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事兒|“銀行土”生財鬧劇引多家媒體評論:別爲情緒價值交智商稅

2月25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報道揭露了多個社交平臺和電商平臺上有人將“銀行土”標榜爲具有“聚財”玄學的商品進行售賣,引發社會廣泛關注。次日,多個相關平臺已將“銀行土”的視頻及商品下架。

多家媒體日前專門針對此現象刊發評論直言,這是“財富焦慮與玄學消費的合謀,正在製造一場荒誕的狂歡”,是商家利用焦慮編織的生意經,消費者掏錢買的不是財運,而是一份昂貴的心理安慰。

《浙江日報》潮新聞刊發評論《追捧“銀行土”:當心有人缺德有人缺心眼》稱,銀行門口的土,竟然被這些博主、賣家賦予了招財的“神秘力量”。稍微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這就是一種忽悠。但是仍然有人求財心切,抱着“寧願信其有,不願信其無”的心態,買上一抔,以慰思財之情。

評論指出,不只是所謂“銀行土”,近些年來,一些光怪陸離的新迷信行爲不時冒頭。比如乘飛機時扔硬幣,祈求旅途平安。再比如一些年輕人熱衷的好運噴霧、電子木魚、野生蚊子等奇葩商品……“迷信”這門玄學改頭換面後,和高科技產品、數字經濟搭上了邊,更多了一層科幻面紗。

“有些無傷大雅的當作的自娛自樂也就罷了,但是有些在法律邊緣瘋狂試探的,必須嚴厲制止。比如往飛機上拋灑硬幣祈福的行爲,無知的迷信很可能會導致機毀人亡的嚴重後果。再比如所謂的銀行土,相關平臺該下架的下架,該封號的封號。”潮新聞評論稱。

光明網刊發評論《買“銀行土”能招財?別爲情緒價值交智商稅》,文章中指出,不管說得多麼玄乎,“銀行土”都經不起嘗試推敲。“銀行土”與普通泥土在成分上毫無區別,既不含有“財氣分子”,也不可能改變磁場。更諷刺的是,很多銀行門前根本沒有裸露土壤,商家宣稱的“深夜取土”視頻,可能是自導自演的營銷戲碼。

文章中稱,這場鬧劇背後,暗藏的風險與代價顯而易見。消費者花費數十元至數百元購買的,可能只是路邊隨手挖來的普通泥土,而商家要求購買者提供的房屋格局、大門朝向等隱私信息,卻成了數據安全的隱患。

文章認爲,破解這場“泥土換鈔票”的遊戲,需要回歸理性與常識。財富積累從來不是玄學問題,而是能力、機遇與努力的疊加。與其將希望寄託於一袋來路不明的泥土,不如投資於自我提升:學習理財知識、掌握職業技能、關注市場動態,這些纔是真正的“生財土壤”。社會也需正視年輕人的焦慮,通過完善就業支持、減輕生活成本等實際舉措,減少“玄學依賴”的生存空間。

《新京報》刊發評論《靠一捧“銀行土”發不了財》。文章直言,稍有科學常識的人都會明白,土壤本身哪來的生財屬性,這種所謂的“挖土生財”,不過是一種迷信活動:利用部分人對財富和好運的渴望,再迎合一些人的獵奇和迷信心理,進而忽悠民衆購買所謂“能帶來財運的銀行土”。

評論認爲,平臺理當責無旁貸,做好相應的把關工作。“畢竟,如果任由這種違背基本科學常識的內容傳播,無疑會助長社會上的迷信風氣,不利於形成理性、科學的社會氛圍。”

“說到底,一抔被虛假概念過度包裝的土生不了財。對此,除了商家不該遊走在法律邊緣之外,消費者也該保持理性,制定健康的理財規劃。如此,方能不被忽悠。”文章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