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臺灣是中國造船買家 呼籲抵制北京「軍民融合戰略」
▲華府智庫點出中國造船業的影響力。(圖/翻攝自微博/央視新聞)
記者吳美依/綜合報導
美國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近日發佈報告,點名臺灣是中國造船業的主要客戶之一,不僅助長中國海軍現代化,還可能對臺灣自身安全構成威脅。
CSIS「造船戰爭:對抗中國軍民兩用的造船帝國」揭露中國造船業背後的軍民融合現象,其中外國買家的高度需求,已成推動該產業的重要動力,而這些船廠不僅建造商用船隻,還涉足軍事計劃。
中國主要造船廠之中,高達75%產品流向日本、韓國、新加坡、臺灣等美國盟友與合作伙伴,但這些國家與企業的下單行爲,等於變相爲中國海軍核心機構輸送數十億美元資金,間接支持解放軍發展。
報告特別點名臺灣的「長榮海運公司」,其現役船隊之中高達15%在「1級」造船廠建造,仍有更多訂單在生產中,而長榮海運標誌性的綠色貨輪,竟與中國最新航母「福建號」在同一船廠建造,象徵意義格外敏感。
報告指出,所謂「1級」指以生產中國海軍軍艦聞名的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中船集團) 旗下造船廠。「2級」則是中船集團擁有的造船廠,雖主要生產商用船隻,但與軍事計劃及人員保持密切聯繫。
中國造船廠憑藉低成本與高效率的優勢,成爲許多國際企業的首選,但這些造船廠也正是解放軍軍艦的建造基地,即便軍用與商業生產不在同地點,許多軍工與民用船廠依然共享資源,使得軍民技術轉移更加順暢。
報告呼籲,各國應該在「節省成本」與「助長中國海軍發展」之間謹慎權衡風險,尤其對臺灣而言,解放軍的軍事現代化帶來的直接威脅最大,更應該審慎評估企業與中國造船業的合作關係。
美國政府也應該將此議題納入更廣泛的戰略框架,與盟友和合作夥伴聯手,至少與其他國家協調技術限制,確保關鍵軍民兩用技術,不會直接助長中國海軍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