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刺探我岸巡盲點? 專家:暴露海巡署資源分配不均
陸籍31歲王姓男子駕橡皮艇從浙江省寧波市駕抵臺灣沿岸,新北市警、消協助拉艇上岸。記者曾伯愷/翻攝
昨天又有陸籍人士駕橡皮艇來臺「投奔自由」,軍事專家質疑時機、地點實在太巧合,不免令人懷疑背後動機是刺探海巡當局的盲點死角。淡江大學助理教授林穎佑指出,海巡署面對接二連三的滲透,應該調整現行海、陸資源分配比例,檢討更新岸巡單位的資源、器材,例如引進無人機等裝備,更有效監控海岸線。
海軍官校軍事科學部前教官呂禮詩質疑,事件發生時機和上次陸籍小艇闖進淡水河一樣發生在假日,且都在新北八里海灘、臺北港及淡水河口的戍守首都政經中樞「防衛鐵三角」?
呂禮詩說,橡皮艇出現的位置在林口濱海公路後坑溪出海口附近。依據海巡署副署長謝慶欽的說法,近岸雷達有十二浬的偵搜範圍,應該不至於看不到。對於海巡署表示陸籍王姓男子搭乘橡皮艇目標較小,因無紅外線熱顯像儀,無法偵測小型目標。呂禮詩質疑,沒發現目標,海巡署就怪沒紅外線熱顯像儀、人員數量不足、雷達已屆年限等。
林穎佑質疑,陸籍男子的行爲很可能是在刺探海巡署岸巡防線的漏洞與盲點,海巡署應釐清當事人這次行動的背後動機,是否在海上有母船「大船放小船」?尤其是否刻意讓海巡、釣客發現,或是對上岸後的行蹤另有計劃、有無接應者等,都必須加以深入瞭解。
林穎佑說,近期幾起案件,其實暴露出海巡署長期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他指出,多年來海巡署由於對中國大陸、日本、釣魚臺等周邊海域的執法、漁事爭議以及遠洋護漁等需求,資源重心都在海上洋巡部門的造艦計劃,岸巡單位顯得相對低調,海委會及海巡署應該重新思考海上、陸上的資源分配是否應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