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山河四省有早讀?這話題從哪裡出來的,明明很多省份都有早讀

圖|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網上有一個詞條是“只有山河四省有早讀”,看到的第一瞬間,我真的信了,我真以爲可能只有我們有早讀的經歷。

從上一年級開始,每天早上到學校,掏出課本,就開始嘰裡哇啦讀課文,實話說挺享受的。

課本的課文裡是這樣形容的“朗朗讀書聲”,當時覺得很美好。

到現在也覺得早讀的經歷挺好的,回想起來都是美好。

不知道爲啥網上會出現一些“嘲諷”,甚至是尬黑。有人對着早讀的畫面反問“這是真實存在的嗎”。

難道真的只有山河四省有早讀?其他省份沒有早讀嗎?那課本里介紹的早讀是怎麼回事?

“早讀”是普遍存在的

爲着這個問題,還特意問了好幾個其他省份的朋友,比如說安徽,比如說江蘇,比如說江西等等省份,得到的答案都是“當然有早讀了”。

事實並不是只有山河四省有早讀,很多省份都有早讀。

只是有一些個別無聊的人,在網上發起這樣的話題,試圖博眼球罷了。

早讀是一個良好的習慣,不必被一些個別的聲音影響。

早晨精力充沛、記憶力好,學習效率高,適合讀書,在合適的時間做合適的事情,學習效率會提升很多。

大學時期當然是沒有早讀了,不過如果有考研經歷,一定對這個情景不陌生:寬敞的大廳裡站着很多學生,對着窗戶或者是對着牆,在小聲讀書。

而這個時間段通常也是早上,其他時間段也會有讀書的人,不過人數沒有那麼多。

這就是在誦讀政治相關或者是英語相關的內容,選擇在早上,也是因爲早上的記憶力好,可以事半功倍。

所以“早讀”並不是專屬於某些省份,“早讀”是普遍存在的。

網上動不動就尬黑高考大神

網上動不動就尬黑高考大神,不知道到底是一種什麼心態。

高考大省,山東山西,河南河北,再加一個安徽,考生數量較多,高考壓力大,人才輩出,這也是事實。

可能考不過,就得黑一把,這是很多人的普遍心態吧。

不管是尬黑哪個省份,那些在這方面有優越感的,在別人看來,大概也就是哂笑而已。

我們生活在南京,在南京我就看遇到過很多“黑隔壁省份”的情景,而那些有優越感的人其實並不優秀。

相反我認識的很多安徽朋友,在各行各業都非常優秀,從學歷到工作能力,優秀的人一抓一大把。

其實真正優秀的人,不會有“地域歧視”,他們沒這個閒時間去通過地域來找優越感,因爲自身夠優秀。

包括網上一直尬黑的衡水中學,實際上了,從衡中走出來的很多學子還是以學校爲榮,只是這些優秀的人,幾乎很少關注網上的那些膚淺的言論而已。

並不是說肯定這樣的教育模式,只是說在當下這樣一個背景下,這樣的教育模式,直接對準結果,更有效率。

我們不應該自以爲地站在高處去理所當然地嘲諷別人,自我優越感,得不到任何有價值且長久的東西。

通過高考改變命運的時代過去了嗎

過去的這幾十年,通過高考改變命運的人,數都數不清,其實我們都是通過高考走出來的,我自己、我身邊的很多家人朋友,幾乎都是如此。

很好理解,我出生在廊坊下邊的一個村子裡,我們那邊的整體生活水平不錯,綜合來看,對教育並不是很重視,因爲即便孩子不考大學,留在家裡反而更容易擁有不錯的生活,無非就是工作種類不同,但是重在安穩(當地很多人個體戶,幾個人就成一個廠子,都能賺錢)。

我們走進學校,一路走出來,身邊很多來自各個村子的同學,從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學,再到紮根到各個大城市,如今都有不錯的生活。

這都是通過高考改變的生活現狀。

到我們這一代,感慨會下降,我們的父輩,那些通過高考改變命運的例子更容易讓人感慨。

原因就在於,即使我們沒有參加高考,沒有進入到大城市,我們也能有不錯的生活,反而是一些讀過大學的人,進入到陌生的環境中漂泊無依、居無定所,甚至至今沒有組建家庭(父母尤其重視的點)。

準確來說,通過高考改變命運的時代的確已經過去了,現在生活條件好多了,人人都能讀得起書,只要父母給力,孩子都能大學畢業。

本科生一抓一把,研究生一抓一把,就連博士都很常見。

當學歷人人都有的時候(或者是說大多數人都有的時候),那學歷就不值錢了。

所以通過高考改變命運的時代過了。

但是讀書依然有意義,讀書改變的是個人的思維方式、格局、看待這個世界的眼光。

只是別再信奉“砸鍋賣鐵也要供孩子讀書”這套理論了,一切從現實出發,對孩子的成長才是最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