完善城市更新項目入庫審批、分類實施、運營管護等全生命週期監管機制。健全城市更新資金籌措機制,鼓勵引導金融機構、社會資本、居民羣衆參與城市更新,探索建立城市更新可持續發展模式。

21.強化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制度保障。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完善鄉村振興投入機制,探索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完善承包地服務和管理機制,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升行動,推廣“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農戶”聯合經營模式,增強經營主體自身實力和聯農帶農能力。健全便捷高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持續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規範農村產權流轉交易機制,因地制宜推廣資源發包、物業出租、居間服務、資產參股等集體經濟發展模式。

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實施“千村示範引領、萬村共富共美”工程。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優化農業補貼、農業保險政策體系。完善特色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建設機制,培育發展農業全產業鏈,深化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打造茉莉花茶等福州特色農業品牌。強化“菜籃子”工程供應鏈體系建設,提升全市農副產品保供、穩價、調控能力。推進糧食儲備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健全糧食節約長效機制。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分層分類幫扶機制,推動防止返貧幫扶政策與農村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政策銜接並軌。推進國家數字鄉村(區域綜合型)試點建設,提升鄉村現代化治理效能。

22.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嚴守耕地紅線,嚴格落實耕地佔補平衡制度,強化補充耕地質量管理機制。建立耕地種植用途長效管控機制,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永久基本農田“非糧化”。健全高標準農田建設、驗收、管護機制,嚴控高標準農田建設質量。在符合規劃、用途管制和依法取得前提下,有序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以盤活農村空閒、廢棄和低效利用的存量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爲重點,探索完善入市交易制度。優化土地管理,依法依規優先保障主導產業、重大項目合理用地。深化低效用地再開發試點工作,探索完善土地混合開發、空間複合利用、零星低效用地並宗開發等差異化激勵政策舉措,推動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健全完善新一輪工業園區標準化建設改造提升機制,探索提升園區承載能力、產業鏈集聚度和畝均效益的長效機制。

23.完善區域協調發展機制。健全福州都市圈同城化發展體制機制,加強“四市一區”政策協調和規劃銜接。強化閩東北協同發展區融合發展機制,創新發展山海協作“飛地經濟”,探索“總部+基地”、“研發+生產”等產業合作模式。深化東西部協作和對口支援機制,進一步做好閩寧協作和援藏援疆工作。推進與國內友城戰略合作,深化探索資源共享、產業協作、共贏發展的交流交往新模式。

六、完善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的體制機制

24.加快構建促進福州新區開放開發體制機制。圍繞“三區一門戶一基地”發展定位,加快重點組團開發建設。探索與平潭綜合實驗區建立對臺融合協同機制,加快佈局產業、體育、文化等領域對臺融合載體,建強兩岸交流合作重要承載。創新閩港合作等機制模式,加快拓展一批開創性突破性強的開放合作項目,先行實施制度型開放舉措。發展壯大國際空港、國際海港、國際數據港三大產業集羣,持續完善交通、教育、醫療、住房、文體、生態等配套,推動產城人深度融合。深化新區管理體制創新,建立健全新區、自貿區、長樂區融合運行機制。

25.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深入實施自貿試驗區提升戰略,積極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助推在產權保護、金融領域等實現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相通相容。提高自主開放水平,有序擴大服務市場、勞務市場等對外開放,探索建立高效便利安全的數據跨境流動機制。加強智慧海關等建設,深度整合港口、物流、通關、收付匯、融資、退稅等國際貿易鏈條業務,升級綜合保稅區監管功能,持續優化口岸營商環境。加快自貿聯動創新發展區建設,形成更多制度創新成果。

26.深化外貿體制改革。強化貿易政策和財稅、金融、產業政策協同,加快內外貿一體化改革,深化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建設,加快發展跨境電商、僑商集採、海外倉等新業態新模式。推進數字貿易與貨物貿易、服務貿易融合發展,推進貿易全鏈條數字化賦能,擴大數字產品、數字服務、數字技術等出口。紮實推進國家商貿服務型物流樞紐、港口型物流樞紐建設,打造僑商集採中心,探索建設跨境電商合規服務平臺。創新服務貿易發展機制,推進實施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爭取列入全國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鼓勵專業服務機構提升國際化服務能力。深化跨境金融創新,拓展海外倉跨境直貸、跨境金融區塊鏈平臺、跨境人民幣結算等業務,提升跨境投融資便利化水平。健全貿易風險防控機制。

27.深化外商投資和對外投資管理體制改革。在商事訴訟、商事仲裁、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加快對接國際通行規則標準,依法保護外商投資權益。落實外商投資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和全面取消製造業領域外資准入限制措施,強化製造業領域精準引資。深化外商投資促進體制機制改革,落實重大外資項目協調機制和外資企業圓桌會議制度,強化重大外資項目全生命週期管理,完善境外人員入境居住、醫療、支付等生活便利制度。鼓勵電子信息、紡織化纖等特色行業企業抱團出海,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國際合作,支持企業深耕東南亞、歐美等傳統市場,開拓“一帶一路”新興市場。

28.完善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機制。主動融入海絲核心區建設,全面深化與共建“一帶一路”重點國家和地區的交流合作,統籌推進重大標誌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項目。建強中印尼“兩國雙園”平臺載體,完善產業對接、招商引資、人才合作等機制,推進園區產業集聚,打造“一帶一路”新旗艦項目。構建海陸空鐵“四位一體”立體式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提升羅源灣港區、江陰港區等重點港區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加快港後方鐵路、福州港深水泊位等基礎設施建設,推進高鐵進機場,提速機場綜合保稅區建設,爭取拓展“一帶一路”新興市場航線,加快打造海絲重要門戶樞紐。深化國際友城交流合作機制。深化榕港榕澳交流合作機制。

七、探索深化榕臺交流合作、主動融入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建設的體制機制

29.加快推動福馬“同城生活圈”先行先試。落實福馬“同城生活圈”先行先試首批十條政策措施,完善福馬定期交流磋商機制,促進福馬率先融合發展。完善馬祖居民在福州享受同等待遇制度,優化提升“福馬同城通”卡功能,推進福馬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健全福馬產業合作園區建設機制,加快推進福馬產業合作園區先行先試區建設,拓展福馬文化旅遊、海洋漁業等領域合作範圍,探索轉口貿易等兩岸經貿合作新模式。完善福馬聯通網絡,推進與馬祖地區通水通電通氣通橋工程建設,提升福馬“小三通”航線設施和網上服務平臺能級。深化福馬貿易協作,促進對臺小額貿易和跨境電商業務發展。高標準打造環馬祖澳濱海旅遊度假區。

30.完善榕臺社會融合機制。完善增進臺灣同胞福祉和享受同等待遇的政策制度。優化臺胞臺企專窗服務機制,擴大全程網辦、集成辦理服務範圍,打造“一站式”惠臺利民政策網絡辦理平臺。完善臺胞在榕就學、就業、就醫、住房、養老服務、社會救助等制度保障,推動對臺職業技能資格直接採認。完善臺胞社會參與機制,推出更多便於臺胞參與的社會融合項目、基層治理崗位。健全兩岸融合社區治理體系,完善臺胞共同參與的社區治理模式。深化榕臺鄉建鄉創合作,打造閩臺鄉建鄉創合作標杆。完善臺胞臺企權益保障協調聯動機制,優化涉臺執法信息公開平臺,拓展臺胞參與法治建設領域,深化涉臺法律服務。健全榕臺學術交流合作機制。完善榕臺教育交流融合機制,加強中小學校際結對交流,創新開展棒壘球等青少年特色體育項目合作。

31.創新榕臺經貿融合機制。傳承“國際招商月”理念,辦好海峽兩岸經貿交易會,深化榕臺優勢產業對接機制,繼續發揮好臺胞投資企業協會“連心橋”、“引路人”作用,創新“以臺引臺”、“臺企入園”等機制,做大臺資產業集羣。優化在榕臺資臺企扶持政策,加強臺商投資區、閩侯青口汽車工業園區、福清檯灣農民創業園等涉臺園區標準化建設,支持存量臺資企業加快轉型升級、增資擴產。推動兩岸共性技術攻關和標準研製,開展標準化試點建設。深化對臺金融服務創新,完善臺胞臺企生活消費、增信支持、創新創業等金融服務機制。加快區域物流綜合集散體系建設,做強做優海運快件、冷鏈物流等對臺特色業務,推動福州現代物流城打造兩岸物流樞紐中心。

32.健全榕臺情感融合機制。密切榕臺人文交流,發揮祖地文化優勢,健全完善榕臺民間組織、行業商會協會、企事業單位結對交流、定期互訪等機制。深化尋根謁祖和宗親鄉親姻親交流,打造“臺胞尋根”品牌。深化榕臺特色交流平臺建設,擦亮海峽青年節“金字招牌”,辦好海峽兩岸民俗文化、“兩馬”同春鬧元宵等活動,吸引更多從未來過大陸的臺灣青年來榕體驗交流。深化榕臺青年交流機制,拓展榕臺青年團體常態化交流渠道。加大臺青來榕就業創業支持力度,實施臺灣青年創業就業基地品質提升工程,實行“臺胞導師”制度,引導更多臺灣青年參與兩岸融合示範區建設。探索對臺文化宣傳新路徑,創新共同弘揚中華優秀文化的平臺載體,不斷增強臺胞認同感。

八、完善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全面推進依法治市的體制機制

33.加強人民當家作主制度建設。完善和發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福州實踐。健全人大對行政機關、監察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監督制度和工作機制,完善人大預算決算審查監督和國有資產管理、政府債務管理監督機制,推動人大監督與各類監督貫通協調。健全人大議事規則和論證、評估、評議、聽證制度,完善爲民辦實事等重大民生工作的民主決策、民主評價機制。豐富人大常委會聯繫代表、代表聯繫人民羣衆的內容和形式,深化全過程人民民主實踐中心試點探索,推動全過程人民民主基層單元規範化建設。健全吸納民意、彙集民智工作機制,完善人大代表議案建議和社情民意收集、辦理、反饋制度,健全完善代表履職管理辦法。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羣團組織橋樑紐帶作用。

34.健全協商民主機制。發揮人民政協作爲專門協商機構作用,打造“榕你來商量”基層協商品牌,提高協商議政質量。健全深度協商互動、意見充分表達、廣泛凝聚共識的機制,加強政協反映社情民意機制建設,完善政協聯繫界別羣衆服務人民機制,深化政協委員聯繫點建設,深入開展“走進政協”、“委員在行動”活動。完善人民政協民主監督機制,推動提案、專項民主監督全週期管理。

完善協商民主體系,豐富協商方式,健全政黨協商、人大協商、政府協商、政協協商、人民團體協商、基層協商以及社會組織協商制度化平臺,加強各種協商渠道協同配合。健全協商於決策之前和決策實施之中的落實機制,完善協商成果採納、落實、督辦、反饋機制。

健全基層民主制度,推廣村(社區)多方參與的議事協商機制,圍繞公益事業發展、救助救濟困難羣衆等內容開展民主協商,提升村(居)民委員會自治能力。完善辦事公開制度,拓寬基層各類羣體有序參與基層治理渠道。健全以職工代表大會爲基本形式的企事業單位民主管理制度。

35.完善大統戰工作格局。完善發揮統一戰線凝聚人心、匯聚力量政治作用的政策舉措。更好發揮黨外人士作用,完善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制度。健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制度機制,打響“福籽家園”民族工作品牌。加強宗教工作“三支隊伍”建設,提升宗教事務治理法治化水平。做好無黨派人士、黨外知識分子和新的社會階層人士隊伍建設和培養使用工作,完善政治引領機制。全面構建親清政商關係,完善與商會組織、民營企業溝通協商機制,健全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健康成長工作機制。加強新時代愛國愛港愛澳力量建設。辦好中國僑智發展大會,着力匯僑智、聚僑力,吸引更多海內外資源迴歸迴流。

36.完善全面依法治市體制機制。深化立法領域改革,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健全改革決策和立法決策相統一、相銜接的體制機制。完善黨委領導、人大主導、政府依託、各方參與的立法工作格局。加強城鄉建設與管理、生態文明建設、歷史文化保護、基層治理等重點領域立法,注重“小切口”立法,探索區域協同立法工作,持續推進基層立法聯繫點建設。加強立法後評估,完善地方性法規、規章和規範性文件動態清理機制。

深入推進依法行政,促進政務服務標準化、規範化、便利化。完善重大行政決策、規範性文件合法性審查機制,完善黨政機關法律顧問制度機制。加強政府立法審查。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加快建成市縣鄉三級全覆蓋的行政執法協調監督工作體系。完善基層綜合執法體制機制,科學制定、調整行政執法目錄清單,開展基層執法規範化試點。健全行政複議體制機制,提升行政爭議調解中心運行實效,完善行政複議和行政審判銜接機制。完善行政處罰與刑事處罰雙向銜接機制。

健全監察機關、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審判機關、司法行政機關各司其職,監察權、偵查權、檢察權、審判權、執行權相互配合、相互制約的體制機制。深入推進審判權和執行權分離改革,優化執行權配置,強化當事人、檢察機關和社會公衆對執行活動的全程監督。完善執法司法救濟保護。落實國家賠償制度。深化和規範司法公開,全面落實和完善司法責任制。加強知識產權法庭、清算與破產審判庭、數字金融審執中心等建設,健全專業化審判機制。深化行政案件管轄制度改革,加大對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的監督力度。鞏固深化“市縣主戰、派出所主防”警務體制機制改革,建立完善“專業+機制+大數據”的新型警務運行模式,穩妥推進公安機關機構編制管理改革。規範招聘輔警,健全完善輔警考覈評價體系。

加強人權執法司法保障,完善事前審查、事中監督、事後糾正等工作機制,落實涉及公民人身權利強制措施以及查封、扣押、凍結等強制措施的制度,依法查處利用職權徇私枉法、非法拘禁、刑訊逼供等犯罪行爲。完善律師執業權利保障機制。落實刑事案件律師辯護全覆蓋工作部署。建立輕微犯罪記錄封存制度。

健全覆蓋城鄉、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現代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深化律師制度、公證體制、仲裁製度、調解制度、司法鑑定管理體制改革。深化法治宣傳教育機制改革,構建全民守法普法長效機制。完善以實踐爲導向的法學院校教育培養機制。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權益保護,強化未成年人犯罪預防和治理,健全專門矯治教育機制。

加強涉外法治建設,建立一體推進涉外執法、司法、守法和法律服務、法治人才培養的工作機制。健全海絲中央法務區福州片區服務功能,加強“一帶一路法律服務平臺”、“僑胞法務之窗”、國際商事糾紛多元化解決等涉外法律服務。

九、創新優化公共服務供給、創造高品質生活的體制機制

37.完善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健全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黨員、教育人民、指導實踐工作體系,完善黨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制度,完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健全新聞發言人制度。完善全媒體傳播體系,深化輿情處置和輿論引導協調聯動工作機制,做大做強主流輿論。

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完善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制度機制。創新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工作機制,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宣傳和經驗推廣。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實施文明鄉風建設工程,推進移風易俗。優化英模人物宣傳學習和關愛機制。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健全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體制機制。推進完善誠信建設長效機制。建立健全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協同治理機制,完善“掃黃打非”長效機制。

健全網絡生態治理長效機制,推進新聞宣傳和網絡輿論一體化管理。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發展和管理機制。健全執法權力運行機制和監督管理體系,完善網絡空間法治體系。深入實施“e路守護”青少年網絡素養提升工程,健全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工作體系。

創新主流媒體國際傳播機制,深入挖掘特色資源,持續打造“鼓嶺緣”、“福建船政”、“黃檗文化”、“榕琉情緣”等對外交流品牌,講好福州故事。

38.優化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機制。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立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健全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機制。推進公共文化設施所有權和使用權分置改革,加快城鄉公共文化服務一體化建設,推動文化惠民工程轉型升級。深化文化領域國資國企改革,分類推進文化事業單位深化內部改革,完善文藝院團建設發展機制。

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創作導向,改進文藝創作生產服務、引導、組織工作機制,深挖閩都文化內涵。健全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完善文化經濟政策。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推動新型文化業態發展。完善文旅市場綜合監管和聯合執法機制。深化文娛領域綜合治理。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完善競技體育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39.完善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活化利用機制。傳承文物保護“四個一”機制,落實文化遺產保護督察制度,推動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和統一監管。深化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工作機制,加強歷史文化街區、傳統老街巷保護修繕,擦亮“福州古厝”名片。完善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評估和動態管理機制,推進壽山石雕、脫胎漆器、軟木畫、閩劇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

40.完善收入分配製度和就業優先政策。落實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製度體系,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勞動者工資決定、合理增長、支付保障機制,健全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規範收入分配秩序和財富積累機制,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形成有效增加低收入羣體收入、穩步擴大中等收入羣體規模、合理調節過高收入的制度體系。支持發展公益慈善事業。完善國有企業市場化薪酬分配機制,深化公立醫院、學校等事業單位工資制度改革。以非公有制企業爲重點,建立健全新業態領域工資集體協商機制。

推進全國公共就業服務能力提升示範項目建設,深化“福你就業”零工平臺建設,構建全方位就業公共服務體系。完善高校畢業生、農民工、退役軍人等重點羣體就業支持體系,完善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統籌城鄉就業政策體系,支持和規範發展新就業形態。完善促進機會公平制度機制,暢通社會流動渠道。健全就業需求調查和失業預警監測機制。完善勞動關係協商協調機制,加強勞動者權益保障。

41.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推動健全城鄉居民基本養老、基本醫療保險籌資和待遇合理調整機制,逐步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健全靈活就業人員、農民工、新就業形態人員社保制度,全面取消在就業地參保戶籍限制,落實社保關係轉移接續政策。加快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擴大年金制度覆蓋範圍,推行個人養老金制度。發揮各類商業保險補充保障作用。深化醫保支付方式改革,推動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三重製度綜合保障體系建設,加強醫保基金監管。健全社會救助體系。健全保障婦女兒童合法權益制度。完善殘疾人社會保障制度和關愛服務體系。深化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工作,穩步推進提質擴面。完善住房保障供應體系,加快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健全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調整優化房地產政策措施。

42.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實施健康優先發展戰略,健全公共衛生體系,深化醫療、醫保、醫藥協同發展和治理。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和區域均衡佈局,構建以基層爲重點的分級診療體系,推進緊密型城市醫療集團和縣域醫共體建設,完善市屬醫院分片包乾和基層片醫聯繫制度。深化以公益性爲導向的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建立以醫療服務爲主導的收費機制,建立編制動態調整機制,推動專科、管理、服務、人才高質量發展。創新醫防協同、醫防融合機制,健全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完善傳染病聯防聯控機制,推動國家重大傳染病防治基地項目落地。完善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機制,加強中醫優勢專科建設。推進國際醫療綜合實驗區建設,健全支持創新藥和醫療器械發展機制。推進數字化賦能醫改,創新醫療衛生監管手段,引導規範民營醫療機構發展。

43.健全人口發展支持和服務體系。健全覆蓋全人羣、全生命週期的人口服務體系,促進人口高質量發展。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和激勵機制,落實生育休假、生育保險、生育補貼制度,推動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完善家庭育兒支持服務體系,健全主體多元、優質普惠的托育服務體系,支持用人單位辦託、社區嵌入式托育、家庭托育點等多種模式發展,加快建設國家兒童友好城市。推進“有福之州幸福老人”品牌建設,加快建設老年友好型社會。健全基本養老服務制度體系,健全公辦養老機構運營機制,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服務發展,促進養老服務與家政服務聯動。深化醫養結合,完善互助性養老服務,推進醫養結合醫療聯合體模式,鼓勵醫養結合機構探索養老牀位和醫療牀位按需轉換機制。加快發展銀髮經濟,完善就業、志願服務、社區治理等政策措施,促進老年人社會參與。落實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改革部署。

十、鞏固推動綠色發展、建設海濱城市山水城市的體制機制

44.完善生態文明基礎保障機制。完善全域覆蓋的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實施分區域、差異化、精準管控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完善生態環境監測和評價制度,規劃佈局天空地海一體化生態環境監測網絡。落實覆蓋全域全類型、統一銜接的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規劃許可制度。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管理制度體系。建立生態環境保護、自然資源保護利用和資產保值增值等責任考覈監督制度。完善生態安全工作協調機制。建立健全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制度體系,健全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與生態環境保護監督執法工作協作機制。

45.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傳承治水理念,深化污染防治攻堅,完善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制度機制,推進流域性、區域性、行業性污染整治。推進生態環境監管各領域能力標準化建設,落實以排污許可製爲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監管制度,完善監測、監管、執法“三聯動”機制。落實新污染物協同治理試點工作部署,加強新污染物環境風險管控,建立健全多污染物協同減排、污染天氣聯防聯控等工作機制,打好藍天、碧水、碧海、淨土保衛戰。推進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工作,健全環保信用評價、環境信息依法披露等制度,推行“信用+雙隨機+聯合懲戒”差異化監管。推動閩江流域構建上下游貫通一體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

建立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臺,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機制,建設多元化生態保護修復投入機制。加快推進全域治水,全面落實河湖長制,落實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優化生物多樣性保護空間格局,完善生物多樣性監測和預警體系。健全海洋資源開發保護制度,維護海洋資源再生能力,推動海洋開發方式向循環利用型轉變。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推動生態系統價值覈算成果利用,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完善林業碳匯發展機制,探索海洋碳匯發展應用。深化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多領域橫縱結合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完善天然林補償機制,推進流域生態補償試點。統籌推進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

46.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落實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財稅、金融、投資、價格政策和標準體系,加快打造綠色低碳產業和供應鏈,構建綠色製造和服務體系,完善綠色金融支持保障機制,健全綠色消費激勵機制,加快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優化面向綠色產品的政府採購支持政策。完善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健全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推動“無廢城市”建設。加快能源結構轉型,構建多元清潔能源供應體系,健全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機制,安全有序發展核電,大力發展海上風電、水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推進深化氣候適應型試點城市建設。建立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全面轉型新機制。持續深化“福碳”市場建設,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

47.完善美麗福州建設體制機制。用好山水資源稟賦,打造“生態屏障—生態廊道—城市公園”三級網格化生態空間體系。完善溼地保護體系,深化國際溼地城市創建工作,探索建立福州、馬祖兩地溼地保護合作機制,打造全球溼地保護示範樣板。統籌推進三江口組團開發建設,持續推進“兩江四岸”環境品質提升,推動濱江城市會客廳提檔升級,打造“文化中軸”、“詩畫閩江”、“魅力海濱”文旅軸線。完善城市公園體系,實施“共建千園、樂享全福”行動,深化公園綠地管理路徑。發揮海岸線資源優勢,整合濱海自然景觀、歷史遺蹟、海洋文化等特色資源,高標準建設濱海旅遊度假區。

十一、夯實高質量統籌發展和安全、推動省會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體制機制

48.增強維護國家安全能力建設。堅定不移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落實黨委(黨組)國家安全責任制。強化國家安全工作協調機制,分級分類建立國家安全風險監測預警體系,完善風險預警、協同防控、責任落實三項機制。健全國家安全教育常態化機制,築牢國家安全人民防線。構建聯動高效的國家安全防護體系,推進國家安全科技賦能。完善涉外國家安全機制,健全維護海洋權益機制,防範化解涉海重大安全風險,維護福州公民和法人在海外合法權益。

完善公共安全治理機制,構建完善風險管控和隱患治理雙重預防工作體系。健全重大突發公共事件處置保障體系,完善大安全大應急框架下應急指揮機制,完善應急物資儲備保障機制,健全防汛聯合指揮體系,規範全市森林防滅火體系建設。加強基層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建設,深入推進“一鎮一站”、“一村一點”建設,構建覆蓋城鄉的綜合應急力量體系。推進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應急管理綜合平臺、無人機空勤體系等智慧應急模式。完善安全生產風險排查整治和責任倒查機制,推進鄉鎮(街道)片區聯合執法工作。完善食品藥品安全責任體系。健全生物安全監管預警防控體系,強化全鏈條防控和系統治理。推動網絡安全保障體系建設,建強國家網絡安全人才與創新(福州)基地。

49.健全社會治理體系。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貫徹“三個如何”重要指示,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提高市域社會治理能力。完善“街鎮吹哨、部門報到”等做法,強化市民熱線等公共服務平臺功能,建強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的基層治理平臺。落實全國統一的人口管理制度。健全社會工作體制機制,加強社會工作者隊伍建設,建立健全志願服務工作協調機制,培育“溫暖榕城”等福州特色志願服務品牌。健全完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建立行業系統與屬地糾紛線索互通共享機制,推進全市各級綜治中心規範化建設。推進信訪工作法治化,完善信訪受理渠道和機制,開展信訪問題源頭治理。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和危機干預機制,完善分類分級預警預防、風險排查管控、幫扶救助等工作機制,壯大專業心理矯治隊伍。健全首席法律諮詢專家制度。健全發揮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在基層治理中作用的機制。理順行業協會商會黨建工作管理體制,推動行業協會商會深化改革和轉型發展。健全社會組織管理機制。

持續優化鄉鎮(街道)機構設置和管理體制,健全鄉鎮(街道)職責和權力、資源相匹配製度,理順縣鄉職責關係,推動資源、服務、管理下沉。完善社會治安整體防控體系,深化市社會治安整體防控實戰中心運行機制,健全掃黑除惡常態化機制,加大刑滿釋放人員安置幫教、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等問題綜合治理力度,依法嚴懲羣衆反映強烈的違法犯罪,建設平安福州。

50.完善跨軍地工作格局。傳承雙擁共建重要理念,完善軍地對接機制,健全軍地互辦實事“雙清單”制度,深化軍地規劃銜接、任務對接、資源統籌。完善多部門協作的國防動員和擁軍支前工作體系,壯大新域新質力量,做好人防工程平戰轉換工作,加快推動國防科技工業等領域產業發展。優化海防領導管理體制機制,完善黨政軍警民合力強邊固防機制。深化民兵制度改革。健全“黨建+雙擁”等工作機制,連續爭創全國雙擁模範城,擦亮“愛我人民愛我軍”雙擁福州品牌。

十二、深化提升黨的領導水平、全力抓好改革落實的體制機制

51.堅持和加強黨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領導。完善推動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實機制,做到不折不扣、落地見效。全市各級黨委(黨組)負責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謀劃推進本地區本部門改革,結合實際開拓創新,創造可複製、可推廣的新鮮經驗。深化運用“四下基層”工作制度,走好新時代黨的羣衆路線,在改革謀劃和推進中充分吸收社會訴求、羣衆智慧、專家意見、基層經驗,最大限度凝聚改革共識、激發改革活力。強化市委深改委議事協調職能,優化重點改革方案生成機制,堅持真理、修正錯誤,及時發現問題、糾正偏差。完善改革激勵和輿論引導機制,營造濃厚改革氛圍。

52.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完善黨建工作領導體制和組織管理體制,調動全市黨員幹部抓改革、促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建好用好以“3820”戰略工程實施30週年成就展爲中心的“1+X”學習教育實踐大平臺。深入開展黨的創新理論學習教育計劃,完善理論學習考覈評價機制。

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幹部考覈評價制度,健全績效考覈、一線考覈、蹲點調研等工作機制,鮮明樹立選人用人正確導向,大力選拔政治過硬、敢於擔當、銳意改革、實績突出、清正廉潔的幹部,着力解決幹部亂作爲、不作爲、不敢爲、不善爲問題。樹立和踐行正確政績觀,健全有效防範和糾治政績觀偏差工作機制。推進領導幹部能上能下常態化,加大調整不適宜擔任現職幹部力度。健全常態化培訓特別是基本培訓機制,優化提升城區黨校統籌辦學模式,全面提高幹部現代化建設能力。落實領導幹部任期制,健全領導班子主要負責人變動交接制度,深化離任交接清單管理制度,拓展離任交接主體和內容。

深入實施新時代“堡壘工程”,持續開展“建強堡壘”專項行動,增強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深化拓展近鄰黨建,持續推進跨村聯建、黨建引領“空心村”建設等工作,常態化開展黨建體檢,推動各級黨組織全面進步、全面過硬。探索加強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新就業羣體黨的建設有效途徑。完善黨員教育管理、作用發揮機制,建立健全流動黨員管理體制機制。增強黨內法規權威性和執行力。

53.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深化“知、督、促、評”工作機制,推進政治監督具體化、精準化、常態化。鍥而不捨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精神,完善防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制度機制。嚴格落實精簡規範會議文件和各類創建示範、評比達標、節慶展會論壇活動要求,嚴格控制面向基層的督查、檢查、考覈總量。結合實際細化鄉鎮(街道)履行職責事項清單,健全爲基層減負長效機制。堅持正面引導和反面警示相結合,建立經常性和集中性相結合的紀律教育機制,深化運用監督執紀“四種形態”。

完善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工作機制。健全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同查同治機制。深化整治權力集中、資金密集、資源富集領域腐敗,嚴肅查處政商勾連破壞政治生態和經濟發展環境問題。完善對重點行賄人的聯合懲戒機制,強化對行賄、介紹行賄、洗錢等腐敗關聯犯罪的全鏈條懲治。加強廉潔風險隱患動態監測,嚴肅查處新型腐敗和隱性腐敗。嚴格落實“三個區分開來”,健全容錯糾錯機制。加強誣告行爲治理,積極開展澄清正名工作。持續開展“天網行動”,健全追逃防逃追贓機制。深入實施新時代廉潔文化建設。

強化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完善主體責任落實情況檢查方式。健全加強對“一把手”和領導班子監督制度,反對特權思想和特權現象。完善提前介入審查協作機制、重大疑難案件會商工作機制,推進執紀執法和刑事司法有機銜接。探索巡察整改聯合會審、成效評估、成果督辦等機制,完善“審巡紀”聯動監督機制。優化監督檢查和審查調查機構職能,按部署開展垂管系統省級以下單位涉嫌職務犯罪案件管轄和監察措施使用改革試點工作,構建問題線索雙向移送和措施使用對接程序。深化派駐機構和市屬公辦高職高專院校紀檢監察體制改革,加強市管國有企業基層紀檢機構建設。深化基層監督體制機制改革,強化基層小微權力監督平臺、“點題整治”等抓手,完善紀委監督與人大監督貫通協同模式,健全集體“三資”監管機制,持續推進掃黑除惡“打傘破網”常態化、機制化。

54.以釘釘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實。對黨中央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決策部署,全市各級各部門必須堅持求真務實抓落實、敢作善爲抓落實,健全上下協同、條塊結合、精準高效的改革落實機制。科學制定改革任務書、時間表、優先序,明確各項改革的實施主體和責任,把重大改革落實情況作爲監督檢查、市縣巡察重要內容,把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成效納入各級各部門年度績效考覈內容,以實績實效和人民羣衆滿意度檢驗改革。弘揚“馬上就辦、真抓實幹”優良作風,完善深化拓展“深學爭優、敢爲爭先、實幹爭效”持續推動“黨建領航、經濟領跑、民生領先”行動工作機制,健全改革點題謀劃、路徑研究、成果轉化、落地實施、推廣推介等改革閉環管理工作機制,推動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攻堅突破、落地落實。

全市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羣衆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周圍,高舉改革開放旗幟,凝心聚力、奮發進取,勇立潮頭、先行先試,深化落實強省會戰略,加快建設現代化國際城市,爲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來源:福州市人民政府微信公衆號、福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