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三記 》

義烏換“衣”記

一組數據看如今的浙江義烏市:2023年出口額突破5000億元;彙集着26個大類210多萬種商品,關聯着3200萬名工人、210萬家企業;與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往來,吸引1.5萬名外商常駐,各類外資主體達8000多家;國際商貿城日均客流量達20萬人次……

改革開放使義烏成爲從“買賣全國”到“買賣全球”的世界超市。

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義烏考察時指出:“義烏小商品闖出了大市場、做成了大產業”。“這個地方,既不臨海也不臨邊,怎麼就變成了全世界的一個貿易中心呢?是因爲義烏人做到了‘無中生有’‘莫名其妙’。”總書記再次談起“義烏髮展經驗”。

針對義烏髮展遇到的體制機制障礙,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時曾生動形象地打過比方:小孩子成長太快,而衣服太小,“得給成長快的孩子換上一件大衣服”。

2005年,義烏國際貿易額首次超過國內貿易額。常駐義烏的外商已有8000多人,境外企業在義烏設立辦事處近600家。然而,義烏作爲一個縣級市,政府的管理權限,已經跟不上經濟社會發展速度。

改革開放大潮中,有爲政府和有效市場缺一不可。

改革勢在必行。義烏這個“成長快的孩子”開啓了“換大衣服”的進程:2006年11月,浙江省印發《關於開展擴大義烏市經濟社會管理權限改革試點工作的若干意見》,對義烏實行史無前例的擴權。2009年7月,原金華海關義烏辦事處,正式升格爲義烏海關,隸屬於杭州海關……

“換上大衣服”的義烏,不斷長高長壯:2011年到2023年,義烏的外貿進出口總額由255.04億元增長至5660.5億元,增長了20多倍。

在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中成長更快的“世界小商品之都”,持續上演換“衣”記。

裁量新“衣”,義烏審時度勢,着眼的是拓展國內國際市場、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

“以前我是‘坐商’,坐等外商上門做生意;現在要上網當‘電商’、走出去當‘行商’。”來義烏打拼20多年的張吉英,將傘賣到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張吉英說,現在與父親當年教她的“種田不離田頭,看店不離櫃檯”不一樣了。去年她跟隨義烏的“品牌出海”計劃,赴日本、迪拜等地參展,今年5月去摩洛哥參加經貿對接會。

在義烏做生意的多是中小微企業,單個企業出海的風險相對較大,更適合抱團出海。爲更好融入服務新發展格局,2023年,義烏實施“品牌出海”行動,組織境外經貿團28個,招引全球採購商超100萬人次。如今的義烏國際商貿城,70%以上商戶兼營線上線下生意。2023年,義烏直播帶貨68.3萬場,平均一天直播1871場。

定製新“衣”,義烏精準施策,錨定市場功能和政府行爲的最佳結合點。

6月15日,滿載110個標準櫃貨物的中歐班列,從義烏西站鳴笛啓程,奔赴德國杜伊斯堡。這標誌着長三角地區首趟境內外全程時刻表中歐班列順利開行,全程用時由原來的19天縮短到13天,運輸時效和市場競爭力大幅提升。

“過去義烏商品出口,一般先陸路轉關,到上海、寧波等港口後再走海運,不僅繞路,而且各國間的通關手續也比較繁瑣。”義新歐貿易服務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葉秋然說,“用一趟火車把貨物從義烏送到歐洲,這是來自市場的強烈需求,但現實難度極大。”

改革,由問題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得到深化。2013年秋天,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新的發展勢能澎湃奔涌。2014年11月,首趟“義新歐”中歐班列從義烏駛往西班牙首都馬德里,迄今已累計開行超7400列。義烏國際商貿城商戶劉軍明說,過去由於沒有直接的出口通道和出海口,與中亞國家少有業務往來,現在中亞五國已成爲他的主要客戶集聚地。

趕製新“衣”,義烏挺立潮頭,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促創新。

7月2日,一排排新能源汽車整齊停放在義烏港機動車登記服務站。隨後,義烏港工作人員把新能源汽車開進了集裝箱。“這一次我們提供的海事前移服務,讓原本需要在寧波港完成的新能源汽車裝箱、海事查驗等流程,提前至義烏港。”海事執法人員陳磊說。

這背後在於以開放促改革創新。義烏與貨物吞吐量世界第一的寧波舟山港連接起來,成爲寧波舟山港的“第六港區”,實現海鐵聯運班列出口集裝箱“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不靠江、不臨海、不沿邊的浙中內陸縣,形成了“陸、海、空、鐵、郵”立體式開放新格局,讓“買全球、賣全球”變得觸手可及。

看點還在於,以小商品聞名於世的義烏國際商貿城,如今有了大商品——全國首個新能源產品市場已於去年投用。從太陽能照明燈到新能源汽車,這裡幾乎可以買到市面上所有的新能源產品,彰顯着中國“新三樣”的勃勃生機。

這背後還在於以開放促發展。義烏依託四通八達的物流網絡,從零起步打造光伏光電產業。2023年,這一產業產值超過800億元,成爲義烏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縮影。義烏,正在穿上最新潮的“衣服”。

一次次換新“衣”的過程,是一次次“無中生有”、創新創造的過程,也是一次次集聚各種生產要素的過程。

“羣衆推着政府走,政府領着百姓跑”。讓“雞毛飛上天”的義烏,一次次“無中生有”、有中生新,漸至小商品無所不有。

義烏人感慨:義烏髮展看似“莫名”,其實有“其妙”——“妙”在充分尊重羣衆首創精神,打“市場牌”、吃“改革飯”、走“開放路”,市場和政府各就其位、各展其長,“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協同發力。

新時代新徵程,義烏正在書寫“小商品大市場,不斷再造新的輝煌”時代新篇。

溫州創業記

在浙江溫州市,“過去創業就是創新,如今創新才能創業”成爲幹部羣衆的共識,科技創新爲新時代溫州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自動尋眼、自動對焦,檢測雙眼只需22秒……走進位於溫州的中國眼谷產品展示中心,“校園近視智慧篩查設備”讓人眼前一亮。由浙江清大視光科技有限公司研製的這一設備,已爲溫州110萬名中小學生做過近視普查並建檔。目前,清大視光的市場估值已超過10億元。

作爲溫州市培育新質生產力的專業孵化平臺,包括眼谷在內的“一港五穀”競相發展:中國數安港,集聚重點數據企業356家,實現數據資產入表;國際雲軟件谷,聚焦工業互聯網、雲計算與大數據和“人工智能+”領域;基因藥谷,落地大分子藥物與規模化製備全國重點實驗室;溫州新光谷,掛牌運行浙江省激光智能裝備技術創新中心;智能谷全面啓動建設……

2019年10月,習近平主席向在溫州召開的2019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致賀信,強調“讓更多青年科技人才施展抱負、成就夢想,以科技創新引領經濟社會發展,共創人類發展的美好未來”。

關懷始終如一。2002年底,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溫州調研時指出,“溫州這個金字招牌,是創新的結果,並以創新爲最大內涵”“希望溫州把這部創新史繼續寫下去”。

不忘來時路,續寫創新史。這些年,溫州孜孜以求,持續推動以科技創新爲核心的全面創新,着力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今年上半年,溫州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298億元,同比增長6.2%。

“有中出新”集聚教育科技人才,做大創新平臺

眼谷爲何出現在溫州?溫州醫科大學眼視光醫學部主任、中國眼谷首席科學家呂帆教授介紹,溫州醫科大學的前身溫州醫學院,是國內最早開展視光學研究的高校之一,也是國家標準《標準對數視力表》的主要起草單位。

兒童青少年的近視防控,是每一個家庭的關切;老齡化社會,退行性病變如黃斑變性、青光眼等疾病逐年增加……眼健康問題廣受關注,眼健康產業前景廣闊。2020年6月,作爲新型研發機構和孵化平臺的溫州中國眼谷開園,佈局眼視光裝備、眼用材料、眼科藥物、智慧醫療等產業,累計註冊科技型企業240餘家。

教育、科技、人才齊聚,中國眼谷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是新時代做大創新平臺的生動寫照。2022年4月,溫州啓動大孵化器集羣建設以來,孵化空間從80多萬平方米增至620多萬平方米,建設市級以上孵化載體161個,引育創新型項目8000多個、青年創新人才5.5萬餘人,爲在孵企業提供投融資支持6.7億元。

“創業創新都需要膽識,過去創業主要靠‘膽’,如今創新主要靠‘識’。”溫州市副市長王振勇說。

將敢爲人先、特別能創業創新的基因融入血脈,溫州擅長“無中生有”。儘管三面環山,但溫州以“向東是大海”的氣魄,深挖“數學家之鄉”的科學底蘊,自2019年起,連續5年舉辦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招才引智,厚植科技創新土壤,推動726個科創平臺和項目落地。

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做強創新主體

靠吃改革飯、走開放路、打創業牌發展起來的溫州,平均每9個人就有1人經商辦企業,175萬人在全國各地經商創業,還有近70萬人分佈在世界131個國家和地區。走遍千山萬水,說盡千言萬語,想盡千方百計,吃盡千辛萬苦——“四千”精神打底,如今溫州民營經濟比重已達5個“90%”:企業數量佔比、對地區生產總值的貢獻率、工業增加值佔比、從業人員佔比、稅收收入佔比均超過90%。

公司總部設於溫州的麥田能源,專注光伏逆變器及儲能系統研發、產銷,創立至今僅4年多,累計研發投入已達3.7億元。其負責人朱京成介紹,公司充分發揮創新主體作用,以技術創新作爲核心競爭力,共研製86項專利技術,成爲引領海外戶用儲能市場的企業。

做強創新主體,溫州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麥田能源是個縮影。以前的溫州,家庭工廠遍地開花,住房就是廠房,家人就是工人,現已迭代爲“樓上樓下創新創業綜合體”。如今的溫州,不僅有升級版的“正泰德力西、皮鞋眼鏡打火機”,低壓電器佔全國市場份額超60%,還有“核風光水蓄氫儲”——2023年新能源產業對規上工業增加值貢獻率達24.8%,爲溫州主導產業之首。

“早在2003年,正泰集團就積極響應浙江省委‘主動接軌上海,參與長江三角洲地區合作與發展’的部署,佈局上海,建立高壓輸配電設備及高端裝備研發製造基地,後來陸續在嘉興建立‘光伏製造+互聯網’透明工廠等。”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說,隨着G60科創走廊建設深入推進,正泰在長三角的佈局全面鋪開。

從一家起步時只有8人的小開關廠,正泰集團逐步發展爲帶動上下游產業鏈50萬人就業的工業電器龍頭企業、新能源領軍企業。南存輝感慨:“時代賦予了正泰成長的土壤和力量,正泰緊跟時代發展節拍,在機遇與變革中不斷創新。”

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做優創新生態

作爲地處長三角最南端的區域中心城市,溫州儘管“地利”優勢不明顯,但抓住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這一機遇,鉚足勁做優創新生態:搶抓“天時”——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匯聚“人和”——探索經濟區和行政區適度分離,在上海嘉定區、松江區設立兩個科創“飛地”。

“入駐嘉定科創‘飛地’後,吸引5位專家加盟,一批高級工程師來溫州工作,研發新產品40多款。”來自溫州永嘉縣的紐頓流體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孫娒介紹,公司產值3年內從不到1億元躍升至近3億元,去年入選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築巢引鳳,協同創新,兩個科創“飛地”吸引40多家溫州企業入駐設立研發中心,拓展“技術研發在上海,產業轉化在溫州”模式。如今,溫州1/3的規上企業在長三角建立研發機構。這背後,是溫州創新生態在持續優化:連續3年以“新年第一會”聚焦人才和科技創新,每年新增各類人才超20萬人。

前不久,爲推動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等關鍵鏈條緊密銜接,溫州選聘356位來自高校院所的“科技副總”到企業幫扶,其中80餘人來自長三角。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杭溫高鐵通車在即,日益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的溫州,屆時1個小時到杭州、2個小時到上海,必將迎來更多創新資源奔涌。

杭州融合記

核心閱讀

近年來,浙江杭州加速創新鏈與產業鏈融合,完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制,相繼建立30個概念驗證中心,助力科技成果轉化落地。完善培育機制,暢通申請渠道,提供全程服務……一系列創新舉措有效幫助科技成果轉化走穩第一步,科技企業創新活力不斷增強。

科技成果轉化是科技創新的重要一環,概念驗證則是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一環。近年來,浙江省杭州市聚力完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制,相繼建立30個概念驗證中心,加速創新鏈與產業鏈融合,實現“從0到1”的科技成果轉化。

要轉化,得先驗證。概念驗證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僅靠企業自己往往實力不足,概念驗證中心的出現爲解決這一難題提供了新選擇,能夠有效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概念驗證中心如何助力企業走穩科技成果轉化的第一步?記者進行了走訪。

從院校主導到市場參與,完善培育機制

2022年2月,杭州市提出加快構築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首選地;同年11月,又圍繞五大產業生態圈,啓動建設15家概念驗證中心。

爲什麼要建設概念驗證中心?

杭州市科學技術局高新技術發展與產業化處處長陳希楊介紹,概念驗證中心建設是構築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首選地的重要環節。

“在調研學習國內外一些經驗做法後,我們制定出臺了《杭州市概念驗證中心建設工作指引(試行)》,一邊探索,一邊推進全市概念驗證中心建設。”陳希楊說,“我們按照‘定向組織+公開徵集’的方式選育,先後收到近百家機構想要申報創建概念驗證中心的需求。”

如何從大量的申報中篩選、甄別合適的培育對象?

“首先對照工作指引中的認定條件進行篩選,同時,團隊能力及機構自身科研實力也是我們比較看重的。”陳希楊介紹,篩選出基礎條件較強的機構後,再組織評審會開展現場路演,對這些機構進行遴選。“概念驗證中心是圍繞杭州的主導產業來建的,這在遴選過程中也會作爲考量指標之一。”

據瞭解,在首批杭州市概念驗證中心中,有掌握着豐富科研資源的院校鏈條型概念驗證中心,也有擁有成熟市場經驗的大企業垂直型概念驗證中心。

在杭州,概念驗證中心採用“先創建、後認定”的方式進行培育和建設;在服務模式和收益方面,各驗證中心結合自身基礎進行探索。“我們對培育型概念驗證中心予以50萬元補貼,成熟認定後,會根據服務績效給予最高500萬元資助。”陳希楊介紹,“今年我們將通過綜合評價,選出幾家在培育期已發展成熟的創建單位,進行正式掛牌。反之,做得不好的則會面臨淘汰。”

從概念驗證到產品落地,暢通申請渠道

“我們從事的人工智能建造是一個交叉領域,將建築學和人工智能這兩個學科融合成適配市場需求的領域,難度不小。”墨力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李天翔介紹,作爲一家專注人工智能和數字建造領域的科技企業,企業的順利發展離不開概念驗證中心的幫助。

大學畢業後,李天翔和團隊研發出一套智能建造工業互聯網操作系統,想要實現落地轉化卻困難重重。“如何驗證市場前景、評估產業化潛力等,都是亟須解決的問題。”李天翔說。

2023年1月,李天翔的操作系統經推薦,進入浙江大學計算機創新技術研究院的杭州市大數據智能概念驗證中心項目庫。“中心的公共技術服務平臺、人工智能普適化平臺等,幫助我們驗證操作系統的可行性,並圍繞產品體系給予研發支撐。”李天翔說,兩個月後,項目得到初步驗證,公司順勢成立。

除了推薦渠道,杭州市大數據智能概念驗證中心還通過發佈入庫項目徵集公告,招引了一批優質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應用類創業項目。“概念驗證中心收到申請後,會組織評審會,邀請學術、產業、投資界等領域專家,結合中心資源,評估項目技術價值和商業化前景。項目正式入庫後,我們將圍繞團隊發展需求,安排相關專家進行多維度輔導,加速驗證過程,推動項目儘快轉化落地。”大數據智能概念驗證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

“我們入駐研究院的國家級孵化器後,享受房租減免政策,並在概念驗證中心專業服務團隊的指導下成功申報了激勵項目,獲得蕭山區創業啓動資金等扶持。”李天翔告訴記者,概念驗證中心爲企業提供了政策、人才等方面支持,減輕了企業在初創期的資金壓力。

“從概念孵化到企業化運營階段,大數據智能概念驗證中心給我們提供了清晰的發展思路。”李天翔說,企業運營後,概念驗證中心還針對企業架構提供了相關諮詢服務,並幫忙對接資源,“整個服務流程很完整,讓我們少走了很多彎路,目前公司已有數百萬元的訂單落地。”

從科研人才到專業團隊,提供全程服務

“經過中心評估,你們這款綿柔保溼紙巾的技術概念,達不到同類進口產品水平。想解決就要繼續進行技術攻關,建立產品標準體系,再考慮轉化。”

前不久,某紙巾生產企業聯繫到杭州市杭化生物基新材料概念驗證中心。“信心滿滿地找來,沒想到還是跟市場熱銷產品存在差距,給我們澆了盆清醒的冷水。”企業負責人說。

對此,杭州市化工研究院院長、杭州市杭化生物基新材料概念驗證中心主任姚獻平直言不諱:“概念驗證的目的在於揭示科研成果是否具備轉化潛力,我們的科學判斷很重要,必須對前來驗證的企業負責。”

在姚獻平看來,科技成果轉化流程是個閉環。在驗證過程中,首先要對整個轉化鏈條進行識別,幫助項目團隊找出缺鏈、弱鏈部分,再有針對性地進行填補、強化,把第一步走穩。

“科技成果轉化是系統工程,項目立項是否以市場需求爲導向、產品生產工藝是否完善,以及項目團隊是否專注於發表高質量論文而忽略轉化條件等,我們要對這些關鍵步驟嚴格把關。”姚獻平說,像這家紙巾生產企業,就是看中了市場而忽略了技術攻關,“將其吸納入中心後,我們會先幫助企業攻克技術難題,再指導成果轉化。”

在這個過程中,概念驗證中心除了在技術研發、中試驗證、應用推廣、指標檢測等方面提供相應支持,還會成立指導小組,從技術、工程化、資金等方面同步進行指導。

李天翔對這一點深有感觸。“剛入駐不久,杭州市大數據智能概念驗證中心就爲我們組織了一次媒體訪談,讓我們詳細介紹了公司特色、未來前景等,讓市場更全面地瞭解我們。”李天翔說。

“目前我們概念驗證服務專業化人才隊伍中的專職服務人員不少於5人。此外,還建立了由院士領銜,包括學術界、產業界、投資界等專家組成的概念驗證服務顧問專家團隊,總人數超過20人。”姚獻平說。

“概念驗證體系緊密鏈接先進技術、孵化體系、產業應用,有助於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發展,將有力支撐杭州全產業鏈發展。”杭州市副市長胥偉華介紹,下一步,杭州將整合創新資源、加大要素匹配支持,加快構建集項目、人才、資本、場景、平臺、企業於一體的生態體系,吸引更多創新技術(項目)來杭驗證,就地交易、就地轉化、就地應用,助力科技成果轉化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