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極地海警合作 臺海能複製嗎

(圖/shutterstock)

2024年9月,中國與俄羅斯的海警船隊於北太平洋和北極首次進行聯合巡邏,展現兩國對於極地關鍵航道的合作與控制。

根據中國海警所發佈的訊息,中國海警所屬的梅山艦、秀山艦與俄羅斯海警的堪察加彼得羅巴夫洛夫斯克號、堪察加號組成艦艇編隊,於9月21日在北太平洋的公海上進行首次聯合巡邏。隨後,艦隊抵達北極海,這是中國海警艦艇首次進入該區域。

此次中俄兩國海警演練與合作,標誌着中國擴展海上執法範疇,不僅檢驗中國海警船艦在陌生海域遂行任務能力,同時參與極地區域海洋治理。值得重視的是,中俄兩國還根據聯合國大會46/215號決議及《北太平洋公海漁業資源養護和管理公約》對作業船隻進行檢查,並進行聯合搜救、損害管控和搜索違法船隻演練,展示雙方協同作戰能力。

隨着烏克蘭戰爭導致俄羅斯與其他北極國家中斷合作,莫斯科轉向與中國尋求強化更爲深入的新夥伴關係。而且,隨着氣候變遷和全球貿易格局的轉變,北極地區在21世紀將成爲多國競逐戰略要地。

中國在2018年發佈的《中國的北極政策》白皮書中首次提出「極地絲綢之路」概念,自認爲「近北極國家」,期望在北極的安全治理上扮演更爲積極角色。在戰略意涵上,北京可透過「一帶一路」戰略延伸至北極,以「冰上絲綢之路」連接歐亞大陸的南北兩翼。這個觀點正結合地緣戰略理論中麥金德的「心臟地帶理論」,即中國試圖通過強化兩翼的運輸基礎建設(南部的印度洋與北部的北極航道),來穩固其地理優勢。

中俄兩國於2023年5月簽署《加強海上執法合作的諒解備忘錄》後,在2023年下半年進行高層次工作會晤,中國海警先以觀察員身分參加俄羅斯所舉行的「北極巡邏2023」反恐演習,後才於今年9月「太平洋巡邏2024」聯合巡邏與演習。

中俄兩國從高層會晤到工作級別會議,可以看出北京與莫斯科不斷強化海警層面的合作。並透過年度計劃,如「太平洋巡邏2024」,兩國海警已將聯合巡邏行動常態化。

海警船艦不同於軍艦,海警的海上執法往往被認爲「非軍事」或「準軍事」單位,其職責主要在於海上執法、救援與保護資源,因而較少被認爲具有直接軍事挑釁意圖。中國與俄羅斯的海警合作,既可降低軍事敏感性,更可靈活擴展在北極與北太平洋的行動自由。

其次,在北極與北太平洋,中俄可能採用有限戰爭策略,如透過巡邏和干擾來維護各自的經濟利益、確保航道自由,而非直接進行戰鬥。中俄兩國正藉由常態性的巡邏行動,使得兩國得以透過艦隊「存在」於北極與北太平洋,還可以隨時對經過該地船隻進行檢查或施壓,這在無需「宣示封鎖」情況下達成控制航道。

中俄在北極和北太平洋的聯合巡邏展示具有「潛在」進行海上封鎖能力,並且具有應對未來非傳統威脅之效。此舉還爲雙方在該地區提供保護海洋資源、打擊非法捕魚等方面創造更大範圍的影響力,高舉保護海洋之名,更可避免來自美國或其他緊鄰北極國家的批評,中國更藉此在北極事務獲得更多話語權。

中俄海警部門的聯合巡邏和海上執法合作可能成爲一種示範,顯示北京計劃並有能力在敏感地區實行有效的海上控制和封鎖。這項行動表明中國可能實施類似手段,運用在東海、臺灣海峽或南海等西太平洋地區,或可能通過海上巡邏和封鎖行動加強對臺灣壓力,甚至在不發生直接衝突情況下試圖孤立臺灣。

中國逐次擴展在北極與北太平洋的巡邏範圍與「合法」執法行動,藉由「打擊非法活動」爲名,展現北京可能借此測試此種「切香腸式擴張」政策。以海警單位加強對臺灣周邊的巡邏,測試《美日安保條約》與今年5月纔開始的美日韓海洋安全保障架構,達到「不宣而戰」的封鎖或施壓效果。這種兼具合法性與戰略性之作爲,正逐步改變印太地區的安全戰略格局。(作者爲實踐大學通識教育二中心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