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被年輕潮人追捧的美好街區,靈感都來自這裡!
時髦年輕人都在逛這樣的街區了
以森系氛圍感出圈的上生新所,最近又用一場魚燈晚會將半座上海城的潮人都吸引至此。
擠在人堆裡的凡凡,說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多人,感覺像在趕農曆新年大集。
與此同時的成都,此地Cypark剛剛迎來開業,它宛如一座白色的天空之城。
週末這裡的白色坡道上,有人帶着狗狗閒庭信步,有人騎着單車穿梭於成都天府綠道和商場之間。
越來越多的時髦年輕人正投向這些小而美的社區商業的懷抱,他們在這裡找到更個性的情感溫度。
國內這些當紅的街區商業,其實它們的源頭都在曼谷。
大家熟悉的知名旅遊城市曼谷,湄南河穿城而過,古老的寺廟遍佈,形態各異的高樓矗立……
但凡你深入到這座城市,就會發現,這裡更有活力的是遍佈其中的商業體,他們形態各異,活力十足,設計還很超前,也是這座城市的魅力,影響整個亞洲。
近日,外灘君就去了一趟曼谷,在5天之內一口氣逛了20多個社區商業體,以下是我最愛的五家。
白色天橋變身過山車
超華麗街區
Marché Thonglor
第一站,我來到的是通羅區。這裡是曼谷最炙手可熱的國際社區,諸多影響力巨大的商業在此誕生,其中最受人矚目的就是Marché Thonglor。
走上三樓露臺,過山車軌道般的白色天橋走廊和橙色空中階梯令人過目難忘,華麗的視覺體驗讓人恍惚以爲來到了遊樂場。
Marché以更大的空間尺度和更多的景觀層次,打造出了一個令人驚歎的森林商場。
漫步於Marché Thonglor之中,周圍人流熙熙攘攘。不時偶遇的古老榕樹與菩提樹,又帶來了宛如穿梭於熱帶雨林的夢幻感。
得益於巨大的體量和半室內半戶外的建築設計,Marché將寵物友好也做到了極致。2300平的“垂直綠洲”內遍地是可愛的狗狗,甚至偶爾還會見到羊駝,堪稱是一處寵物天堂。
白色天橋帶來的不僅有吸睛的外觀,還有貼心的人文關懷。天橋坡道跨越聯接四棟截然不同的建築,可以確保自行車與輪椅在樓宇之間暢通無阻。
如果說早期的曼谷社區商業還儘量遵循着“小而美”的建設理念,而到Marché橫空出世之時,這條準則已然被顛覆。
這裡曾是名爲MarketPlace Thonglor的小型商業,僅有約5000平大小。當它盛裝改造歸來,體量已達到約60000平的規模,社區商業與購物中心的邊界儼然已被模糊。
曼谷首家社區商業
引領一代風潮
The Commons Thonglor
來到The Commons時恰好是週末的晚上,當時商場宛如一個小型音樂會現場。這裡經常會有住在周邊的藝術家和音樂家到訪,也會有相應的活動愛好者聚集於此。
2015年開業的The Commons是泰國社區商業鼻祖,它拉開了泰國商業進階的序幕。
不同於過往的盒子商業體,The Commons將建築空間完全向外打開,使你站在其中,並不能分清具體哪裡是商場的入口。
寬闊的大臺階將不同樓層無縫連接,也消弭了樓層間的天然隔閡,你可以毫不費力走入任何一個角落。
在The Commons開業之前,社區商業對於曼谷也略爲陌生。
如今開業近十年的它卻成了韓國遊客最愛的曼谷商業,當你穿梭其中,身邊全方位環繞的韓語不禁會讓你恍惚究竟身在首爾還是曼谷。
遍佈建築內部的植物帶來了滿眼綠意,消解了工業風建築產生的距離感。泰國多雨溼潤的氣候和建築良好的採光通風給了這些植物舒適的生長空間。數年過去,二者儼然已成一體。
設計在這裡並不是炫技的內容,反而儘可能在被弱化,完全服務於商業內容本身。所有的餐飲外擺區域不再只是室內的簡單延展,而是在誕生之初便是整體。
The Commons以清水混凝土、玻璃、白色不鏽鋼欄杆和綠植元素的運用顛覆了當時的商業設計套路,也引領了後來一代社區商業的風潮。
迷你版The Commons
設計感超一流
The Commons Saladaeng
當你一來到這裡Saladaeng,目光便會被這座極爲搶眼的紅色建築所吸引。巨大的“M”形屋頂和橫跨一樓到三樓的大臺階創造了一處極具設計感的公共社交空間。
"Saladaeng"泰語中意爲“紅色的亭子”,百年前這裡曾有一座紅色小火車站矗立於社區中央,項目設計也是致敬了這一段歷史。
室內商業區域採用了U形空間,食肆分佈於兩側,打拋飯、whiskey bar,曼谷本地食物與小酌之選一應俱全。
挑高十餘米的玻璃讓自然光穿過樹葉灑落室內,一旁是舒適的用餐區,即使到了飯點也不會人潮洶涌。
三五好友來到這裡,買上幾杯泰奶和小食,圍坐於環形桌椅邊,便能輕鬆打發完漫無目的的午後時光。
這裡是The Commons在Thonglor國際社區取得巨大成功之後,順理成章推出的2.0版本。
融於社區本身,而非成爲網紅打卡地,不用刻意找尋的“鬆弛感”,或許纔是社區商業的真諦。
奢華商業體
也在尋找社區感
Velaa
如今,奢華商業體也在尋找社區感,社區商業的外顯特徵也不再只有小而美。
作爲豪宅社區的商業配套,Velaa和其他商業很大的一點不同自然是更爲高端的品牌招商組合。除了來自天南海北的fine dining餐廳,商場內的本土brunch店The Coffee Academics Thailand也不容錯過喔。
爲滿足附近居民的更高要求,Velaa在建築裝飾上也是精雕細琢,通頂的大尺寸高透玻璃不禁讓人聯想到Apple Store,地面和牆面的鋪裝也拋棄了極簡風格,華麗程度堪比奢侈品購物中心。
Velaa的跨度達到了300米之長,曲折蜿蜒的建築形態如水般流動於朗雙路一側,連接整座綜合體數棟建築的同時將城市肌理編織得更爲柔和。
巨大的鋼結構木質屋頂將Velaa零散的空間連接爲一個整體,爲行人遮風避雨的同時也在其下提供了更多的社交空間。
當社區商業在國內日漸被看重,更多的豪宅也開始打造自己的獨立商業。或許Velaa代表了它們未來的發展方向。
森林中生長出的商業體
Naiipa
我最後到訪的Naiipa很特別,它在曼谷城郊。儘管位置沒有那麼核心,但它充分利用自己的優勢,營造了盎然的綠意。
Naiipa反其道行之將建築植入了綠植中,鋼結構步道環繞着整個中央庭院,又穿梭於樹木之間,同時連接兩棟建築。整個建設過程中未砍伐場地內原有樹木,最大程度保護了原始的自然環境。
人與自然共生不再只是簡單的口號,而是貫徹始終的深度理念。建築師採用鋼結構打造中央開放空間,降低污染同時也爲樹木生長留下更多空間。
建築主體通過鏡面、玻璃以及摺疊立面的運用,打造出了隱身於自然的神奇效果。
作爲藝術綜合體,Naiipa雖不似其他社區商業那般富有煙火氣,但獨特的造型和內部餐廳咖啡屋的設置依然吸引了衆多周邊居民來此放鬆身心。
結語
其實在曼谷這些天,外灘君也在思索,曼谷對旅遊業嚴重依賴,爲何社區商業發展如此發達。
同時我們能關注到,曼谷雲集了TROP、Shma Design、P49,這些充滿活力與創意的設計公司。
或許是因爲,泰國豐富的文化自然遺產和印度教斑斕的壁畫圖騰在潛移默化中給了當地人對色彩和空間的敏銳洞察力。
源源不斷的外國遊客進入則給了他們更爲國際化的視野,曼谷的文化創意產業就在這樣的碰撞交融中誕生和蓬勃發展。
作爲城市的一部分,社區商業正變得越來越公共設施化。它們除了滿足市民日常所需,也正在提供更多的公共空間。我們會在這裡放鬆、交流,喚起對城市和生活的熱情。
文、編輯:walter
部分資料來源:青年建築等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外灘TheBund
/ /
/ /
/ / /
/ / /
/ / / /
/ / /
特別企劃
外灘 X AIGLE/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