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法大老先生”|先生之風 山高水長

文 | 張倩倩

策劃 | 米 莉

2024年9月,在第40個教師節來臨之際,我校終身教授張晉藩被授予“人民教育家”國家榮譽稱號。此次榮膺“人民教育家”國家榮譽稱號,是黨和國家對張晉藩先生立德修身、敬業立學、教書育人的高度肯定,也是對我校傳承優良師德師風、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鞭策鼓勵。

“人民教育家”張晉藩在法大,法大不僅僅有張晉藩!回望法大“大先生”的源頭和脈流,有建校初期我國法學、政治學和社會學等學科的知名學者,有“學科建設開創者”和曾經爲學校的建設事業作出開拓性貢獻的“元老教師”,他們殫精竭慮、孜孜以求,爲中國法學教育和法治建設擔當奉獻、貢獻力量。法大人秉持”爲黨育人、爲國育才”的初心使命,以“忠誠擔當 艱苦奮鬥 求真務實 奉法圖強”爲辦學傳統,在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的今天,他們的愛國情懷、師者風範、學術追求和艱苦奮鬥的精神,值得我們賡續傳承,爲法大的明天書寫更輝煌的篇章。

校報編輯部特推出“法大老先生”專欄,第一期的主題是“忠誠擔當 一生守望:北京政法學院建校初期名師羣像”,今天爲大家展示本期第三篇文章: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前言

2024年9月10日,在第四十個教師節到來之際,中國政法大學“師承教育情懷,賡續法大精神”致敬法大老先生特展在昌平校區逸夫樓文化藝術展廳開幕。

“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如今,許多人津津樂道民國時期大師輩出,但其實大師就在我們身邊——北京政法學院成立時,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燕京大學、輔仁大學及華北人民革命大學五校調來的人員中,囊括了一大批各個學科的“大師級”學者,匯聚了許多追求進步、愛國好學的青年俊彥,爲北京政法學院的初創奠基、學院建設和學科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展現出“忠誠擔當 艱苦奮鬥 求真務實 奉法圖強”的精神風骨,書寫了一幅甘爲民族復興擔當“鋪路石”“引路人”“燃燈者”的老先生羣像。

百年之遙,篳路藍縷。初心既始,愈挫愈堅。法大老先生這個羣體,在國家危亡和聚力行進的歷史關頭,伴隨着國家從封閉到開放、從落後到富強的偉大歷史性跨越。愛國報國,忠誠、擔當是他們人生的主軸,在國家與民族重要的歷史節點中,可以尋訪到他們非凡的人生智慧和勇氣。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北京政法學院成立之初,從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燕京大學、輔仁大學過來的人員,除學生之外,有教師45人。

教師中,教授共有17位,其中北京大學7位,爲法學院院長錢端升,法律系費青、芮沐、黃覺非,政治學系樓邦彥、吳恩裕、吳之椿。清華大學4位,爲政治學系于振鵬、曾炳鈞、趙德潔、邵循恪。燕京大學5位,爲政治系嚴景耀、雷潔瓊、張錫彤、陳芳芝、徐敦璋。輔仁大學1位,爲社會系戴克光。“四校”調整到北京政法學院的副教授共3位,爲北京大學法學院法律系汪瑄、歷史系陰法魯和圖書館專修科王利器。

從華北革大和華北局黨校調入北京政法學院人員,從事教學工作的有十幾位。其中,在1956年國家工資改革及教授評級中,被評定爲高教六級(含)以上並任教研室主任的有5位,分別爲劉昂、魯直、趙先、張亞民、張傑。

從華北地區其他單位調入的人員中,在1956年被評定爲高教六級(含)以上並任教研室主任的有3位,分別爲原在華北局學習的徐敬之、原河北省滄縣縣委書記張子培、原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王禹夫。

這些教師中的許多人,都是當時知名的法學家、政治學家和社會學家,可謂匯聚了當時三個學科的頂尖人才。其學術淵源及學術思想是當時北京政法學院發展基礎的一部分,也是現今中國政法大學的學科基石。

其中,在建校初期,有四位曾被合稱爲北京政法學院“四大教授”。分別是北京大學政治學教授吳恩裕、清華大學政治學教授曾炳鈞、燕京大學社會學教授嚴景耀和輔仁大學政治學教授戴克光。

他們都是早期畢業於國內名校,並出國留學,爲以後的學術研究打下了深厚的根基。同時他們也都面臨着1952年院系調整,四位教授停止了原專業的教學和研究,轉而研究其他學科。

曾炳鈞先生(1904-1994)用兩次申請入黨、85歲高齡終償夙願的追求寫下了一雙素履、兩鬢之“霜”、初心不忘的一生報國故事。

曾炳鈞作爲清華留美公費生赴美讀書期間,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全面爆發。畢業不久後的一天,曾炳鈞在紐約街頭遇到了學長、也是中共地下黨員的冀朝鼎先生。

曾先生毅然放棄在美國供職機會,接受委託,簽下生死狀,作爲中方唯一代表押運挪威貨船S.S.Gunny號,自紐約啓程,取道大西洋、繞道好望角,轉印度洋,歷經三個月生死考驗將一船新型戰鬥機帶回祖國。

目睹了中華民族經歷的深重苦難,曾炳鈞對祖國的未來抱有強烈的期待。1952年來到北京政法學院後,他於1956年擔任國家與法的歷史教研室主任。當時的北京政法學院處於初創時期,各個學科基本上沒有教材,學生只能靠課堂上記筆記來學習。

從1955年開始,學院開始組織力量編寫講義和教材。曾先生就曾全程參加集體編寫講義,由他主編的《中國法制史》是北京政法學院成立以後公開印行的第一部教材,也是新中國國內出版最早的中國法制史教材之一,1978年北京政法學院復辦最初使用的中國法制史教材也是基於這部教材改編而成。

嚴景耀先生(1905-1976)是北京政法學院籌備委員會的成員之一,參與了學院的建院工作。來到北京政法學院後,他主要研究國家法(憲法),擔任國家法教研室主任,兼任校務委員會委員。主要講授“蘇聯國家法”“資產階級國家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世界概論”等課程。於1973年調到北京大學。

吳恩裕先生(1909-1979)的經歷也頗具傳奇。原本畢業於清華大學哲學系的他,新中國成立後則以曹雪芹研究著稱。他自1954年秋起開始致力於《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生平家世研究,先後出版有《有關曹雪芹八種》(後增訂爲《有關曹雪芹的十種》,最後增補爲《曹雪芹叢考》)、《曹雪芹佚著淺探》。1978年調到中國社會科學院。

戴克光和曾炳鈞一直留在北京政法學院。戴克光先生(1905—1977)畢業於劍橋大學, 是議會政治學說的代表人拉斯基的嫡傳學者,對於西方的議會政治十分熟悉。新中國成立初期,戴克光曾在華北人民革命大學學習過,還爲當時小組的成員詳細介紹過西方議會制度的運作方式和審讀法律的具體程序。

大河奔涌激盪,以錢端升先生爲代表的老先生們在波瀾壯闊的家國命運、烽火連天的戰亂守拙、大江大海的南渡北歸裡,各自點燃一盞心燈,以“言爲士則,行爲世範”之力,抱持“立身、立學、立人”之智,守好三尺講臺,投身教育報國。他們披星戴月,春風化雨,以身傳燈,一生榮光。法大“老先生”用一生凝鑄的忠誠擔當之魂,爲今日萬千教育者樹立起了一座座精神燈塔,暮雪朝霜,天下英雄當如是!

參考資料:

李秀雲主編:《情懷法大》

劉傑主編:《法大凝眸》

檔案館主辦:“師承教育情懷,賡續法大精神”致敬法大老先生特展

人民法院報:可能是最被“低估”的法科學人,卻不該被遺忘

中國政法大學校報第661期、第663期、六十週年校慶特刊

原文載於校報第773期(總第1179期)

兩國元首會見出席中意文化合作機制大會和中意大學校長對話會的雙方代表 校長馬懷德應邀出席活動

致敬“法大老先生”|秉燭鑄魂 擔當圖強

致敬“法大老先生”|一念家國 一生守望

法大微信【第20241113期】

內容來源:中國政法大學校報

記者:張倩倩

排版:張婉婷

校對:張瑤瑤 阿迪萊

責任編輯:謝翔宇

審覈:米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