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識別行動——守護大腦防線,揭秘中風救治全攻略
卒中,也被稱爲中風,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嚴重威脅着人類健康。據《中國急性缺血性卒中診治指南2023》顯示,缺血性腦卒中約佔所有病例的69.6%~72.8%,中國卒中患者已超千萬。因此,及時開展卒中救治至關重要。
此次,我們專程採訪了天津市第一中心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汪志雲教授,爲大家講解卒中早期識別、治療流程及相關併發症應對方面的知識。
及時識別,切記“中風120”口訣
卒中俗稱“中風”,是一種急性腦血管疾病,是由於腦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導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腦而引起腦組織損傷的一組疾病,且具有發病率高、複發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高及經濟負擔高的“五高”特點。
汪志雲教授介紹,對於患者及家屬而言,儘快識別卒中的早期預警信號,並及時將患者送去專業醫療機構就醫。不管是老年人還是年輕人,一旦發現自己或親屬疑似卒中,都應立即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以便爲自己或家人爭取更多的救治時間和機會。
卒中發生時,患者可能會出現許多典型症狀,比如肢體無力麻木、理解能力困難及面部不對稱、眩暈等。當前“中風120”口訣可以幫助大家進行簡要判斷——“1”看面部是否不對稱、“2”查單臂是否無力,“0”(聆)聽講話是否清晰,如出現上述三點中的某症狀,一定需要馬上撥打“120”。
綠色通道,助力救治生命
近幾年,隨着卒中中心的廣泛建設,越來越多的患者得到了及時救治。卒中綠色通道涵蓋了從院外抵達到院內治療,從診斷檢查到手術治療等多個環節,旨在確保患者能夠暢通無阻地接受治療,減少等待時間。汪志雲教授指出:“卒中綠色通道的建設需要神經內科、急診科、神經外科、檢驗科、放射科、藥劑科等多科室的協同。多學科診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接診卒中患者後,醫生通常會在詢問病史、進行體格檢查後,安排患者進行CT掃描和磁共振成像(MRI)檢查。部分家屬可能會對需要進行兩項相似的檢查感到困惑。對此,汪志雲教授表示,CT是目前急性卒中臨牀診斷最常見的和首選的檢查手段,對判斷卒中類型非常有價值,而且具有快速、易完善的特點。而MRI磁共振的檢查對於缺血性卒中則更具優勢,可以迅速判斷出患者腦梗死的部位和大小。
溶栓治療是目前缺血性卒中的一線治療手段,汪教授指出,靜脈溶栓治療越早越好,在時間窗內(4.5小時)內開展,同時年齡並不是溶栓治療的絕對禁忌,關鍵在於全面評估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況。“80歲以上的,甚至是90歲的,只要符合靜脈溶栓適應徵都是可以進行的。主要考慮因素應該是否有靜脈禁忌症而非年齡。”
長期關注,遠離卒中後遺症
卒中患者在經過治療後,可能會存在如失語、吞嚥困難、抑鬱等後遺症,照護者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長期關注患者健康狀況,並及時配合治療。其中,睡眠障礙常出現在卒中患者身上。以OSAHS(阻塞性呼吸睡眠暫停綜合徵)爲例,患者在卒中發生後OSAHS加重,可能會進一步加重病情導致二次卒中的發生。此外,由於語言障礙、肢體癱瘓等卒中後遺症,卒中患者可能發生卒中後抑鬱。
對此,汪志雲教授表示,家庭成員的關注和支持對卒中患者的康復十分重要,日常生活中對於出現這類症狀的患者,建議照護者給予關注並及時送診去醫院,給予針對性的治療。
實力爲依,以患者爲核心
天津市第一中心醫院神經內科經過數十年發展積累,已在國內擁有一定的學術影響力,卒中中心綜合質量管理排名位於全國及天津市前列。自2018年起累計溶栓2000餘例,月度最優DNT時間(患者入院到使用溶栓藥物的時間)中位數27分鐘。僅2023年神經內科完成門急診近10萬人次,出院人數達3500餘人次。目前,醫院對於卒中靜脈溶栓治療開通了先檢查/治療,後付費的機制。
神經內科主任,汪志雲教授積極推進綠色通道建設,聯合神經外科、放射科等多學科建立了卒中早期再灌注聯合診療機制,加強綠色通道效率持續提高及信息化建設,確保超早期急性缺血性腦卒中靜脈溶栓的高質量進行。目前天津市第一中心醫院可開展醒後卒中及不明時間窗缺血性卒中的靜脈溶栓治療。聯合多學科定期開展MDT卒中疑難病例討論,不斷提高卒中的診療技術,共同追蹤疾病診療的最新進展。
此外,作爲國家衛生健康委卒中篩查與防治基地,神經內科秉持以患者爲中心,積極開展卒中篩查及防治工作,近5年累計篩查患者2.8萬餘例,並積極開展義診、適宜技術培訓、宣教及綠色通道參訪等工作。
新報記者 苗娜
責任編輯 / 翟玉靜
值班編輯 / 隋寅偉
審校 / 竇懷國
責校 / 王永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