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省的大學實力,被嚴重低估了!

這裡被譽爲“共和國長子”:中國第一輛蒸汽機車、第一架噴氣式飛機、第一艘萬噸輪船、第一個現代化原油輸出港……無數個第一在這裡誕生;

這裡是抗日戰爭的起點、抗美援朝的出征地,戰鬥不息的精神,激勵着中華民族砥礪前行;

中國第一所航空母艦以這裡命名,十餘年馳騁大洋,航跡越走越遠;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三次考察這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這裡,便是,遼寧——一塊紅色沃土,一片挺起共和國工業脊樑的土地。

在這片廣袤的大地上,高等教育同樣展現出強勁的實力,一所所高校相繼建立,擎起禦侮興邦、中華崛起的大旗。

上世紀90年代,雖然曾經立在潮頭的遼寧失去了往日的輝煌,但其多年沉澱的高校實力依然不俗,不論是高等教育規模,還是“雙一流”高校數量,都名列全國前茅。

遼老大,一個被嚴重低估的高等教育大省,需要我們重新認識。

遼寧省內高校衆多,其中很多都有着深厚的歷史積澱和光輝的校史。在不同歷史時期,始終與祖國同向同行、與遼寧老工業基地血脈相依,爲“共和國工業奠基地”提供了強大的人才支持與技術支撐。

1923年,直接以“東北”爲名的東北大學,創辦於國家危難之際,是遼寧及東三省歷史最悠久的高校之一。建校初期,購地建樓、校辦工廠,堪稱當時全國各高校中的佼佼者;第三任校長著名愛國將領張學良,慨捐家資、銳意改革;樑思成、林徽因、張伯苓、章士釗等國內外知名學者紛至沓來。據記載,1928年東北大學的教授數量名列全國第四,1929年更躍居第三;1929年的“歲入經費”與在校學生人數均爲全國第五;1930年的“設備總價值”則位居全國第八。短短几年,東北大學便成爲名副其實的最高學府。抗日戰爭時期,東大人在流亡路上始終衝在第一線。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對冶金人才的需求賦予了東北大學新的責任和使命,這裡迅速成爲新中國專門培養冶金科技人才的第一所高等學府,被譽爲“共和國冶金人才的搖籃”。

新中國建設初期,祖國的工業化進程在遼寧省起步,圍繞國家工業基地佈局,大力加強高等教育建設。在這時期,當時八大工學院之一的大連工學院(現大連理工大學)、素有“航海家的搖籃”之稱的大連海運學院(現大連海事大學)等一批知名高校紛紛成立。

1978年,國務院下達《關於恢復和辦好全國重點高等學校的報告》,首批88所全國重點高等院校中,遼寧省有大連工學院、東北工學院(現東北大學)、大連海運學院、阜新煤礦學院(現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入選;1979年,瀋陽農學院(現瀋陽農業大學)經國務院批准爲全國重點高等院校。

但改革開放以來,資源的枯竭,國企沉重的歷史包袱,使得遼寧省一時間難以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經濟重心南移,大量人口南遷,遼寧省漸漸失去了往日的輝煌。高等教育發展同樣面臨巨大困難,出現了辦學水平和綜合實力下降的現象,一大批原本在行業系統乃至全國有重要影響的高校,或已消失,或已輝煌不再。

2004年8月,自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提出“振興東北”的戰略起,國家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和舉措扶持東北振興。

“做強優勢學科,不斷推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爲推動東北全面振興、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貢獻”。在東北大學建校100週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給東北大學全體師生回信,字裡行間中蘊藏着高校助力遼寧振興的無窮力量。

遼寧省自身也尤爲注重發揮遼寧高校積蓄已久的實力,把重塑高等教育輝煌放在首要位置,全面加強“雙一流”建設、加快高端人才集聚。

如今,遼寧省的高教實力遠遠超出許多人的想象。114所的普通高校規模佔東北地區總數的44%;擁有2所985高校,爲東三省最多;“雙一流”高校4所,在全國範圍內處於中上游水平。2023年兩院院士增選,遼寧新增6位院士,省內兩院院士已達61人,居東北首位,其中高校共有兩院院士29人,展示出遼寧省強勁的高教實力和科教資源!

作爲中國共產黨在新中國成立前夕,面向新中國工業體系親手創辦的第一所新型正規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在新時期勇擔科技創新主力軍的重任,新中國科技史上的諸多“第一”都凝聚着大工人的智慧與汗水:C919大飛機、“蛟龍號”深潛器、長征5號運載火箭、“天問一號”火星車、港珠澳大橋、“華龍一號”核電機組、智能化工染料、高性能工程塑料等。在國之重器、大國工程和民生保障領域,大工持續貢獻力量。2016-2020年,大連理工大學共獲得國家科技“三大獎”17項。2019年和2020年連續兩年每年獲得國家科技獎4項,分別排名全國第7位、第5位。大工人始終將科研事業與推動科技進步,服務國家發展緊緊相連。

東北大學作爲遼寧高等教育的領跑者之一,堅持科技報國,“雙一流”建設以來,東北大學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勵12項,尤其最近兩屆獲獎數量分別位列全國高校第11位、第12位;同時根植遼瀋大地,聚焦遼寧全面振興新突破,將學校發展與遼寧振興目標任務精準對接,將學科建設與遼寧產業發展佈局有效銜接,將科研創新和成果轉化效能與遼寧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深度融合,進一步發揮學校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優勢特色,更好助力遼寧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十四五”以來,東北大學與東北地區各類企業簽訂技術合同1261項,與遼寧科技型企業共建產學研聯盟59個,科技成果本地轉化率超過50%;與600餘家在遼企業深入合作,實現技術合同交易額約6億元。立足遼瀋、輻射東北、面向全國、放眼世界,東北大學在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和遼寧振興發展上展現出更大擔當和作爲。

大連海事大學是交通運輸部所屬的唯一一所高校,是海事領域唯一的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海事人才培養規模居世界首位,其肩負着遼寧海洋經濟強省和交通強國建設重任。“雙一流”建設以來,大連海事大學堅持“特色求發展、質量求生存”的專業建設思想,從“海事產業鏈”全過程謀劃專業佈局,建立了較爲健全、協調發展的海事與海洋特色專業框架。並與國內近百家單位簽訂了合作協議,推進科技成果轉化,航海模擬器國內市場佔有率達80%。2023年學校智能研究與實訓兩用船順利下水;獲批水路交通領域唯一的全國重點實驗室;承擔國家重大科研任務再創新高。

遼寧大學擁有東北地區高校經濟學科唯一的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應用經濟學。學校堅持發揮自身優勢,培養了大量創新創業人才,併爲遼寧省的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通過加強與企業的合作,積極打造校地合作新模式,面向遼寧14市1區,成立14個高水平城市研究院。2023年,遼寧大學繼續積極爲經濟社會發展建言獻策,127篇諮政建議類成果獲副省級以上領導批示及採納,其中,25篇獲國家級領導批示及採納。

除了“雙一流”高校外,遼寧省還有不少具備較強辦學實力水平的特色高校。如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瀋陽藥科大學的藥學,東北財經大學的應用經濟學、工商管理、統計學都獲評A類。

在醫學方面,還有如作爲遼寧省、國家衛健委、教育部三方共建高校的中國醫科大學,學校建校至今培育了一大批國家衛生管理的領導幹部和醫學界的著名專家學者,被譽爲“紅色醫生的搖籃”。在農業方面,瀋陽農業大學爲遼寧省唯一一所農業本科院校。學校依託自身優勢資源構建了特色產業發展技術需求+創新研究平臺+服務推廣團隊+核心示範基地+科技推廣普及“五位一體”的服務“三農”新模式。

此外,還有“兵工七子”之一的瀋陽理工大學,素有煤炭行業“黃埔軍校”美譽的遼寧工程技術大學,老牌藝術強校的魯迅美術學院,新中國第一所石油工業學校遼寧石油化工大學,以及享有“城中大學”美譽的瀋陽大學。這些高校各具特色,成爲助力東北經濟轉型、走出經濟困境的堅實力量。

“中國如雄雞,東北如雞頭,遼寧如咽喉”,一直以來,遼寧都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戰略地位,是中國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中國現代史的重要見證者與參與者。

隨着“振興東北”的號角聲吹響,期待遼寧高等教育會獲得更加旺盛的生機與活力,在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強校新徵程上繼往開來、篤行致遠,奮力開創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