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駕平權”時代加速到來,哪些傳感器產業鏈將成爲幕後贏家?
2月10日晚間,比亞迪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在比亞迪智能化戰略發佈會上宣佈,比亞迪全系車型搭載“天神之眼”高階智駕,首批21款車型稍後上市。
近期,多家車企召開了智能駕駛相關發佈會,業界猜測“智駕平權”時代即將到來。市場熱議之下,也有不少人將目光投向智能駕駛汽車必不可少的“裝備”——傳感器。
根據頭豹研究院研報,智能駕駛架構主要包括感知層、決策層和執行層。具體來看,感知層主要包括高清攝像頭、毫米波雷達、激光雷達、超聲波雷達等。
目前,攝像頭傳感器與激光雷達廣受關注,而毫米波雷達相對而言關注度較低。近日,加特蘭產品負責人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毫米波雷達在智能駕駛中起着不可替代的輔助作用。”
激光雷達滲透率持續提升
當下,最爲火熱的智能駕駛傳感器當屬激光雷達。
2月9日,長安汽車正式發佈智能化戰略“北斗天樞2.0”計劃。據瞭解,其天樞智駕系統將於今年8月份率先在10萬元級別車型搭載激光雷達。
10萬元級別車型也能使用激光雷達,這在一定程度上展現了國產廠商的進步。據華金證券,2021年以前,激光雷達市場主要由國外廠商佔據主導。2021年末,隨着搭載國產激光雷達的車型陸續發佈、交付,國產廠商份額快速擡升。2024年上半年,禾賽科技、速騰聚創、華爲技術及圖達通四家國產廠商合計市佔率超過97%。
滲透率方面,根據蓋世汽車研究院數據,標配激光雷達車型滲透率從2023年1月至5月的1.5%提升至2024年1月至5月的4.7%,2024年5月達到6.3%。華金證券表示,伴隨着智能駕駛快速發展帶動激光雷達進入規模化生產,產品價格水平持續下探,速騰聚創2024年一季度產品價格降至約2600元。
攝像頭方面,2023年,我國車載環視攝像頭滲透率爲39%;車載前攝像頭滲透率爲56%;倒車攝像頭滲透率爲48%。
目前,以舜宇智領、德賽西威、海康威視、歐菲光爲代表的車載攝像頭模組廠商逐漸崛起。據華金證券研報,2023年國內市場上舜宇智領、德賽西威分別位列前二,海康威視排名第三。
值得一提的是,攝像頭模組最核心的零部件當屬CIS(COMS圖像傳感器),該領域國內廠商主要有韋爾股份和思特威。
4D毫米波雷達逐漸受關注
可以看出,目前車載攝像頭滲透率較高,激光雷達滲透率在持續提升之中。而談到目前逐漸受關注的智能駕駛傳感器,則不得不提4D毫米波雷達。
佐思汽車研究表示,目前,汽車毫米波雷達產業鏈上游依然被國外芯片/芯片模組提供商佔據,主要玩家包括英飛凌、ADI、恩智浦、意法半導體、德州儀器、瑞薩等,但國內毫米波雷達廠商也發展迅猛,涌現出不少初創企業,國內玩家目前包括加特蘭、歐思微、晟德微等企業。
關於毫米波雷達的特點,加特蘭產品負責人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攝像頭能夠捕捉細節和顏色信息,激光雷達則在高精度三維建圖方面具有優勢,但兩者在大霧、大雨、強光等惡劣天氣下往往會出現性能下降的問題。相比之下,毫米波雷達具備更強的環境適應性和全天候工作能力,能夠穩定地提供物體的距離和速度數據。此外,高階毫米波雷達還能夠採集高度信息和輸出豐富的點雲密度,可以替代激光雷達,在複雜的城市道路環境中,也能準確檢測到被遮擋的車輛和精細分辨目標強弱,從而有效補足其他傳感器在特殊場景下的不足。”
關於當下火熱的4D毫米波雷達,佐思汽車研究認爲,相較3D毫米波雷達,4D雷達(距離、速度、水平方位角、垂直高度)通過增加發射、接收通道的個數,提供點雲的功能,從3T4R(12信道)到6T8R(48信道)再到12T16R(192信道)甚至到48T48R(2304信道),點雲成像的精度持續提升,逐漸實現對傳統毫米波雷達的替代;在多顆雷達組網的情況下,實現對激光雷達的部分替代。
開源證券研報認爲,4D成像毫米波雷達點雲效果已經可以和低線數激光雷達相當,同樣具有高靈敏度與高分辨率的特性,且成本總體較低。在搭載激光雷達的車型上,4D成像毫米波雷達能夠作爲安全冗餘發揮功能,提升自動駕駛的安全性;在未搭載激光雷達的車型上,4D成像毫米波雷達能夠作爲激光雷達的傳感器平替,實現自動駕駛功能,助力智能駕駛的普及。
上述加特蘭產品負責人也表示:“從全球智能駕駛的發展趨勢來看,毫米波雷達的裝配量正隨着智駕技術的普及大幅增長。在高階智駕系統中,單車通常需要配備更多數量的毫米波雷達,以實現更精細的環境感知和冗餘設計;而隨着智駕技術逐步向更多級別的車型下放,毫米波雷達的市場滲透率也在持續提升。”
其補充表示:“與此同時,毫米波雷達在艙內監測、開門避障等新興應用場景中也展現出廣闊前景。未來,隨着智能駕駛和多場景應用的共同驅動,毫米波雷達的裝配量將持續增長,形成規模效應,助力智能駕駛技術的廣泛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