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協委員講出民營企業發展“大實話”|上海兩會
2025年1月16日,上海市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專題會議召開,政協委員們圍繞“聚焦建設 ‘五個中心’重要使命、全面深化改革,開創上海現代化建設新局面”主題積極建言。
作爲我國經濟發展的龍頭城市,上海肩負着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示範引領重任。近年來,製造業作爲實體經濟的基石,上海製造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
盧華基委員建議:上海市政府激勵生產性服務業與製造業深度融合,以科技創新和綠色金融爲導向,提供高質量服務;建立信息共享智能平臺,整合企業升級案例和大數據,促進技術交流與知識共享;鼓勵生產性服務業引進全球高端人才和技術,助力企業優化管理和技術升級。其目標是推動上海至少30%的製造業在全球市場保持競爭力,未來五年內提升剩餘70%的製造業水平,實現可持續發展。
如何鼓勵資本“投早”“投小”,引領科創與資本的有機結合?
錢軍委員指出投資早期科創企業時,股權投資面臨高稅率與項目虧損不退稅增加稅負、退出機制複雜耗時兩大問題。他建議稅收方面借鑑國際慣例,設定一定期限按項目整體收益徵稅,將個人LP稅率統一降至20%;IPO方面爲科創企業提供更多支持。同時強調科創、金融和商業融合需人才支撐,建議高校加強培養懂金融的技術經理人,通過在職培訓爲科創企業輸送管理人才,助力金融中心和科創中心建設。
韓漢君委員以“強化資本與技術創新融合,促成上海經濟增長新動能”爲主題,分析了上海在科技創新領域面臨的問題並提出建議。
他指出,科技進步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性日益增強,但上海在資本與技術創新融合方面存在三大問題:國有資本未能充分激發科技創新能力,而具有創新活力的民營企業卻缺乏資本支持;上海R&D經費投入增速慢、強度低,主要原因是企業研發投入不足,國有企業不敢投、不能投,民營企業則缺少資本支持;上海缺乏具有國際視野和強大創新能力的本土科技龍頭企業,導致創新產出長期徘徊在低位,難以形成經濟增長新動能。
韓漢君建議,加大國有企業管理及投資決策的體制機制改革力度,優化投資項目考覈機制,使其適應創新項目的高風險特性,並消除項目負責人任期與創新長期性不匹配的影響;提高容錯糾錯機制的可操作性,細化容錯糾錯情形和條件,明確區分國有資產損失的主觀因素與客觀因素(如科研路線選擇、市場變化等);完善國企與民企之間的協同研發平臺與機制,通過重大科技創新合作和科技資源共享,強化資本與技術創新的融合,提升國有企業創新能力,同時緩解民營企業創新資源不足的問題,充分發揮協同創新的正向外部效應。
趙麗佳委員同樣建議,鼓勵民營資本積極投入三大產業,包括拓展投資渠道,優化政策環境,通過“母基金+子基金”模式吸引民間資本聚焦早期項目;推廣實物分配製,優化股東結構,爲創投基金退出提供靈活渠道;簡化審批流程,設立股權投資機構服務專窗,提供“一站式”服務。
上海是外資進入中國市場的“橋頭堡”。
李凌委員提到,儘管2024年外資企業在上海租賃辦公樓和研發園區交易量同比增長17%,但長期看外資活躍度下降,增量需求面臨挑戰。上海在外資存量規模和質量上領先,外資企業對中國市場有信心,看重市場潛力和供應鏈效率。他建議加大重點行業人才引進力度,提供醫療、子女入學等便利政策;對重大優質項目設立專項扶持方案,增加產業用地政策靈活度;在國家政策基礎上,出臺一攬子地方措施,設立跨部門協調機制,促進存量外資轉化;加強政府與諮詢服務機構溝通,提供更具競爭力的招商獎勵,提升上海吸引外資競爭力。
生物醫藥是上海三大先導產業之一,成果不斷涌現。
章毅委員指出上海在細胞治療等前沿生物醫藥領域基礎研究創新不足,優質科研成果本地化轉化難,研發成果外流。他建議上海創新政策,加速與國際標準接軌,在自貿區或虹橋商務區先行先試,留住前沿生物醫藥項目;制定專項規劃,完善創新藥品價格形成機制,建立合法合規投資通道,確保產業合理回報;發揮社會組織作用,抱團出海,利用國際平臺推動產品和技術輸出,實現國際化發展。
去年上海推出240小時免籤政策後,全年接待國際旅客456萬人次,“韓國人週末佔領上海”、“city不city”等文旅事件幫助上海進一步“出圈”。
但在黃春華委員看來,上海與全球主要國際消費城市(入境旅客數均突破千萬)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外國旅客在上海人均消費約3500元,去年消費總額近150億元,若能提升入境人數至千萬人次,國際消費有望倍增。
黃春華認爲國際推廣不夠精準有效,上海官方推薦的景點與國際通用語境中的吸引物重合度僅30%,且在全球最大訂票網站GetYourGuide上,上海的付費產品數量遠低於紐約、巴黎等城市,缺乏特色和創新;二是商旅文體展跨業態融合不足,缺少品牌影響力,如演唱會等文化活動未能形成類似“C-POP”的品牌效應,難以吸引國際旅客深度消費;三是各部門協同不足,國際化公共服務有待提升,如多語種服務和官方數字導覽工具的缺失,影響了國際旅客的體驗。
爲此,黃春華提出三點建議:加大國際化推廣力度,整合完善上海文旅局等官方網站和APP內容,鼓勵涉外導遊、外籍人士及高校師生參與推廣;創新融合業態,開發具有上海特色和國際範的產品與服務,將“上海之夏”等IP與旅遊節、藝術節、體育賽事等聯動,擴大文商旅體展的聚集效應;提升國際化公共服務保障,升級AI數字導覽系統,推出機票+餐飲、景點等一站式禮遇,並設立國際旅客投訴反饋機制,營造友好的旅遊和消費環境,吸引更多國際旅客來滬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