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農技二傳手,果農喜歡(人物故事・聚焦鄉村創業)
核心閱讀
從報道農業技術,到指導農業生產,楊良傑將農業技術帶回了家鄉,並通過互聯網傳遞給更多果農。他致力於技術推廣,由一名活躍在田間地頭的技術“講師”,變成了集成信息服務、果品銷售和品種研發的“新型果農”,帶動當地果業共同升級。
創業心得
想走捷徑、掙快錢的人,是幹不好農業的。創業前期,規模一定要控制適度,算好精細賬,不要因爲成本相對較低,就頭腦發熱、盲目擴大。同時,現在對新型職業農民的要求不只是懂技術,還要會運用現代管理手段,懂市場營銷方法,做好機械化、智能化、數字化。
――楊良傑
中午時分,晉南大地正被烈日蒸烤。中條山下的山西運城鹽湖區西張耿村,蟬鳴聲不時從村旁成片的果林傳出。乾淨筆直的水泥路上半天不見一個人影,只有專程跑來的楊良傑,頭戴一頂草帽,鑽進了桃林。
“這是我的心血,不操心不行!”山西中農樂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楊良傑笑笑,摘下草帽當扇子。這片矮化桃林長得並不高,卻棵棵“體態優美”,“從選育到管護,全是按照示範園區高標準打造。”楊良傑身後,枝上果實已經泛紅,他看着果樹,像是看着自己的孩子。
傳授新農技,用減密度來增產量
一棵棵果樹密密麻麻,產量卻不見增。果農疑惑:“蹊蹺了,產量還不如頭兩年,書上不是說七八年後就是盛果期嗎?”
2004年,楊良傑回運城時,看到成片的果園,其間場景和果農的困惑讓他至今難忘。
這情況在當時太普遍。“一畝蘋果園從種植55株,到83株,再到110株,果農以爲種得越多就產得越多,卻因爲栽植密度過大導致了果園密閉問題。”憑多年的知識積累,以及在北京果樹示範基地裡的見識,楊良傑找到了原因所在。
那時,楊良傑在北京的一家報社已經工作了好些年。他負責農業技術版,接觸到的都是相對前沿和實用的果業技術。“下去採訪看得多,學得也不少!”楊良傑把自己培養成了“技術員”,用他自己的話說,“閉着眼睛都能把一些果樹的好幾種樹形畫出來。”
原因找到了,但怎麼給果農講明白這個道理呢?
楊良傑從沒想過,自己也能當“老師”。他清晰記得那特殊的“第一堂課”。2004年,還在報社當編輯的他受邀回家鄉授課,當“技術派”真正接通地氣,他感受到果農們對技術的渴望:臨猗縣西張吳村的戲臺上,前來聽課的果農不但帶着小板凳,還拿着褥子和被子。爲了方便大家理解,楊良傑用投影儀圖文結合地講課,果農們用白牀單當投影幕布,把被子縫在一塊兒,吊在戲臺上,手揪着“大被子”掛下來,硬是把簡陋的舞臺給“密封”了起來。
看到鄉親們這般用心,楊良傑心裡一陣熱流涌動。他深入淺出地給大夥兒講起來:“果樹太密,跟排隊打飯一樣,捱得太近,不僅胳膊撞胳膊,而且把飯都打翻了。”臺下一陣鬨笑,楊良傑乘勢給大家講起了間伐的好處,“栽植密度和採用樹形不匹配,導致密閉、不通風透光,造成果品產量和品質降低。間伐就是要鋸掉一部分樹,做到隔行、隔株,要把每畝樹量從110株降低到20多株。”
連講4場,場場爆滿,楊良傑“火”了。隨後,果農們接連不斷的電話和信件,讓他下定決心回鄉,專門做果業技術培訓。2004年,他返鄉創業,隨後成立了山西中農樂農業科技公司,拉起了一支培訓員“講師”隊伍,專門給運城果農做技術培訓。
接下來,楊良傑進入了“講師”模式:白天農民忙着在地裡幹活,他就從晚上開始講課,有時講到半夜12點。如果實在排不開,他就早晨5點鐘開始講。十幾年下來,他講課超過了3000多場次。
擁抱互聯網,技術推廣再升級
“有時課堂上講得很好,大夥兒也都聽得頻頻點頭,回去之後卻不見動靜。”這是楊良傑返鄉創業後最大的感受。
“有榜樣才能帶動更多人。”楊良傑決心發動一批帶頭人,搞一批示範果園。西張吳村村民張引羣自告奮勇,願意在自家的果園裡做間伐示範。可真要砍的時候,他媳婦心疼樹,抱住他的胳膊不讓動:“種了這麼多年,你咋捨得說砍就砍!”
楊良傑最後想了個招,他帶着村裡的學員去實地講解。“嫂子,你和引羣回去給大夥兒蒸些饃,中午在你家吃飯吧!”張引羣心領神會,帶着媳婦離開了果園。等兩人一走,一羣人抓緊時間鋸掉了一批樹。
最終的產量證明楊良傑的技術是有效的。萬榮縣薛店村的王建堂感受頗深:“我家有15畝果園,過去每畝種83株,每畝只能收4000斤。經過間伐,畝產穩定在7000斤以上,而且工作量和用藥成本也大爲降低。”採納楊良傑技術的果農,都跟着沾了光。很快,在間伐技術的影響下,運城各個果區展開了改造提質工程。
就這樣,到2014年時,已經有17.8萬戶果農在線下跟着他學習提升。公司建立起縣、鄉、村三級服務模式,在各個鄉鎮成立果農站,在各村成立果農協會,對有經驗的果農精心培訓,讓這些農業技術“二傳手”輻射帶動更多人。
到了2015年,省內外聯繫楊良傑去提供服務的地方越來越多。他盯上了智能手機:如果能開發一款針對果農的手機應用,既能擴大覆蓋面,培訓起來不也更方便嗎?
然而,移動互聯網是楊良傑的知識盲區。他去上海、深圳看了一圈,卻還是有些雲裡霧裡。“有人讓我做平臺,有人告訴我要用好數據。”楊良傑嘿嘿一笑,“咱哪懂那些,先把手機應用做起來。”
豈料,麻煩接踵而來。2016年手機應用“千鄉萬村”上線後,雖然推廣了培訓課,但半年過去了,下載量只有幾萬人次。楊良傑跑到果園裡,碰到了60多歲的果農羅建設,想推薦他下載。羅建設說:“我們連網都不會上,去哪搜索這個東西?”楊良傑想了一晚上,一咬牙花70萬元訂購了一批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集中發放給一些種植基礎好、接受能力強的種植戶。
但效果仍不理想。楊良傑等來了又一個風口:短視頻直播。他們之前就成立的視頻拍攝團隊派上了用場,把果農感興趣的技術要點製作成大家容易接受、能看得懂的視頻產品。原來負責技術推廣的“二傳手”也有了新的任務:進行網上直播講演。現在,通過“千鄉萬村”手機應用不僅能線上授課,還能直播帶貨,影響帶動羣衆超過40萬戶。
自己帶頭幹,標準化流程提升品質
2016年正月初七一早,楊良傑還睡着覺,就被一陣急促的電話鈴聲吵醒。電話裡,臨猗縣寺後村的果農喊着:“趕緊過來,都等着你呢!”楊良傑以爲果園有啥緊急狀況,便趕緊出了門。開車剛進村,一羣果農敲鑼打鼓把他迎到了村裡,給他戴上了紅綬帶。原來,這個村子在楊良傑團隊的指導下,果農們當年取得大豐收,過年時,果農們念着他的好,把他“騙”過來送上驚喜。
“挺有成就感,感覺自己做的事情得到了果農們的認可。”但楊良傑沒敢躺在“功勞簿”上“吃老本”,他開始琢磨下一步的發展:最近幾年,蘋果價格波動大,產量雖然有提升,但果農利潤被壓縮不少。“能不能成立銷售公司,幫助大夥兒統一銷售,這樣也能有更大議價權?”
2017年,楊良傑成立了銷售公司,以高於市場價的價格收購了20萬斤蘋果。結果買方認爲蘋果個頭不一樣,拒絕購買,公司爲此賠了不少錢。
痛定思痛,這事倒逼着銷售公司進行分級收購。按照色澤、大小將蘋果分級,鬆散的果農自種模式必然要進行升級。
一場當地果業的供給側改革開始了。楊良傑做了兩件事情:一是帶頭髮展了幾個果業聯盟,幫聯盟成員單位進行標準化種植改造;二是投資近5000萬元,與高校合作建設了10個果類種植示範基地。
家人很不理解楊良傑的做法,“培訓做得好好的,非要折騰這示範基地。費人費事不說,還沒有收入:栽了幾年快到盛果期的樹,爲了試品種又給改接了!”楊良傑耐心解釋:“如果說以前是‘輕資產’運行,現在就是做‘重資產’實體。因爲帶有試驗性質,很難有穩定的預期收益。但我懂果業技術,責無旁貸,咬着牙也要做。”
現在,多方合力推動下,一個運城蘋果從開花到採摘,經過疏花、疏果、套袋、脫袋、轉果等12道標準化步驟,能形成完整的標準產業鏈,每一步都可以做到溯源。楊良傑也從一開始的“講師”,變成了集成信息服務、果品銷售和品種研發於一身的“新型果農”。
炎炎夏日,果滿枝頭,楊良傑站在林間,“這棗油桃的品種,已經試驗兩年了。嚴格管理下來,今年一定能打開市場。”他深吸一口氣,彷彿已聞到收穫的氣息。
圖片說明:
楊良傑,山西稷山縣翟店鎮南小寧村人,2004年返鄉後創辦農業科技公司。17年來,他堅守在農業信息技術服務一線,通過技術創新和保姆式服務,推廣果業技術,帶動40萬戶果農增收,服務果園面積上百萬畝。
楊良傑和團隊每年開展多場技術培訓,創建“千鄉萬村”手機應用,打造信息傳播和追溯平臺;建設現代果業示範基地6800餘畝。2021年,楊良傑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