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泰電器”剝離光伏後,是否還有價值?

#來點兒乾貨#

正泰電器去年下半年發佈分拆子公司“正泰安能”單獨上市的公告後,引發了不小的爭議。

對於分拆上市這個事情,我們中國企業好像都特別熱衷。

不管是優秀企業還是垃圾企業,都想着能分拆就分拆。

原因也特別簡單,一般新公司上市都會獲得不錯的估值,留在母公司裡面,只能靠自己慢慢賺錢,分拆上市,瞬間就能獲得一大筆溢價融資。

那這裡面有個問題,爲什麼就一定會溢價呢?

一般會有兩個步驟,首先在首次發行的時候,就會跟機構或者基金商量好,裡面肯定會有貓膩,然後讓他們報一個比較高的發行價。

那麼發行的時候自然就溢價了。

然後他們會藉助“炒新股”的東風,宣傳造勢,讓新股東們接盤,機構再退出。

這一招屢試不爽,因爲太多人喜歡炒新股了,不怕沒人接。

結果就是公司成功溢價發行,結構和基金賺了一筆,至於後面市值會如何波動,已經跟他們沒關係了。

其實如果僅僅只是這樣,也還好,目的只是單純的融資,接盤的人也應該要爲風險買單。

還有一種叫“剝離”上市,也有不少公司這樣做。

分拆上市對所有老股東都有好處,因爲母公司依然還是控股的,所以老股東的權益是統一提高的。

剝離上市不一樣,在這家子公司盈利之前,或者趁着表現不好的時候,可能是作爲“負資產”剝離出去,但是過了一段時間,這家子公司就突飛猛進。

但是這個時候已經與母公司沒關係,只與少數人有關係,典型的案例就是阿里。

所以對於分拆上市這個事情,基於我們的“特殊風格”,就當成中性事件吧。

這次正泰電器分拆正泰安能,如果成功上市,正泰電器依然控股,關於這個事情,下面講業務的時候還會詳細講。

先講講公司的情況,正泰電器的基因還是很有意思的。

一、公司

正泰電器創始人叫“南存輝”,1963年出生於浙江省溫州樂清,剛好花甲之年。

南存輝也是白手起家的代表人物,初中畢業就子承父業幹起了“修鞋匠”。

雖然學歷不高,但是財商不低。

八十年代後在改革開放的引領下,沿海城市紛紛崛起。

南存輝每天的工作就是固定在附近的街道遊走找客戶,修鞋修了幾年之後,逐漸成熟的南存輝突然反應過來,怎麼街邊上的店鋪,慢慢的都變成了“電器”商店?

他的小腦袋一轉,肯定是電器生意容易賺錢,纔會有這麼多人做。

所以他也不幹鞋匠了,籌了點錢,也弄了個商鋪,一頭扎進電器行業。

其實當時他一沒技術二沒產品三沒客戶,只有一個夢想。

放在今天肯定不行,但是當時的沿海城市,用遍地黃金形容並不爲過。

即便只是作爲一箇中間商,把電器產品採購回來,靠運氣也能找到客戶賣出去,雖然量不大,但是賺點小錢也沒問題。

這個時候南存輝的小學同學“胡成中”找到他,兩人一商量,這樣當中間商不是個事,乾脆自己辦個廠子自己生產。

所以1984年,兩個人一起湊了5萬元,就真開了個電器廠,主要做簡單的開關,名字也很接地氣,叫“求精開關廠”。

這一步走得非常對,因爲街上的商鋪很多都是自己沒工廠的,所以並不缺潛在客戶。

選擇雖然很對,但是實力還是太弱,依然沒技術,連設備都不齊全。

不過沒關係,成長的過程就是不停的解決問題。

首先南存輝從外面請回來幾個工程師,然後聯合其他工廠,或租或借他們的設備,反正就是要把產品生產出來,而且還要保證質量。

在這樣的條件下,“求精開關廠”儘管發展很慢,但是活了下來。

活下來就有機會,果然在八十年代末,工廠逐漸完善,發展就進入了快車道。

到1990年,工廠有了兩個車間,每個車間資產都有100萬。

任何團隊如果在前期沒有處理好股權問題,那都會有三大關要過,分別是“分金銀、排座次、論榮辱”。

尤其是合夥團隊,沒做起來那沒什麼好說的,直接散貨,一旦做起來了,也幾乎都很難過這三關。

南存輝和胡成中同樣也面臨這個問題,創業之初是平起平坐,現在誰聽誰的是個無解的問題。

前面兩關還好,他們兩個算是過了,大不了金銀平分,排座次也簡單,他們的解決辦法是輪流當廠長,每人當一年,也沒問題。

但是“論榮辱”就不好辦了,隨着工廠規模越來越大,兩人各自的親朋好友必然都會進入工廠,這在那個年代很常見。

那麼在工廠經營問題上,不僅僅是兩個人關起門來商量就可以解決的,因爲各自的後面都有一幫人。

主要是面子問題,我憑什麼要聽你的?憑什麼要讓着你?我昨天剛答應了七大姑八大姨的某某事,你說不同意就不同意?那我怎麼跟他們交代?

這類問題在現代化成熟企業裡面是不存在的,但是小規模公司是很容易產生類似問題的。

南存輝和胡成中就沒能過得了這一關,最後兩人一拍而散。

正好兩個工廠,一人分一個。

南存輝的這一個,就是“正泰電器”的前身,而胡成中的那一個,就是現在“德力西”的前身。

兩家公司的電器產品我都用過不少,因爲便宜,說實話差不多。

一直到現在,兩家都還是競爭對手,不過兩家進步都很快,算是良性競爭。

南存輝拿到一個工廠後,就改了個名字,取名“正泰”,意思是“做人要正直,處事要泰然”。

分家發生在1991年,生意其實已經步入正軌,但是這個事情影響還是比較大,至少產能、資金、客戶等等方面,都打了折扣。

第二年出現了一位關鍵人物,叫“徐巧興”,被譽爲“正泰軍師”。

當時徐巧興是公務員,經常會被派遣到各工廠去宣傳和培訓,因爲管理層也知道當時大部分白手起家的創業者,觀念都還比較落後,管理上更談不上先進,所以會讓學習過先進理論的知識分子,去給他們講課。

南存輝就是聽了徐巧興的講課,認爲他有才,於是有意結交。

在一次私聊的過程中,南存輝請教徐巧興,正泰如何才能做大?

徐巧興回答說:“集團化”。

正泰的問題在於實力有限,技術有限,所以產品單一,但優勢是有一定名氣和渠道,那麼用正泰的優勢,去換其他廠家的產品,從而快速規模化。

用現在流行的話來說,就是資源整合。

現在滿大街都是資源整合的大忽悠,以前可不是。

所以南存輝雖然似懂非懂,但是認可徐巧興的理念,於是果斷邀請他加入正泰。

接下來兩人互相給對方畫了一個餅,很有意思。

他們的對話是這樣的:

徐巧興問:你要做大還是做小?

南存輝回:何出此言?

開場充滿江湖氣息!

徐巧興說:做小很容易,也很穩,可以保正泰幾年無虞,但是以後很可能會被大公司吃掉,做大的話,正泰有這個潛力,但是世上沒有萬無一失的事情,不好說。

然後徐巧興又接着說:正泰要有我的用武之地,我纔會考慮。

聽完徐巧興的話,南存輝陷入了沉思......

時鐘滴滴答答的走,從不會因爲任何事而停下,詭異的氣氛瀰漫在兩人之間。

良久之後,南存輝似乎想通了某個問題,又似乎下定了某個決心,深吸一口氣,鏗鏘有力的說了三個字:“要做大”。

徐巧興聽完之後笑了笑,回答道:“三年之內,我給你做到一個億!”

南存輝也笑了笑,同樣給了一個承諾:“只要你來,生活費我給你保證到100歲!”

就這樣,加盟完畢,畫餅完畢。

大家要注意,“畫餅”這個詞不是貶義詞,畫完之後努力去執行,就叫夢想和目標,這就挺好的。

畫完之後如果不努力執行,那就叫忽悠和套路,這當然不行,所以畫餅是個中性詞。

徐巧興確實是有才之人,進入正泰之後,立馬就進行了改革。

先是把公司集團化,但是集團並不是改革名字,而是真要有那麼大團隊才行,人從哪來?

反正不可能自己擴招,因爲小小的正泰工廠承擔不起。

所以接下來把集團分爲了四個層次,分別是核心層、緊密層、半緊密層、鬆散層,看這幾個名字就知道,主要區別在於控制力不同。

核心層當然是正泰自己,緊密層是控股企業,半緊密層是參股企業,鬆散層是合作關係。

這裡面的控股和參股不是正泰自己對其他工廠控股或者參股,正泰也沒這個實力,意思是其他工廠的組織結構有這個特徵,不是亂成一鍋粥。

吸引別的公司加入進來的誘餌,就是除鬆散層外,都可以用“正泰”的品牌,並且共享正泰的渠道。

正泰這個品牌在當時有多大影響力,這個沒法估算了,但是渠道相比之下,還是可以的,至少比一般的工廠要好很多,雖然全國的網點不是很密集,但是大江南北也都有了銷售網點。

所以當徐巧興把這個模式向其他潛在夥伴溝通的時候,阻力倒不是很大,但是他們都有一個擔心,那就是加入集團後,我還是我嗎?我還能不能控制自己?

俗話說“寧做雞頭,不做鳳尾”,我自己做得好好的,爲什麼要把自己賣了?而且還沒錢。

無奈之下,正泰只能給出承諾:“七天無理由退款!”

開玩笑的,正泰說你們可以先加入試試,如果覺得有好處,就留下來,如果覺得不行,隨時可以退出,絕不阻攔。

但是即便這樣,也還是沒有人願意第一個加盟。

實在沒辦法,既然沒人自願,那就抓壯丁,而且抓熟人。

第一個被看上的叫“陳國良”,是當時“茗佳起重電器廠”的老闆,主要做“刀開關”,發展了這麼多年,確實遇到了瓶頸突破不了。

所以在徐巧興的強行灌輸下,同意了第一個加入集團。

上圖這個就是陳國良的申請書,有沒有很淳樸古老的感覺?

有了領頭羊之後,果然就不一樣了,而且正泰也確實幫助陳國良把他家的核心產品利用自己的網點,銷往了全國各地,效果非常好。

其他人一看,哎呦還真有用,接下來的“拉人”就簡單很多了。

所以1994年正泰集團正式成立,到年底的時候,加入集團的公司就達到38家,銷售額高達8000萬。

每個加入的企業,都把自己的核心產品貼上“正泰”商標,就這樣正泰沒有花一分錢擴建生產線,就瞬間多出來幾十個優秀的產品,而且是經過市場驗證的產品。

這個商業模式,不點贊都不行。

經過一年的磨合期,不但旗下成員越來越協調,而且越來越多的工廠主動要求加入集團,勢能越來越大,發展速度自然越來越快。

所以幾個月之後,正泰真的就做到了1個億,徐巧興成功的兌現了自己的承諾。

這麼多的企業加入,產品線真可謂是五花八門,裡面必然會有良莠不齊的現象。

既然有了選擇餘地,那麼就擇優錄取,開始淘汰表現不好的,或者質量不高的,讓更優秀的企業進來。

所以到1996年,正泰旗下穩定在48家成員企業,包含了低壓電器領域的一百多個系列,產品超過5000個,規格更是突破2萬種。

正泰的產品線主要就是這樣來的。

這個模式的邏輯很簡單,但是執行效率非常重要,因爲很容易被模仿。

銷售渠道不是誰家獨有的生意,也沒有技術含量,有實力的都可以去鋪。

實際上在正泰成功整合沒多久,就有不少同行也跟着效仿組件集團,也同樣去拉人入夥。

但是正泰先走了一步,搶走了優秀企業,剩下的再被他們去整合,競爭力就沒那麼大了,這就是第一個吃螃蟹的好處。

在隨後的幾十年裡,正泰主要做了三件事,第一件是深度消化加入進來的企業,第二件是解決家族企業通病問題,第三件是從電壓電器往高壓電器和儀器儀表延伸,沒有選擇多元化,在專業化道路上越走越遠。

尤其是家族企業的很多問題,幾乎是絕大部分民營企業的通病,南存輝的解決辦法主要是靠稀釋股權,很有借鑑價值,這次先不講了。

對於專業化道路,可能有人會問,不是做光伏了嗎?

沒錯,正泰不但進入光伏,業務還佔了公司半壁江山,這是一次大轉型,下面就講這個問題。

二、光伏

正泰除了前面說的子公司“正泰安能”之外,還有逆變器、儲能和組件等光伏業務。

正泰安能主要做分佈式光伏,是正泰電器下面最後一個光伏板塊。

而且另外幾個,已經在2022年處理完畢。

先是在2022年4月份發佈了一個公告。

這個轉讓協議是把旗下的光伏組件業務打包進“正泰新能”,然後把正泰新能以22.5億的價格,賣給了正泰集團等13名受讓方。

從此之後正泰電器徹底剝離了光伏組件業務。

然後又在2022年的11月份發佈了一個公告。

這個公告的意思是以10.2億的價格收購“江蘇通潤”29.99%的股權,成爲控股股東。

然後把旗下子公司“正泰電源”以現金對價的方式,轉讓給了江蘇通潤。

正泰電源主要是做逆變器和儲能的,也就是從此之後正泰電器再無這兩項業務。

也就是用這個方式,成功讓逆變器和儲能分拆上市,江蘇通潤改名爲“通潤裝備”,100倍的PE,非常瘋狂。

去年下半年就是子公司“正泰安能”。

正泰安能沒有像前兩次那樣重組,是直接分拆上市,而且上交所已經受理。

由於這家子公司比較特殊,所以爭議比較大。

首先正泰安能在“戶用光伏”領域,已經做到了全國第一,到2022年累計裝機容量15GW,終端家庭用戶超80萬戶。

然後公司業績增長非常快,從2020年到2022年這三年,營收分別是16億、56億和137億,歸母淨利潤分別是2.5億、8.7億和17.5億。

而2022年正泰電器的歸母淨利潤是30億,足見正泰安能的地位有多高。

也正是因爲正泰安能的高速增長,曾讓正泰電器的市值高達1300億。

很顯然絕大部分人都是衝着光伏業務纔看上正泰電器的,所以一個個分出去後,很多人就有意見了。

因爲正泰電器的主營業務電壓電器,早就是一片紅海,而且技術門檻並不高,所以毛利率也提不上去。

上圖是正泰電器核心產品的毛利率情況,可以看到多個產品的毛利率一直在下滑。

在這個背景下,顯然戶用光伏是未來增長的希望。

那麼對於正泰電器來說,他覺得光伏和電器混合在一起,不好給公司估值,所以讓光伏單獨上市,更有利於融資。

實際上公司也確實需要錢,因爲光伏前期投入大,尤其是電站,在賣掉之前,會佔用大筆資金,所以公司的負債一年比一年高。

那麼分拆單獨上市後,正泰安能再以高估值融資一筆錢,確實挺好的。

當然前提是能夠溢價發行,這個對老股東纔沒有損失。

比如當前市值是100億,電器部分值50億,光伏值50億,那麼假設分拆上市的時候,光伏市值70億。

因爲正泰電器依然是控股方,所以老股東等於是把旗下光伏資產溢價40%賣掉了一部分,當然賺了。

至於後面就算跌了,也是新股東的事情,跟原股東沒關係。

當然如果覺得溢價40%也可以,那更簡單,繼續增持就是。

所以分拆這個行爲並不是重點,重點在於分拆之後,是不是能做得更好?

如果確實融資之後發展得更好,那沒任何問題,如果拿完錢就不管了,那才尷尬。

三、業績

近些年正泰的營收一直都是增長的。

上圖這個梯子很漂亮。

2023年三季報的營收已經達到426億,全年肯定又是增長的。

但是利潤表現,卻要差很多。

上面這個圖是財務數據,並沒有真實反映利潤情況。

2020年歸母淨利潤高達64億,這是因爲公司持有的中控技術公允價值變動,產生了27.3億的利潤。

如果扣除這個影響,2020年的歸母淨利潤實際上是37億,同比下降了1.73%。

同樣2021年也有中控技術的影響,不過這次是虧損,如果不算這個影響,2021年歸母淨利潤40億元,同比增長8.19%。

2022年基本真實,中控技術隻影響了0.3億,忽略不計,這樣的話與2021年相差不大。

到了2023年就再也扛不住了。

三季報歸母淨利潤29.9億,同比下降6.33%。

這裡面還要注意一個問題,前面說了2022年剝離了光伏組件業務,剝離時對公司上年同期歸母淨利潤的影響有3.82億元。

然後依然還是中控技術讓公允價值變動損失了1.06億。

所以去除這兩個因素後,真實的歸母淨利潤是30.97億,同比下降4.59%。

營收一直增長,利潤卻沒跟上節湊,屬於增收不增利。

原因很簡單,毛利率和淨利率這幾年都有所下降。

我們可以看到,2020年的淨利率高達20%,而近三年已經下降到10%。

當然這裡面的原因比較多,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壁壘不高,導致競爭激烈。

所以公司的銷售費用一直都在高位。

管理費用比較穩定,財務費用有所降低,研發費用相比於利潤來說,並不算少。

銷售費用這兩年都超過20億,吞噬了很大一筆利潤。

這也是無奈的,前面講正泰模式的時候就說了,正泰的從一開始的優勢就是渠道,而渠道無疑是需要錢養的。

所以對於電器產品來說,正泰真的是賺辛苦錢。

尤其是近兩年負債有所上升,讓賬上的錢不是很充裕,再加上這兩年的現金流也不是很好。

我們可以看到2021年經營現金流淨額達到71億的巔峰後,就快速下降。

這也剛好印證了正泰電器想分拆子公司單獨融資的原因,確實缺錢。

四、總結

其實對於正泰電器這樣的公司,看起來業務比較多,其實本質上也簡單。

業績主要集中在低壓電器和光伏這兩大板塊上面。

低壓電器這個東西很穩定,是製造業常用的易損品。

所以正泰的渠道擺在那,這塊業務肯定是比較穩定的,不期望有多大增長,只要公司不出問題,也不會怎麼下降。

除非是競爭對手打價格戰。

但是目前低壓電器利潤空間本來就不大,前幾個巨頭這麼多年也已經形成了某種程度上的默契,所以基本上不會出現多激烈的價格戰。

當然自己費用控制問題是另一回事。

至於光伏的話,這個現在都是明牌了,我也講過很多次。

整個光伏行業2024年都會很難,尤其是分佈式光伏。

各地電網再也沒有多餘的冗餘空間給分佈式光伏併網,那麼擴大裝機量的唯一辦法就是上儲能。

但是目前儲能的成本還是有點偏高,雖然已經在打價格戰,但是對於戶用光伏來說,依然是不便宜的,所以會更難。

關於正泰電器的更多觀點,放在專欄裡面。

我做了下面這張《A股核心資產研究彙總》表,裡面精選了上百家優質的龍頭公司,並附數萬字的分析方法。

所有分析過的公司都會在上面這個表裡更新數據。

一起探索企業基本面的研究,收穫必然巨大。

小拇指,發財手點個贊......

#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