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臺灣水餃」長這樣!臺菜教母揭內幕:不是白皮不用水煮

黃婉玲表示臺灣水餃其實是以地瓜粉做外皮、用蒸的方式催熟,和北方水餃不同。(黃婉玲授權提供)

許多人對於水餃的印象,都是白色麪皮包裹碎肉的水煮元寶,不過其實臺灣本土也曾發展出以地瓜粉皮製作的圓形「臺灣水餃」!「臺菜教母」黃婉玲近日分享,其實臺灣過去也發展出體積龐大、用「蒸」催熟食材的本土水餃,不過近年來大家逐漸遺忘這種臺灣在地水餃,黃婉玲因此發起這場「正名運動」,希望大家一起認識這道庶民小吃。

黃婉玲指出,臺灣水餃使用地瓜粉皮,內餡加入蝦米、筍丁、肉末等,包起來後蒸熟即可食用,包法和北方水餃相似。黃婉玲提到,「過去老臺南人都直白地稱爲『水餃』,鄉下地方則因爲皮顏色有些灰,而暱稱爲『土角餃』,從來沒有疑惑過」,直到約20年前有人提出質疑,有店家因此改名爲「水晶餃」,但又和廣東水晶餃混淆,從此大家開始逐漸遺忘這道臺灣在地水餃。

黃婉玲感嘆,過去兒子讀國中時,曾有店家招牌寫着「水餃(水晶餃)」,讓她感到相當不安,連臺南老字號小吃店「祿記包子」也漸漸把臺式水餃改名爲水晶餃,讓她和一票老臺南友人感到相當落寞。黃婉玲強調,「飲食換個名稱也許有人認爲沒什麼大不了,但我不希望忘本、更不想要失根」,希望大家能從水餃的製作窺見祖先的生活足跡、當年的文化,因此發起正名運動。

黃婉玲分享,其實臺南「克林臺包」曾試着把產品標示的水晶餃改回水餃,結果卻讓不少客人感到混亂、無法接受,也好奇「這水餃要下鍋煮多久?」、「水餃怎麼長這麼大顆?」讓員工解釋得疲於奔命,最後只好妥協再度改回水晶餃,結果有人以爲是客家「三角圓」,港籍遊客也不解怎麼會有這種水晶餃。

黃婉玲認爲,其實大家可以用「尊重在地」的方式看待水餃,過去百年來大家都稱呼這道美食爲水餃,民國38年後來了同樣受歡迎的「新水餃」,不過沒有客人因此混淆,因爲臺式水餃同時還會賣包子、饅頭,北方水餃則多出現在麪館,只要場域改變,大家都知道自己想吃的水餃是什麼模樣,「其實只要大家能夠溝通、理解就好,畢竟過去我們口中熟悉的水餃乘載着我們的歷史記憶與足跡,不應該輕易抹滅與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