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主播培養如何應對人工智能衝擊

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在傳媒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實現了與真人主播幾乎無差別的視聽效果。自此,人工智能虛擬主播逐漸走入大衆視野,並席捲了整個播音主持行業,在技術迭代、市場認可度逐漸提高、媒體單位降本增效等因素互相交織、共同發力的情況下,人工智能虛擬主播以低失誤率、不受限於時空和快速生成內容等特點,正逐漸替代部分真人主播的工作。這不僅給真人主播敲響了警鐘,也給播音與主持藝術人才培養提出了新挑戰,啓發了新思路。

播音員主持人的社會價值和人工智能虛擬主播的特點

在現代多元的傳播環境中,媒介依然是受衆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並在信息傳播過程中影響着受衆的行爲。美國傳播學者G·格伯納等人提出的“涵化理論”認爲,在現代社會,大衆媒介所提示的“象徵性現實”對人們認識和理解現實世界發揮着巨大影響。播音員、主持人是連接媒體與觀衆之間的橋樑,是媒介的“媒介”,同時又扮演着“意見領袖”的角色,除了將客觀真實信息準確地傳遞給受衆外,還需要通過生動走心、具象可感、富有人情味的表達,闡述隱喻在信息背後的價值理念,從而引領社會價值取向,使真善美深入人心。除此之外,他們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者、中國故事的講述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倡導者等,是大衆的榜樣,引領着社會風尚。

依託於信息技術大爆發,人工智能技術迭代週期明顯縮短,虛擬主播從原來的“卡通化”到現在的“擬人化”,快速演變進化,並逐步向“超人化”邁進。美國媒介理論家保羅·萊文森提出的媒介演進三階段論認爲,媒介產品在技術驅動下會遵循“玩具—鏡子—藝術”的規律實現個體進化。作爲“新奇特”的媒介技術產品,人工智能虛擬主播兼具“玩具”和“鏡子”的基本屬性,通過發揮娛樂性和功能性的傳播作用形成了鮮明的特有優勢。這些優勢包括:第一,超越時空限制,實現多場景跨空間、全天候不間斷播報主持。第二,快速深度學習,實時整合生成,支持多語種、多方言、手語播報等功能,滿足受衆不同需求。第三,高效率,低失誤率,提高了新聞的時效性和播音的準確性。

人工智能發展對播音與主持藝術人才的要求

當前,人工智能技術發展迅速,虛擬主播越來越接近真人主播,甚至已經發展到真假難辨的程度,但要完成“鏡子”到“藝術”的昇華,實現“完全顛覆”,尚需時日。面對人工智能虛擬主播的挑戰,新形勢下的播音與主持藝術人才要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揚長避短,同時擁抱新技術,做到人機互補、人機協同,如此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適應新興媒體環境。

揚長避短,提升核心競爭力。有聲語言藝術具有信息共享、認知共識、愉悅共鳴三大功能。目前人工智能虛擬主播能做到信息共享的初級層次,卻因爲缺乏獨立意識和共情能力,無法達到認知共識和愉悅共鳴的高度,這也成爲真人主播得天獨厚的核心優勢。爲此,播音與主持藝術人才面對挑戰不必自亂陣腳,而應該揚長避短,“與人工智能同行”,不斷提升自我的核心競爭力,提高藝術語言創造力,增強隨機應變能力和共情能力。在此基礎上,不斷形成獨特的播音風格,更好地服務人民羣衆、傳播中國聲音。

人機耦合,共享科技紅利。面對人工智能虛擬主播帶來的挑戰,播音與主持藝術人才除了提升核心競爭力外,更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擁抱新技術,實現人機耦合,共享科技紅利。人工智能本質上是工具,是爲了解放人力、提升效率而產生的,人工智能虛擬主播同樣具有工具屬性。首先,虛擬主播可以將優秀的真人主播從重複低效的工作中解放出來。從而把更多的精力投入藝術創作和新節目的研發。現階段虛擬主播在一般新聞消息、天氣預報、路況信息播報和解說配音等有稿播音領域可輕鬆應對。其次,可利用人工智能虛擬主播數據快速抓取整合的優勢,使其與真人主播共同參與節目選題、製作、播出等環節,實現人機協同、人機互補,通過數據分析精準製作推送受衆喜聞樂見的內容,並根據收視數據實時反饋受衆滿意度,及時調整節目內容。這樣一來,不僅提高了時效性,也達到了更好的傳播效果,給受衆提供了更好的視聽體驗,同時增加了用戶黏性,在此基礎上可以打造品牌,獲得更好的傳播效果。

播音與主持藝術人才培養新路徑

在智媒融合時代,真人主播與虛擬主播的“競合”將成爲傳媒領域的新常態,隨着人工智能技術日臻完善和受衆審美的不斷提升,市場對於播音員、主持人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爲此,播音與主持藝術人才培養需要在實踐中不斷與時俱進,爲培養適合傳媒新業態的應用型、複合型、創新型傳媒人才拓展新路徑。

優化人才培養目標,培育複合型播音人才。高校是人才培養的搖籃,承擔着爲社會輸送人才的職責。高校在制定培養目標時,要充分考慮自身優勢和區域特色,找準定位,實現差異化特色化辦學。在制定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培養目標時,應突出培養學生的有聲語言藝術創作能力、口語傳播能力,強化人文素養,注重實踐能力,鍛鍊人機協作能力,培育複合型、應用型、創新型傳媒人才,從而更好地服務人民羣衆,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

優化課程設置,促進學科融合。課程體系是高校人才培養的主要載體,是教育理念和人才培養目標的直接呈現。一方面,優秀的播音員與主持人應該是“雜家”。這與其工作性質息息相關,播音員、主持人往往要接觸不同行業領域,需要積累大量的知識和信息。另一方面,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本就是一門交叉型學科,發展之初借鑑了曲藝、聲樂和表演等學科成果,同時與廣播電視新聞學、傳播學、文學、藝術學和心理學等學科聯繫緊密。所以,不論從職業要求還是學科特點的角度,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都需要在課程設置上體現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特點,以增強人才培養的深度和廣度。與此同時,還應增加實踐類課程,提升學生的藝術語言創作力和即興口語表達力,強化學生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

校企良性互動,產教融合升級。人工智能技術爲播音與主持藝術人才培養提供了新思路,傳媒產業正走向資源共享的時代,播音與主持藝術人才培養也需順勢而爲。播音與主持藝術人才培養必須走校企合作、產教深度融合之路,高校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打開校門”辦學,與廣播電視臺、新媒體機構、有聲錄製平臺、電商平臺和直播平臺等企事業單位進行合作辦學,通過具體項目教學、“訂單式”人才培養等,解決辦學條件不足和優質師資匱乏問題,真正鍛鍊學生的實踐能力,既有效解決產教脫節問題,又解決學生就業困境,實現多贏。

創建人工智能虛擬演播實驗室,實現人機協同新場景。高校人才培養應緊跟時代技術的發展,強化軟件和硬件建設,讓教學在真實工作場景中進行,與用人企業保持“技術同步”。人工智能虛擬演播實驗室的建設,是提高教學互動和增強教學效果的重要支撐,能夠爲學生提供一個高度仿真的學習和訓練環境,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實踐能力,還可以促進該領域教育模式的革新。在實際應用中,要注意保持技術的更新換代與實際教學需求的緊密結合,確保技術應用切實起到提高教學效率和學習體驗的作用。

與時俱進的人才培養模式有助於培養與市場需求相契合的播音與主持藝術人才,“技藝雙修”才能滿足未來媒體行業對人才的複合型需求。人工智能技術與傳統的播音與主持藝術教學相結合,推動傳統教育模式創新,將促進理論研究和實踐應用的突破,爲人工智能時代的人才培養提供借鑑。

(作者單位系廊坊師範學院,本文系河北省文化藝術科學規劃和旅遊研究項目青年項目[HB23-QN013]成果)

《中國教育報》2024年07月04日第7版

作者:任傑 王彥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