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劉華:X光 CT和磁共振的危害是否需要穿“防護服”
【查找證書】上班時間久了,很多人都會腰痛、頸椎痛,去醫院檢查的時候,醫生通常會說“先去拍個片子吧”。拍片子是一類影像學診斷方法的俗稱,常見的有X線檢查、CT掃描和核磁共振檢查。
可能有人會問,X光、CT、磁共振有沒有危害,要不要穿防護服。X線和CT檢查幾乎可以涵蓋全身各個部位,那磁共振檢查是幹啥的呢?給大家“專業”硬核科普一下這些相關的專業知識,解答大家的疑惑。
一、 核磁共振沒有“輻射”,不需要穿防護服
1、當人體躺在磁共振機器上時,原來雜亂無章的氫原子核在強大磁場的干擾下,開始朝同一個方向排列並運動,不同組織的含水量都不同,病變組織也會改變該區域的水成分。其實,當組織密度差異不夠大時(主要指軟組織之間,如腦灰質、白質之間、肌肉病變內部等),或腹、盆腔實質性臟器因分辨力不夠而影響精準診斷時,我們需要進行核磁共振檢查。聽到核磁共振,估計很多人都會認爲核輻射少不了!這裡必須要爲核磁共振的“核”正個名,核磁共振中的“核”是指氫原子核。核磁共振是基於組織之間氫元素的含量差別進行疾病診斷的,人體組織的氫原子核受到特定頻率的射頻脈衝,會激發產生核磁共振現象,當停止射頻脈衝後,受到激發的氫原子核在馳豫(回到起始狀態)過程中會感應出磁共振信號,經過對磁共振信號的接受、空間編碼和圖像重建等處理即產生磁共振影像。
2、考慮到核磁共振的“核”並不同於常規認知中“核輻射”的“核”,爲避免引起誤解,目前專業術語已經進行了調整,一般將該類檢查稱爲“磁共振檢查”,不再叫做“核磁共振檢查”。磁共振沒有電離輻射,也不會產生核輻射,對人體沒有損傷。磁共振成像技術具有無創性、無X射線輻射、高分辨力等優點,還能提供多方位、多參數成像,能夠提供包括軟組織、骨骼肌血管等在內的人體組織詳細影像信息,所以受到廣泛認可。當然儘管沒有“輻射”,但也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做磁共振檢查。磁共振機房內存在較大的磁場,某些情況下的病人是需要避免進行該檢查的。安裝心臟起搏器的患者,血管術後留有金屬夾的患者,冠狀動脈、食管、前列腺、膽道等疾病支架植入術後的患者,嚴禁進行磁共振檢查。另外,考慮到磁共振檢查環境的相對封閉,部分幽閉恐懼症的患者也不宜行磁共振檢查。
二、X線檢查和CT掃描有“輻射”,需要防護,穿防護服
1、“輻射”這個詞大家應該都不陌生,自然界中的一切物質,只要溫度在絕對溫度零度(零下273.15°C)以上,都以電磁波或粒子的形式不停地向外傳送能量,這種傳送方式稱爲輻射。其中,以電磁波形式傳播能量的方式稱爲電離輻射,例如我們常見的X射線,其主要原理就是電子從外界獲得足夠大的能量,掙脫原子核引力束縛離開原子,形成電離現象[1]。電離輻射照射人體後會產生各種生物效應,包括皮膚損傷、眼球晶體白內障、生殖腺損傷引起生殖能力下降、骨髓造血功能障礙等損害。
2、醫學影像檢查中,最常見的具有電離輻射的是X線檢查和CT掃描。CT掃描是在X線檢查的基礎上,添加計算機算法及重建功能,其全稱是X斷層CT掃描。這兩項檢查基於不同組織(正常和病變組織)的密度、厚度差異,醫生會利用經過X線或CT照射後形成的差異進行診斷或鑑別,如正常肺組織和病變組織之間的診斷。X線和CT檢查應用範圍非常廣,可以說涵蓋從頭到足全身各個部位,只要是能形成足夠大的密度差異即可。
3、X線檢查是X光穿透人體進行疾病診斷,所以必然存在輻射,輻射劑量與檢查部位、檢查臟器以及受檢者的胖瘦有關。CT斷層檢查是連續曝光掃描,輻射劑量較大。X線和CT檢查都需要做好防護,穿好鉛衣遮蓋非檢查部位,尤其是對輻射比較敏感的三個部位——眼睛晶狀體、甲狀腺及性腺。
4、儘管從國家相關標準來說這些檢查都是安全的,但也存在劑量限制,所以儘量不要過度頻繁地進行X線、CT檢查。除了懷孕期,對於處於生長髮育期的青少年、兒童等也需要特別關注,一定要掌握檢查適應症和禁忌症。
所以,大家根據自身情況需要選擇合適的影像檢查。
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醫學影像科 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