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學學生“有愛的”無障礙公益社團:讓“有愛”助力“無礙”

原標題:

浙江大學學生“有愛的”無障礙公益社團:讓“有愛”助力“無礙”

實習生 孔文軒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範雪

“我們希望大家能夠在這裡‘爲愛發電’,爲無障礙發展做些實事,助力人人平等、共享有愛。”浙江大學學生“有愛的”無障礙公益社團創始人之一、浙江大學2024屆建築學專業畢業生陳子宜說。

在“有愛的”無障礙公益社團裡,每一位成員在加入前都會被提問:“你爲什麼想加入無障礙公益社團?”這個問題的答案往往不是一紙榮譽或一場體驗,而是源自每個人內心深處的故事與情懷。

陳子宜與無障礙理念的結緣,源於杭州市籌辦亞運會、亞殘運會,那時,無障礙設施的改造正是城市建設的重要任務。“2020年年初,我們的專業老師在年級羣裡發了一則招募通知,希望對‘無障礙’感興趣的同學參與一些調研和設計。在城市無障礙化的進程中,建築的無障礙設計很重要,當時,作爲建築學專業新生的我,認爲這是很好的實踐機會”。

在調研中,陳子宜對“無障礙”有了更深的認識。“我們能不能爲‘無障礙’做更多事情呢?”2020年年底,基於這個調研小分隊,陳子宜和建築學專業的其他幾名同學,在浙江大學建築工程學院和浙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無障礙研究所陸激、馮餘萍等老師的指導下,開始着手創辦“有愛的”無障礙公益社團。

“有愛的”無障礙公益社團成立初期,便以無障礙環境調研爲重點,社團成員在指導老師的帶領下學習無障礙規範,深入杭州市的街道和公共設施,展開實地環境調研。

隨着調研經驗的積累,陳子宜和社團成員將目光投向了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的無障礙設施。“我們在食堂坡道、圖書館入口及教學樓無障礙衛生間等,進行逐一測繪和考察,把改造清單、實施建議都羅列出來。”最後,他們與浙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的導師合作,將改造方案落地實施。

“通過這些實踐,讓我意識到,無障礙設計不僅僅是建築學的知識應用,更是用自己的專業溫暖世界的方式。”陳子宜說。

與陳子宜不同,浙江大學2020級建築學專業本科生陳思初次接觸無障礙概念,是源於一位家中長輩有礙的生活,“我的外公因患有青光眼,現在幾近失明,曾經熱愛鄉野田園生活的他,現在無法像其他老人一樣外出遛彎、呼吸新鮮空氣,甚至居家都存在很多不便。”親歷疾病爲家人生活帶來的不便,讓陳思開始關注無障礙領域,當得知“有愛的”無障礙公益社團在招募新成員時,她便毫不猶豫地加入,希望能夠和大家一起探討如何共建無障礙社會。

隨着社團的逐年發展,成員們從最初專注於無障礙設施的調研與改造,轉向關注無障礙理念的傳播與社會融合。“我們發現,即使一些城市的無障礙環境建設已經相對完善,但仍有一些殘障人士不願意走出家門。這說明,在理念傳播和社會氛圍上,我們還有努力的空間。”在陳思看來,完善無障礙設施固然重要,如何讓這些設施真正被需要的人使用纔是更大的挑戰。

因此,陳思在擔任社長期間,和大家共同商討並組織策劃了“殘健共融”趣味運動會、“有愛的”融合之旅等校園活動。在“殘健共融”趣味運動會上,社團成員針對不同殘障類型設置了一些創新項目,如聽音投球、輪椅競速等,覆蓋視障、肢體障礙等多種人羣的參與需求。“在聽音投球遊戲中,一位視障同學,僅憑聽覺,兩次就準確判斷了投籃位置,比很多健全者表現得更出色。”陳思回憶,“那一刻,我意識到,‘殘健共融’的意義就在於,那些所謂的‘殘缺’不再被過度關注,所有人都能夠平等競爭、團結協作。”在“有愛的”融合之旅活動中,社團成員帶領殘障朋友走進校園,分享彼此的生命故事,在知識普及和互動體驗中,探索殘障人士多元化發展的可能,也讓更多人理解“無障礙”的廣泛意義。“我們的初衷是希望不再以‘志願者’和‘被幫助者’的單向關係展開活動,而是大家平等參與,共同體驗。希望通過體育項目讓健全人士與殘障羣體實現真正的互動,讓殘障人士願意‘走出來’。”

繆伊寧是浙江大學2022級傳播學專業本科生,也是“有愛的”無障礙公益社團中非建築學專業成員之一,“無障礙不僅是爲殘障人士提供便利,更是社會公平的一部分”。她希望用傳播學的思維方式,爲“無障礙”注入新活力。現在,繆伊寧和社團成員正在探索精神療愈領域,舉辦藝術療愈活動,爲殘障人士提供情感關懷,讓無障礙建設的精神層面得到更多普及與關注。“無障礙不僅是物理空間的改善,更是對心靈的關懷。”繆伊寧說。

和繆伊寧一樣,邵雨贊也是非建築學專業的學生,作爲臨牀醫學專業學生,參與社團活動,也爲她的專業學習提供了靈感。“無障礙理念不僅要面向終身殘障人士,還應考慮到暫時受限的人羣,如術後康復者或慢性病患者等。”

“有愛的”無障礙公益社團發展至今,一直秉承着傳承下來的信念——“無障礙不是助殘,而是共創”,這種理念吸引了更多專業的學生加入社團。“比如心理學專業的學生幫助我們關注心靈療愈,傳播學專業的學生則擅長策劃和推廣活動,而軟件工程專業的學生可以參與App開發。”陳思認爲,多學科融合豐富了社團的活動形式,把每個人的專長彙集起來,既能保障方案的科學性,又能讓公益實踐更貼近生活。

社團成員自發合作,開發了一套智能化的無障礙環境排查系統。“用戶只需拍照上傳,系統就能自動識別無障礙設施的問題,生成改造清單並標註在地圖上。藉助這套系統,相關部門不僅能在地圖上直觀查看問題點,還能迅速安排改造工作。”陳子宜說。

“我們希望通過每一個微小的改變,讓每個人都能在社會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陳思說。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