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靠一本詩集立不朽詩名 瘂弦「深淵」當年巧計躲戒嚴審檢
詩人瘂弦一生只靠一本詩集就立下不朽詩名,近90首詩作中,又以「如歌的行板」、「深淵」、「我是一勺靜美的小花朵」、「鹽」、「下午」等最膾炙人口。記者何定照/攝影
詩人瘂弦一生只靠一本詩集就立下不朽詩名,近90首詩作中,又以「如歌的行板」、「深淵」、「我是一勺靜美的小花朵」、「鹽」、「下午」等最膾炙人口。瘂弦在《瘂弦回憶錄》中自言,他很多創作都圍繞母親和故鄉兩個主題,也透露文青傳頌至今的「深淵」,在戒嚴時期是利用審檢機關看不懂而「矇混過關」。
瘂弦在這本2022年出版的自傳(洪範出版)指出,他在和張默、洛夫創《創世紀》詩刊時,提出詩人應該是廣義的左派,要當胡適所說的「烏鴉」做不平之鳴,不能變成報喜的喜鵲,因爲官方宣傳媒體已經夠多。他們因而採象徵形式,把抗議與不平藏在朦朧的藝術形式中,讓批判的精神躲過審檢來傳播。
「深淵」中名句衆多,至今廣被引用,例如「當一些顏面像蜥蜴般變色,激流怎能爲倒影造像?當他們的眼珠黏在歷史最黑的那幾頁上」,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前年文集就從中取字「激流與倒影」爲書名。瘂弦說,他此詩就像洛夫寫反戰的「石室之死亡」、商禽暗示金門情況的「逢單日的夜歌」等,都是利用審檢機關看不懂矇混過關,「不如此不行」。
瘂弦也在書中說明描述底層階級時代苦難名作「鹽」的意象來源。詩中,一直叫着「鹽呀,鹽呀,給我一把鹽呀!」的二嬤嬤,最後「從吊在榆樹上的裹腳帶上,走進了野狗的呼吸中」,瘂弦說,1942年他的故鄉河南發生大旱災及蝗災,飯都沒得吃,鹽就更沒有了;該詩宛如主題重複的「鹽」就來自此印象。
詩作「紅玉米」中,「好像整個北方的憂鬱都掛在那兒」的屋檐下的紅玉米、兒童玩「銅環滾過崗子」的畫面,也都來自瘂弦故鄉記憶。瘂弦自言,他和太太橋橋及孩子關係雖然很親密,但很多記憶仍與她們無法交通,「有一種孤絕」。
此外,「乞丐」一詩寫「蓮花兒那個落」、「小調兒那個唱」,也來自瘂弦小時歌謠記憶。
瘂弦第一首正式發表的詩「我是一勺靜美的小花朵」,則受中國早期詩人何其芳影響。他自述,他在故鄉時,先是讀冰心等人詩作,後來就專讀何其芳,稱他是「我青春詩土上的第一場春雨」。「我學他浪漫的調子,我很多詩都是亦步亦趨師承何其芳」。1953年他以「我是一勺靜美的小花朵」,開啓此後13年寫詩生涯,最後也以此作在臉書上告別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