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出臺!“二十四條”舉措促就業:着力解決結構性矛盾,爲超退休年齡勞動者參保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王峰 北京報道《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實施就業優先戰略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意見》(下文簡稱《意見》)近日印發,分七個部分提出二十四條,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

這將是未來一段時期指導就業工作的頂層設計。

就業與經濟增長、物價、國際收支一起,是判斷宏觀經濟常用的四大指標。《意見》針對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與就業促進協調聯動提出五條內容,特別提出“強化宏觀調控就業優先導向”。

今年1—8月,我國就業形勢總體穩定,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均值比上年同期下降,但青年失業率季節性上升。《意見》強調問題導向,針對着力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完善重點羣體就業支持體系,推出五條內容。

明年1月1日起,漸進式延遲退休改革將落地實施,擴大社會保障範圍是改革的重要配套。《意見》再次提出重要舉措,對招用超過法定退休年齡勞動者的,支持用人單位按規定參加社會保險。

提高發展的就業帶動力

《意見》在總體要求之外,提出了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與就業促進協調聯動、着力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完善重點羣體就業支持體系、健全精準高效的就業公共服務體系、提升勞動者就業權益保障水平、凝聚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工作合力共六個部分二十四條。

其中,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與就業促進協調聯動位列首位,包括強化宏觀調控就業優先導向、增強現代化產業體系就業協同性、支持各類經營主體穩崗擴崗、提升區域協調發展就業承載力、培育就業擴容提質新動能等五條。

《意見》提出,把高質量充分就業作爲經濟社會發展優先目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促進財政、貨幣、產業、價格、就業等政策協同發力,提高發展的就業帶動力。

在每年各級政府工作報告中,設定來年經濟發展目標時,一般都包括新增就業崗位或城鎮調查失業率兩項就業指標,可見就業在宏觀政策中的重要性。

“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是一個關乎民生、發展和安全的重大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劉燕斌表示。

“正如《意見》指出的: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事關人民羣衆切身利益,事關經濟社會健康發展,事關國家長治久安。要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更加自覺地把高質量充分就業作爲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目標。”劉燕斌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市場是就業的主渠道,保企業就是保就業。《意見》提出,綜合運用財政支持、稅收優惠、金融支持、社會保障等政策,引導各類主體更好履行穩崗擴崗社會責任。

復旦大學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研究中心教授章元近日撰文指出,我國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側重於給企業減稅,提供財政補貼以及信貸支持,但這些政策這對於吸納就業能力更強的中小民營企業以及服務業企業的激勵效果不顯著,因爲它們的納稅和固定資產投資本來就不多,面臨的主要是用工成本問題。

“研究發現,社保繳費率下降1個百分點可以推動服務業就業佔比上升0.135個百分點。在就業優先戰略導向下,宏觀財政政策應該向社保傾斜,通過直接降低用工成本激勵企業創造更多就業崗位。”章元寫道。

《意見》還提出,培育就業擴容提質新動能,並針對數字經濟、綠色、康養三個就業新領域提出了舉措,比如,“支持平臺經濟健康發展”“積極發展節能降碳、環境保護、生態保護修復和利用等綠色產業”“發展銀髮經濟”等。

着力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

結構性就業難是我國就業長期以來的深層矛盾。《意見》從提高教育供給與人才需求的匹配度、健全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拓寬技能人才發展通道等方面提出了舉措。

由於產業結構和需求結構的變動,我國建築業、傳統商業等領域吸納就業能力減弱,一些新興行業則面臨勞動力供不應求。

德勤中國公司發佈的《產業數字人才研究與發展報告(2023)》預測,我國數字人才總體缺口2500萬~3000萬人;教育部等部門發佈的《製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預測,2025年我國新能源汽車人才缺口達103萬人,其中新能源汽車售後服務人才缺口超過80萬人。

這種結構性就業矛盾往往與其他發展問題相糾纏。南方科技大學副校長金李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時曾指出,智能製造企業不少都在二線或三線城市,比如南通、常熟等,非常缺人,但很多大學生寧願呆在一線城市,存在地域上的錯配。

破解這些矛盾,往往需要戰略層面的佈局。《意見》提出,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加快形成一批服務融通、政策貫通、渠道暢通的就業集聚區和增長極。教育科技人才一體謀劃也是戰略性舉措,有利於破解經濟社會發展的痛點、卡點。《意見》提出,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科學研判人力資源發展趨勢,統籌抓好教育、培訓和就業。

重點羣體就業難是當前我國就業存在的突出矛盾。《意見》從拓展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成才渠道、做好退役軍人就業服務保障、拓寬農村勞動力就業增收空間、完善困難人員就業援助制度、優化自主創業靈活就業保障制度等方面提出了舉措。

其中不乏創新性舉措,比如“有條件的地方可對到位於縣鄉中小微企業就業的高校畢業生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出一批適應鄉村全面振興需要的新職業”“擴大新就業形態勞動者職業傷害保障試點,保障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對平臺勞動規則的知情權、參與權”等。

全面取消在就業地參保戶籍限制

《意見》提出,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對此,《意見》延續並豐富了一些近期出臺的新政策。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健全靈活就業人員、農民工、新就業形態人員社保制度,擴大失業、工傷、生育保險覆蓋面,全面取消在就業地參保戶籍限制,完善社保關係轉移接續政策。

《意見》則提出,推動用人單位及職工依法參加社會保險,健全靈活就業人員、農民工、新就業形態人員社會保障制度,全面取消在就業地參保戶籍限制。

我國流動人口已達3.76億人,佔到了全國總人口的四分之一。據報道,截至今年8月,除了北京等個別城市對靈活就業人員參保仍有戶籍要求,全國其他城市,包括超大城市都出臺了靈活就業人員的參保政策。

比如,上海市從2023年5月1日起,符合條件的外省市戶籍靈活就業人員可參加上海市職工基本養老、職工基本醫療保險。

在9月24日國新辦發佈會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李忠介紹,我國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已實現全國統籌,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統一實施,多層次社會保障制度體系基本建立。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10.74億人。

李忠還介紹,將進一步完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研究擴大年金制度覆蓋範圍的政策措施,在全國推開個人養老金制度。

9月13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審議通過《關於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的決定》(下文簡稱《決定》)。

李忠介紹,對於超過法定退休年齡的勞動者,《決定》首次從法律層面對保障其基本權益提出要求,規定用人單位招用超過法定退休年齡的勞動者,應當保障勞動者獲得勞動報酬、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工傷保障等基本權益。

《意見》再次豐富了對超過法定退休年齡的勞動者權益保障的範圍,規定“支持用人單位按規定參加社會保險”。

現實中,用人單位返聘已退休人員時,往往不再爲其繳納社會保險,退休人員也不再自己繳納社會保險。增加如此規定,有利於落實“鼓勵職工長繳多得、多繳多得、晚退多得”的養老保險激勵機制。

“老齡社會的人們必須規劃‘長錢’,例如年輕時拿出一部分資金鎖定老年期生活消費用度,包括社會保險、商業保險以及養老基金等。”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原副主任黨俊武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對於漫長的老年期,多一個資金池意味着將來多一個保障。”

“高質量充分就業意味着,勞動者的勞動報酬隨着經濟發展而同步提高,職業素質不斷增強,勞動關係與職業安全不斷改善,社會保障水平持續提升,勞動權益得到更好保障。這表明,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是一個動態的、不斷推進、持續提升的過程和目標,而不是靜止的、一蹴而就的。”劉燕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