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封鎖臺灣會失敗? 專家分析解放軍三行動
美國防部官員週二(19日)在衆議院軍事委員會的聽證會上表示,中共解放軍若想對臺灣發動封鎖,很可能會失敗。圖爲2018年習近平在南海閱兵。新華社
美國國防部官員週二(19日)在衆議院軍事委員會的聽證會上表示,中國解放軍若想對臺灣發動封鎖,很可能會失敗。此外,美國官員也認爲,中國若是軍事入侵臺灣,想要成功的難度極高。對此,臺灣的軍事專家則認爲,雖然封鎖對中國而言不可行,但臺灣仍應防備解放軍的大規模跨海作戰。
曾爲臺灣陸軍中校、並出版過十多本軍事專業和戰史書籍的軍事專家黃竣民向DW解讀,解放軍若採取封鎖的戰略,在執行上雖然較簡單、損失也較低,但震懾程度也較低。以目前的情況而言,中國「既沒有執行的條件,也沒有必要(執行封鎖)。」
4月曾出版《戰爭下的平民生存手冊:懂這些,才能撐過黃金48小時》一書的臺灣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兵棋課程兼任講師,也曾是臺灣空軍少校參謀的邱世卿向DW指出,若採取封鎖臺灣的戰略,對於解放軍而言是弊大於利,「假使封鎖無法達成目標,那麼(解放軍)最終還是得發動跨海作戰」。
「與其(搞封鎖)繞了一圈,(解放軍)還不如一開始就以雷霆之勢(發動登陸作戰),運用軍事手段達成政治目標,還有較高的成功機會」,邱世卿說。
美方說法
近年來,隨着中國海空軍實力的不斷增強,中國軍方在臺海周圍的軍事行動日漸增加,特別是2022年8月美國衆議院前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訪臺後,解放軍連續多日在臺灣四周海空域發動大規模軍事演習,讓外界擔憂中國是否已考慮在必要時封鎖臺灣,甚至是入侵臺灣。
美國衆議院軍事委員會19日召開了一場與臺灣國防合作有關的聽證會,邀請美國國防部多位官員到場作證。據路透社報導,主管印太事務的美國國防部助理部長瑞特納(Ely Ratner)在聽證會上表示,對臺灣的封鎖將使臺灣的盟友有時間爲臺灣調動資源。此外,封鎖對中國的經濟影響將是毀滅性的,並堅定國際社會對抗北京的決心。
因此,瑞特納認爲,中國對臺灣實施封鎖很可能不會成功,「這將是升級的巨大風險,它(中國)可能不得不考慮,是否最終將開始攻擊商船」。
美國國防部參謀長聯席會議中,負責戰略、計劃和政策的副主任、美國陸軍少將麥吉(Joseph McGee)在聽證會上也表示,有鑑於封鎖所涉及的挑戰,中國對臺灣採取封鎖的可能性不大,「我認爲它是個選項,但可能不是個可能性很高的選項」麥吉說。
此外,麥吉指出,解放軍要對臺灣發動正面的兩棲登陸極其困難,而且不可能發動奇襲。因爲解放軍必須在中國東海岸集結數萬、甚至數十萬部隊,「那將是個明顯訊號」。因此他斷言,「解放軍要入侵臺灣,絕對沒那麼容易。」
麥吉也說:若是在臺灣登陸,解放軍將遭遇一座海灘不多的島嶼。而且他相信臺灣人民願意奮戰到底,「因此解放軍要入侵臺灣,絕對沒有那麼容易。」
發動奇襲可行嗎?
但若封鎖的方案不可行的話,針對美方官員認爲解放軍很難發動奇襲,軍事專家的意見也都認同。例如邱世卿就表示,純就臺灣海峽的寬度而言,解放軍一旦決定對臺發動軍事行動,就不太可能是一種以奇襲爲核心的戰略規劃。
若是想要發動奇襲,解放軍兵力就不能太多,但這將爲登陸作戰帶來巨大的風險。在中國必須速戰速決的指導原則下,「我不認爲解放軍會冒這樣的風險」,邱世卿說。
黃竣民也解讀,雖然對中方而言,奇襲是一個軍事選項,因爲臺灣的外島中還有很多隻有駐軍、而沒有居民的小島,例如馬祖列島中的高登島和亮島等。而這種「外島中的外島」對臺灣而言,地理位置對補給與增援都很困難,防衛的兵力也薄弱,島上的指揮、管制、通訊和情報都易遭截斷。
而若對這些小島發動奇襲,雖然中國相對有利,並且可作媒體操作,但站在中國的角度思考,解放軍都是「有能力做,卻不見得要做」。以現在兩岸情勢的現況,其實若是「換位思考」,中國最大的假想敵是美國,而非臺灣。
大規模登陸作戰可行嗎?
最後一種可能的軍事行動,即解放軍在臺灣本島直接進行大規模的兩棲登陸作戰。而這項戰略,以目前的條件來說,雖然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局長伯恩斯(William Burns)曾在今年2月初表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已下令解放軍在2027年前做好入侵臺灣的準備。但受訪的軍事專家也都認爲,實際操作上,並不如外界想像中的容易。
邱世卿分析,登陸作戰一直是戰爭中最困難的作戰類型,而未來解放軍規劃中的渡海作戰,其規模可能是人類登陸作戰史上從未有過。其複雜的程度,也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軍所做過的登陸作戰完全不同,「解放軍要入侵臺灣,絕對沒那麼容易」。
黃竣民也認爲,在今日的科技條件下,中方若要執行大規模跨海行動而不被偵知,有極高的困難度,「即便臺灣不知,老美會先知」。因此,中方即便是具備了發動大規模登陸作戰的條件,但有沒有必要真的採取這項軍事策略,仍是另一回事。
曾爲臺灣海軍「中權號」戰車登陸艦艦長、現爲臺灣「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的張競則向DW表示,他認同所有的登陸作戰都很困難的說法,而且他相信美方已儘可能做出評估。然而他坦言,即便是專家,都很難斷言解放軍的登陸作戰可否成功。
他舉歷史上的兩個著名案例:1950年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俗稱「麥帥」)在韓國發動仁川登陸,事前絕大多數人都不看好;1944年聯軍總司令艾森豪(Dwight Eisenhower)在法國發動諾曼地登陸時,更是連萬一登陸失敗後要爲此負責的辭職信都已寫好,但後來這兩次登陸作戰都相當成功。
而針對美國官員認爲,臺灣缺少合適的沙灘可供登陸,張競則解讀,解放軍很可能會以奪取臺灣港口,並直接用船隻搭載軍隊和車輛到港口登陸爲目標,而不會只試圖在海灘上登陸,這也是臺灣備戰時需要思考的方向。
防衛計劃和軍購需一致
不過,雖然美國官員和受訪的臺灣軍事專家都做出分析認爲,中國無論是採取封鎖、奇襲、還是大規模兩棲登陸,都將相當困難。然而,這並不意味着臺灣的國防策略已經相當充分。相反的,目前外界對於臺灣應該採取何種準備,有不同的看法。
張競分析,目前對美對臺軍售的實際品項,以及美國對兩岸戰爭型態的判斷是否一致,仍有「深入思考和對比的空間」。他舉例,臺灣軍方一直希望從美國取得更先進的海空軍備,例如F-35戰鬥機等,以便能在解放軍正式登陸前,就在制海和制空作戰中取得優勢,而不是等到解放軍登陸時纔開始阻止其行動。這很可能與臺美部分政界人士想採取的本島陸地作戰、甚至是在臺灣發動游擊戰的想法不同。
在經費和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張競認爲,臺灣軍方目前最需要的,仍是制空、制海和遠程打擊的能力。而且,解放軍若要發動登陸作戰,兵力必須要先在中國東南沿海做集結,所以臺灣對美軍購應該要採購的重點,很可能就不是以灘頭作戰的軍備,例如火山佈雷系統等爲主,反而是過去曾採購過的反艦飛彈等武器,纔是增強臺灣制空、制海能力的較佳選項。
社會動員程度成關鍵
雖然外界對臺海爆發戰爭後的規模與形式,有很多不同的討論,但外界也相當關注臺灣社會對此的動員和應對措施。邱世卿認爲,在可能的兩岸戰爭中,對解放軍造成麻煩的是臺灣的人民與其抵抗的決心,而不是美軍是否前來馳援。
張競也同意這樣的看法。他認爲,臺灣的國防政策必須要同時激起社會動員、取得軍中專業人士的認同、以及政治領導層的認同和支持,才能發揮最大效果,而目前各界對臺海戰略,特別是美國和日本等盟邦是否會馳援,則有不同看法。
張競舉例,臺灣軍方深切瞭解到,美國可能會幫助臺灣練兵、販售武器、並儘可能會在平時提供協助。但在戰時,臺灣軍方一直都是以獨立作戰爲目標,「有(盟軍幫忙)我們也打,沒有(盟軍幫忙)我們也要打」。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 任何不當行爲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 本文章由德國之聲授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