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合作開發北極航道航運 擴大軍事與戰略影響力

中俄商定加強北極建設性合作,並推動北極航道航運開發相關各領域合作。圖爲俄國油輪取道北極航向中國。(路透)

俄羅斯長年防堵中國染指北極,但在入侵烏克蘭遭西方經濟孤立後,態度已出現轉變。俄國總理米舒斯京日前對北京進行工作訪問,中俄商定加強北極建設性合作,並推動北極航道航運開發相關各領域合作。

米舒斯京19日與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舉行政府間定期會晤,兩人簽署「中俄總理第28次定期會晤聯合公報」,內容提到,中俄將繼續在維護各自核心利益方面互予堅定支持,攜手應對挑戰,並商定提升合作品質與水準,涉及如貿易、投資、能源等領域。

值得注意的是,雙方就北極合作商定,加強北極建設性合作,持續探討互利合作計劃;推動北極航道航運開發相關各領域合作,包括研究建立合作機制。

北極航道連結巴倫支海與白令海峽,是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間最短的最短航線,航程比通過蘇伊士運河的傳統路線還快上30%。由於氣候變遷使沿途冰層減少,船隻通過北極海變得容易,俄羅斯正力拚2025年北極航道全年航行。

華爾街日報指出,中國2018年發佈北極政策報告時自稱「近北極國家」,如今俄國的轉變無疑是千載良機。北京將能擴大在北極的角色,以增加取得航道、自然資源、氣候和其他科學研究等機會,擴大軍事和戰略影響力。透過這條「冰上絲綢之路」,北京也能避免在蘇伊士運河、馬六甲海峽等要道遭人掐脖子。

與此同時,葉門武裝組織青年運動(Houthi)近日挾制紅海,並襲擊商船,迫使大型航運與石油公司繞道而行。由於紅海是歐亞貿易必經航道,中國官媒「環球網」21日刊出學者評論表示,傳統亞歐海運航線需要一個「隨時能上場的替補隊員」,拓展北極航道變得「愈發緊迫」。

濟南大學冰島研究中心客座教授陳鋒指出,由於紅海遇阻,當前遠洋船舶繞航南非好望角,往來亞歐間,需增加十多天航程,不能算優等替補。而北極航道則可大幅縮短航程與航行時間。

不過陳鋒指出,北極水域的東北航道、西北航道、中央航道三條航道至今無一能全年通航,北極航行配套服務能力薄弱,且航行保障必需的資訊服務皆有待升級,這些唯有依靠更多國際合作,方能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