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峰會顯示國際秩序前景混沌不明

(圖/新華社)

習近平訪法行引起關注,首先在於近年因俄烏戰爭、美歐合作對華去風險、歐盟抵制中國電動車銷售,與北京施壓東歐小國等事,使中歐關係深陷危機。其次,雖然疫情後與北京來往的歐美政要不少,但馬克宏是當中極少數支持世界多極化、直言西方勢力趨向沒落、歐盟應強化戰略自主,又提出法軍可能進駐烏克蘭抗擊俄國侵略的高聲量領袖。雖然在臺灣來看,這個不安分的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屢屢「疑美論」發作,但必須客觀地看到,法中的互動其實是國際秩序繼續深度變遷的寫照,不宜以人廢言。

中法此次峰會達成的聲明或合作文件,除了關於以巴衝突是呼應安理會近期多次表決的意旨而顯與美、以立場迥異,其他多屬低政治領域的意向宣示。加上在庇里牛斯山滑雪名勝托馬萊山口特別招待習近平夫婦,現階段巴黎與北京友好的象徵性遠高於實質。這雖有助於緩和歐盟戰略自主削弱、全面倒向華府的走向,卻難扭轉中歐貿易衝突、中俄經貿合作以及中美對抗的大勢。

但是當峰會前後,歐盟外交與安全事務代表、西班牙籍的歐洲議會前議長波瑞爾(Josep Fontelles),5月3日在牛津大學聖安東尼學院的一場題爲「世界面臨戰爭挑戰」的演講,也部分呼應了馬克宏近年來不少與美國主流有所出入的重要觀點,值得對馬克宏總統有成見的人士參考。波瑞爾的講題,開宗明義自然是談距離歐洲不遠的俄烏之戰與以哈衝突。前者構成歐洲的「生存威脅」,後者衝擊了歐洲的價值信念。不過他還從歐方的角度闡述了以下數點,值得我們省思。

首先,波瑞爾的看法略同馬克宏的,顯然是美國霸權的終結。與此相關的是戰後國際秩序基礎的流失,後冷戰的國際體系不復存在。多極化的世界不僅是進行式,甚至變得更加碎裂,致使過去全球的互賴變成對抗的武器,國家間更少合作、更多衝突;尤其是原本以爲應該淘汰的爭奪領土空間與勢力範圍的衝突。

其次,在這樣的景象的深層,不同於「中國達峰論」看衰北京的主張,波瑞爾引用也很有爭議的GDP購買力平價衡量美中歐實力,說明過去30年中國經濟規模全球佔比從6%升至20%,歐洲從21%降至14%,美國則從20%降至15%,這確實是東昇西降。伴隨着金磚國家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的興起,世界多極化是難以否定的事實。

最後,歐盟歷來自詡爲「規範性強權」,重視能把歐洲的「規範」與「原則」向世界傳佈。但從氣候危機、疫情到上述兩場戰爭,波瑞爾坦承這樣的信用遭到「雙重標準」嚴重的質疑。疫情之初美歐承諾向發展中世界援助疫苗,卻因本國優先拖延甚久,倒是中、俄疫苗先馳得點。因應暖化減排的義務分配,又令許多工業化不久的國家不滿。譴責俄國侵略的「戰爭罪刑」鐵口直斷,對短時間造成不成比例傷亡的以哈衝突卻支吾其詞。於是許多避險的發展中國家可以辯稱:「共享價值不等於共享優先事項。」意即西方集團既然有自己利益的優先事項,南方國家何嘗不能比照?

不同於波瑞爾建議未來歐洲要兼顧「原則、合作與實力」,清華國關名家閻學通近日在匈牙利智庫演講認爲在美國放棄全球化下,中國要縮小在科技與數字領域的差距相當不易,更別說塑造有利北京的全球秩序,能避免美國佈置的新冷戰已屬上算。若考慮到美國獨佔的全球鑄幣權就更是如此。國際秩序前景混沌不明,歐、中識者能慎重以對,我們應該見賢思齊。(作者爲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